8 时间的脚印[203]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95513755 上传时间:2022-08-0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8 时间的脚印[203]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8 时间的脚印[203]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8 时间的脚印[203]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8 时间的脚印[203]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8 时间的脚印[203]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8 时间的脚印[20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8 时间的脚印[20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8时间的脚印知识与技能1弄清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2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启迪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科学精神。过程与方法通过速读、跳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弄清说明的层次和说明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生动、准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感情。重点学习说明的层次、语言特色和写法特点。难点阅读较长文章,把握说明的层次。速读法、跳读法、“巧妙裁剪”法。多媒体课件1课时同学们,谁看见过时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把时间比作一去不复返的流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在这里人们把时间比作为飞速的“箭”和“梭” 其实时间把它的脚印留在了许许多多我们不曾看到、不曾了解的地方。在那里,隐藏着

2、的不仅仅是时间的脚印,而且还有无数的宝藏。例如,那千万年来躺在山野里的岩石,便是一部历史的教科书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我国著名科普学家陶世龙的科普小品时间的脚印,和陶老先生一起走进大自然。陶世龙,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1949年开始写作普及地质矿物知识的文章,之后,陆续发表科普小品及其他科普作品数百篇,部分结集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和时间的脚印出版。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关于岩石岩石分为三大类: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沉积岩分为沙石岩和泥石岩,砾岩是沙石岩的一种。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鹅卵石,和今天我们见到的雨花石,都是砾岩的一种。砾岩体积较大,内部有原始形

3、态的鹅卵石和雨花石,质地较硬,称为“砾”;在“砾”和“砾”之间,有质地较细较软的岩石。它们紧挨在一起,形态有点像公园里的鹅卵石小道。当砾岩中较细较软的部分松动,原始形态的鹅卵石和雨花石就脱离开来,经过长期的水流搬运、冲击,被不断地磨圆,最后沉积在河床的底部。1这篇课文中有一些字词我们接触较少,同学们在阅读时要注意这些字词中加点字的读音(齐读):踪迹(zn)腐蚀(sh)浑浊(zhu)山麓(l)海枯石烂(k) 粗糙(co) 帷幕(wi)龟裂(jn) 刨刮(bo) 楔形文字(xi)2速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并用笔勾画出重要环节。3岩石是如何从毁灭走向新生的?岩石小石子沙砾、泥土沉积重压胶结新岩石4请用

4、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内容。岩石有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5完成下列填空题,说说岩石是怎样记录下时间的脚印的。从(“死”的石头上)可以看出地壳的活动;(石头的颜色不同)可以说明地球上气候的变化;(化石)可以帮助认识地球生物的演化过程。6小结:了解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对现实生活也是有意义的,我们熟悉了这些石头的历史,便有可能踏着历史的脚印,一步一步地走向地下的宝库,探寻它们,进而为人类造福。1本文的标题有什么特色?本文标题便很新奇,把“岩石”比作是“时间的脚印”。时间在不断流逝、不断前进,但却看不见摸不着,把时间比作脚印,形象地说明了那些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岩石中都潜藏着时间的踪影,以引起读者的探究

5、欲望和阅读兴趣。2课文主要介绍分析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为什么不直接进入正题,而要先引用高士其的话?讨论明确:课文引用高士其的话开头,把时间拟人化,一方面与课题照应,另一方面,通过引用,由生活时间引入地质时间,更切合读者实际生活,吸引读者。3第4自然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是否偏离主旨?没有偏离主旨,因为这篇文章的主旨是说明时间是如何被记录下来的。山野里每一厘米厚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但它只是大自然中保存着的许多种记录时间的“重要的一种”,而“铜壶滴漏”则是这其中的另外一种,二者相互补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4找出文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段落,分析它们承启了哪些内容?

6、第5自然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总领下文岩石被自然界中各种因素改变)第7自然段: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启下岩石毁灭的过程)第18自然段: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承上总结上文岩石新生的历史)第22自然段: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承上启下承上总结了岩石记录时间方式之一:毁灭与新生;启下谈岩石记载历史痕迹)第24自然段: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承上总结“砾石”能够记载地壳的活动)第27自然段: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启下列举事例说明化石记录地质时期)5根据承上启下的段落,分析课文的结构,理清作者的思路

7、。全文共31个自然段,可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4自然段):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第二部分(529自然段):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又分为两层:第一层(521自然段):岩石的厚度和生成顺序可以记录时间。第二层(2229自然段):岩石保存了历史的痕迹。第三部分(3031自然段):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造福人类。6岩石的厚度及生成顺序记下了时间的踪迹。这是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一种方式;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二种方式是它保存了许多的历史痕迹。大家分组讨论并阅读第2229自然段,然后回答问题: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的痕迹?地壳的活动;气候的变化;古代生物的状况;地球历史的发

8、展过程;自然界转瞬即逝的活动。7阅读第2829自然段,然后回答问题:人类是怎样根据化石来认识地球的发展历史的?三叶虫化石寒武纪海洋宽广大树木化石石炭纪温暖潮湿长毛兽化石第四纪气候寒冷8作者在文中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文章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写到岩石怎样记录时间,最后写了读懂岩石记录的重大意义,这种依据事物内在联系、逐层进行说明的顺序,就是逻辑顺序。9品味说明语言(1)“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1米厚的岩石”,这一句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加点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说明方法是列数字。加点词语不能去掉,如果去掉“大约”,就表示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就需要3000到10000年的时间。

9、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精确,也不论有多科学,都是推测出来的。所以,“大约”一词,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2)“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出笨重的石块想跑也跑不动,只能留在附近;而小沙砾却能随心所欲地走向很远的地方,生动、形象的语言,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本文是一篇科普作品,其主要任务是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目的是说明认识岩石这一奇异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激发青少年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1层次清楚,过渡自然。文章引用科普作家高士其的诗

10、句,带出时间的话题。主体部分从两个方面分析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文章先说明岩石无论是毁灭还是新生都透露出时间的踪迹,然后说明自然界中,地壳的运动、气候的变化、生物的繁衍生息,都在岩石中留下了痕迹,成为地球上的一部“无字的史书”。本文中有些独立成段的句子,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些句子有的承接上文,如“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概括了上面的叙述,有的启下,如“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引出“石烂”的话题;有的兼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如“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2拟人手法,生动有趣。从语言表达上看,本文在叙述中,大量运用了拟人写法,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把死寂的岩石写得生动有趣

11、。如“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一句把“岩石”的被动与无奈表现得惟妙惟肖,令人同情。再如“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这个排比式拟人手法,给读者以形象的动感,把平时看做可怕的事物写得轻柔可见。时间的脚印(一)生活中和大自然中保留着许多种记录时间的方式。(三)读懂岩石记录,造福人类。本课中岩石从毁灭到新生的过程较难把握,在让学生阅读、讨论的基础上,我采用了图示法,这样,学生对岩石的生成有了较为直观的认识。然后,用更为直观的图片加以印证说明,进而让学生明白:岩石从毁灭到新生的过程就是记录时间的过程。理清了文章的内容,说明顺序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为配合教学

12、内容而设计的课件,条理清楚,容量较大。考虑到学生对教材不够熟悉,我充分利用了学生入场到上课的这段时间,播放了部分课文录音,让学生尽快了解学习的内容。后半部分插入的音乐,为课堂营造了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本课教学,使我明白,说明文教学并不全是枯燥无味,只要善于摸索、善于运用新的教学理念,说明文教学也同样会受到学生的欢迎。这对日后的语文教学将有极大的帮助!本课最大的遗憾是,对科学精神的渗透只停留在表面上。扩大视野,提高自身素质将成为我今后努力的方向。写作(二)说明的顺序知识与技能了解说明文中的说明顺序,合理安排说明顺序。过程与方法把握说明事物的特征,能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合理安排说明顺序。情感、态

13、度与价值观学会细致地观察和思考周围的事物,准确把握事物的特征。重点、难点能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合理安排说明顺序。1课时一、新课导入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属于说明文,准确地来说都属于事理说明文,像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梦回繁华中国石拱桥等属于事物说明文。这些文章或说明事物特征,或阐明事理,都是按一定的顺序来进行的。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说明的顺序有哪几种?我们在习作中怎样来运用它呢?二、认知说明顺序说明文的顺序主要有以下三种: 空间顺序:即是按事物空间结构的顺序来说明。像介绍一座建筑、一处园林、一片山水。时间顺序:是指按照事理发展过程的先后来介绍某一事物的说明顺序。有时候,为了说明事物的制作过程,或者撰写

14、实验报告,我们也常常按照步骤或程序的先后顺序来写,呈现出“过程”来,这是一种特殊的时间顺序。逻辑顺序: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及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或由个别到一般,或由具体到抽象,或由主要到次要,或由现象到本质,或由原因到结果,分别做出说明。这种说明顺序一般运用于事理说明文中。三、选择说明顺序的标准。一篇说明文采用何种说明顺序,一般应考虑以下两点:与说明对象有关。当我们是介绍一座建筑物或者景点时,我们一般采用的是空间顺序,比如梦回繁华对清明上河图画面内容的介绍,就采用了空间顺序。当我们是介绍事物的发展过程时,就要采用时间顺序,比如法布尔的蝉介绍蝉卵孵化为幼虫到蜕皮再到钻入土中的过

15、程,就采用了时间顺序。当我们是介绍事物的道理时,一般会采用的是逻辑顺序,比如苏州园林,先总说苏州园林的特点,然后从四个角度加以分说;恐龙无处不有用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一事实,佐证“板块构造”理论,就采用了从现象到本质的顺序。因此具体采用什么样的说明顺序,要根据说明对象而定。与说明对象的特点有关。说明文都是介绍事物和事理的文章,怎样写好一篇说明文,就要抓住说明对象的特点来写,用合适的说明顺序有利于凸显说明对象的特点。如大雁归来一文,虽然是以动物(大雁)为说明对象,但作者主要是介绍其生活习性的,借以告知人们要保护动物,和动物做朋友,因此采用了逻辑顺序。当然,具体到写作实践中,采取哪一种顺序,并非一成不变,而是要视具体情况而定。通常情况下,一篇说明文往往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如中国石拱桥全篇采用了从概括到具体的顺序,而在举桥梁例子的时候,釆用了从古到今的时间顺序。四、写作文题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顶盒、无线路由器我们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