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区域地理《东南亚》教学反思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95510409 上传时间:2023-04-07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作业:区域地理《东南亚》教学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作业:区域地理《东南亚》教学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作业:区域地理《东南亚》教学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作业:区域地理《东南亚》教学反思(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区域地理东南亚高考专题复习课教学反思反思一:课前预习复习本专题前,先下发本专题的知识体系,给学生留有预习的时间和空间,学生运用知识体系对一轮复习中已学过的知识点以及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在大脑中进行再现,对模糊的记忆及时做好查缺补漏。反思二:课堂教学分三个环节:第一环节:高考试题回顾,命题规律总结复习一个专题,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本专题的主干知识及其在高考中的应用价值,我想除了依据高考考试大纲外,对学生来说最具有直接指导意义的就是高考真题了。所以在对专题知识进行具体分析之前,先列举近几年考查本专题知识的高考试题,通过对命题内容、考查能力和命题形式的分析,总结此类知识高考命题规律,以做到复习上的有的放矢。

2、第二环节:典型问题探究,规律方法总结本环节是复习课的主体,设计所遵循的原则及具体做法如下:1、遵循知识重组原则,进行典型问题设计。二轮专题复习,从本质上讲是将学过的知识和已经具备的基本技能和方法运用于解决具体问题的一种复习。所以课程设计时不再追求知识结构的先后次序,而要以解决实际地理问题为目的,对知识进行必要的拆分、加工和重组,通过设计有价值的问题来统领知识点,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例如东南亚这一课,根据本区域的主干知识和当前世界对该区域的关注方面,并把握区域地理与系统地理的融合,设计了三个有价值的典型问题,即经济发展问题(农业和工业)、地质灾害

3、问题(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国际协作问题(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泛亚铁路、克拉地峡运河、中缅石油管道、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开发)。通过以问题为先导,引导学生从全新的、应用的角度进行知识点复习,即理解了知识,又掌握了应用方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遵循实际联系理论、培养创造思维原则,进行典型问题探究。理论联系实际是任何一个学科复习的基本原则,但在专题复习中,要特别注意思维的逻辑次序。高考中对学生理论与实际联系能力的考查,在思维逻辑的次序上是逆向的,即通过题目设置了新情景、新问题,首先给出“实际”,要求学生在读懂题目的基础上(了解“实际”),再去联系理论。所以二轮专题的复习设计,必须有案例分析,

4、必须有综合性试题的选材设计。那么东南亚一课,在研究三个典型问题时,就分别设计了具体案例,通过案例分析,明确知识的应用方法、价值。例如:(1)经济发展问题研究此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东南亚农业和工业发展条件分析,学会区域经济发展条件分析的一般思维方法。由此我设计了两个具体问题,即东南亚发展水稻种植业的有利条件和限制性因素有哪些?新加坡作为新兴工业化国家,是东南亚发展出口加工型工业的典型代表,试对其经济发展条件进行评价。通过两个具体问题的分析,学生很容易明确分析一个区域或一个产业的发展条件,通常包含两方面,即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而要对经济发展条件进行评价,还要分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由此可见,

5、分析这两道小题所达到的效果就不仅仅是理解了东南亚经济发展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形成了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思维方法,使学生在面对其他区域相关问题分析时,能做到思路清晰,方法明确。(2)地质灾害问题自然灾害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不容忽视,而且高考对这方面知识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明显。在设计此问题时,我引用了两个案例,即“2004年印度洋地震及引发的海啸”和“2006年2月菲律宾爆发泥石流”,通过两个案例分析地质灾害的成因及防治措施,进而总结影响地质灾害出现的不同因素,此类知识属于系统地理中的自然地理部分,在此通过案例提出,不但为学生创造了学过知识在大脑中再现的机会,同时建立了分布于不同教材的相关知识

6、点间的联系,进而使学生学会运用系统地理知识来解决区域实际问题。(3)国际协作问题针对东南亚地缘政治位置的重要性,从中国与东南亚发展合作伙伴关系的角度,选取了四个有代表性的案例,即泛亚铁路、克拉运河、中缅输油管道和大湄公河流域开发。按照高考命题思路,即大背景小区域教材原理,设计了这样几个小问题:给出材料,分析泛亚铁路选择东线的有利条件有哪些?克拉运河开凿对马六甲海峡将会带来哪些影响?中缅输油管道建设将会受到哪些自然条件的制约?澜沧江湄公河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有哪些?这些问题都以现实关注的问题为背景,但问题的落脚点确是教材中实实在在的地理考点,既创造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又落到实处,明确具体问题的分析

7、解决方法,学习效果较好。第三环节:知识深化训练,思维拓展提升在分析上述典型问题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挖掘知识的内涵,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水平,形成科学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观,最后设计了一道综合性较强的问题:(1)中国与东南亚多元化的交通运输通道建设,必将对两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重要的积极影响。请分别从经济、政治和战略发展的角度分析这种多元化的运输通道建设对中国的意义。(2)在本区域开发建设时,为协调开发和环境的关系,应注意哪些问题?此问题的解决需要学生具备较好的综合思维能力,课堂上给出一定的思考、讨论时间,让学生组织思路、语言,落笔回答,同时教师给出适当点拨,因为此问题在本课教材中没有明确说明,但我们却学习过相似知识,如京九铁路和南昆铁路建设的意义,引导学生在没有解题思路的情况下,回归教材,学会知识的迁移,同时学生在对已学知识进行再现的过程中,一定会发现自己复习的盲点,能尽早查缺补漏。设计此问题,目的亦在此。最后,运用动态、思辩、反思的原则,培养学生学会“体验”。高三复习进行到中期阶段,要提倡学生对复习内容的深入思考,即“体验”。体验方法的运用,回味知识的描述、反思已有的结论。因此,每节专题复习课,都要给学生留有适宜的时间,体验本节课涉及的知识、方法,进行及时总结、反馈,这样会使我们的学习能真正体现学习的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