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课后题答案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95505161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课后题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心理学课后题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心理学课后题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心理学课后题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心理学课后题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理学课后题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课后题答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心理学课后题答案第一章1.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1)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它不是社会科学,也不是自然科学,而是一门独立的基础科学。(2)心理学所研究的心理现象,指的是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一般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2. 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有哪些? 表1-1 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时间心理学流派代表人物主要思想19世纪末20世纪初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铁钦纳(E. B. Titchener)主张实验内省法(即实验的自我观察法)机能主义心理学詹姆士(W. James)杜威(J. Dewey)扩大了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不仅研究心理的主观方面,而且重视心理的客观方面

2、外显行为的研究行为主义心理学华生(J. B. Watson)认为心理学必须是关于行为的科学,强调对行为的训练和强化(reinforcement)。这是20世纪影响最大的心理学流派。格式塔心理学韦特海默(M. Wertheimer)考夫卡(K. Koffka)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精神分析心理学弗洛伊德(S. Freud)如果说构造主义、机能主义和格式塔心理学重视意识经验的研究,行为主义重视正常行为的分析,那么精神分析则重视异常行为的分析,并且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20世纪50年代以来认知心理学皮亚杰(J. Piaget)模拟人脑、主张认知加工。着力探索智慧的性质,认为智

3、力的本质就是适应。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A. H. Maslow)被视为心理学的“第三种势力”。着重于人格方面的研究,强调人有自由意志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第二章1. 科学的心理观是什么?科学的心理观认为,心理是脑的机能,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反映。2. 比较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的异同。(1)经典条件反射是由巴甫洛夫提出的,操作性条件反射是由斯金纳提出的。(2)经典性条件反射与操作性条件反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的基本原理是相同的,都是随着强化的次数增多而得到巩固,如果得不到强化就会消退;也都有泛化和分化的现象。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第一、形成条件反射的条件与刺激物呈现的次序不同。

4、在经典性条件反射中,刺激在前,反应在后(即SR),强化物是同刺激物结合出现的。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动物的操作反应发生在强化刺激物之前(即RS),并且只有通过自己的操作才能得到强化,强化物不是与刺激物相结合,而是与操作行为相结合。所以,在经典性条件反射中,机体是被动强化的;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机体是主动操作而得到强化的。第二、条件反射建立的基础与所达到的程度不同。经典性条件反射是在动物的先天反应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而,有机体的反应是不随意的。而操作性条件反射则是在动物后天习得的操作行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而,其机体的反应是可控制的、随意的。3. “望梅止渴”、“谈梅生津”分别说明了什么?(1

5、)“望梅止渴”是指吃过酸梅的人,看见了酸梅就会分泌唾液。这是在大脑皮质的第一信号系统下产生的。第一信号系统是以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具体刺激物为信号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是人和动物共有的。(2)“谈梅生津”是指讲到“酸梅”这个词时,也会分泌唾液。这是在大脑皮质的第二信号系统下产生的。第二信号系统是以语言为信号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是人独有的。4. 大脑皮层活动的基本规律是什么?(1)大脑皮层的活动遵循两个基本规律,即神经过程的扩散和集中以及相互诱导。(2)一个地方的神经细胞的兴奋或抑制会引起它周围其他神经细胞的兴奋或抑制的现象,就是神经过程的扩散。神经细胞只对特定的条件刺激物产生反应,而对其余的刺激

6、不产生反应的现象,就是神经过程的集中。当一种神经过程进行时,引起另一种神经过程产生的现象,称为神经过程的相互诱导。5. “牛顿煮表”说明了什么?“牛顿煮表”是由于神经过程的负诱导。当一种神经过程进行时,引起另一种神经过程产生的现象,称为神经过程的相互诱导。当大脑皮层某一部位发生兴奋,而引起其周围的神经细胞产生抑制的现象,称为负诱导。如专心工作时,对周围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6. “猪孩”的故事说明了什么?说明人的心理对客观现实具有依存性。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没有客观现实及其对人脑的作用,就不会产生人的心理。第三章1. 感受性的变化有哪些规律?(1)感觉适应:由于相同的刺激物持续地作用于

7、一种感觉器官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2)感觉对比:由于两种不同的刺激物作用于一种感觉器官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3)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对某种刺激物的感受性因其它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发生变化的现象,叫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4)不同感觉的相互补偿:某种感觉缺失后,可以由其它感觉来相对弥补的现象,叫不同感觉的相互补偿。(5)实践活动的锻炼与感觉能力的发展:感受性不仅能因适应一时的条件变化而提高或降低,而且能在长期的实践活动和锻炼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2. 知觉有哪些特征?(1)知觉的选择性(2)知觉的整体性(3)知觉的理解性(4)知觉的恒常性3. 游泳时,刚下水觉得水很

8、冷,经过三四分钟后,就不觉得那么冷了。这是什么现象?这是感觉适应中的温度觉的适应。由于相同的刺激物持续地作用于一种感觉器官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4. 吃了糖以后,接着吃桔子,会觉得桔子特别酸。这是什么现象? 这是感觉对比中的继时对比。由于两种不同的刺激物作用于一种感觉器官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两种刺激物先后作用于一种感觉器官时,产生继时对比。5. 在一个房间里挂一面镜子,会觉得房间大一些。这是什么现象?这是一种空间错觉。错觉是对外界事物不正确的知觉。空间错觉属于视错觉中的一种。6. “教师往往被认为是文质彬彬的,商人往往被认为是唯利是图的。”这是什么现象?这是刻

9、板印象。刻板印象是指社会上对某一类人所具有的固定的、概括而笼统的看法。7. “教师因为学生偶然的错误,而怀疑该学生长期的良好表现。”这是什么现象?这是近因效应。近因效应是指对一个人近期的印象会影响到对他长期形成的看法。8. 强光照射下的煤块的亮度远远大于黄昏时粉笔的亮度,人们仍把煤块知觉为黑色,把粉笔知觉为白色。这是知觉的恒常性。在知觉过程中,当知觉对象的条件改变时,知觉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的特征,叫做知觉的恒常性。第四章1. 记忆的品质有哪些?(1)记忆的敏捷性:记忆的敏捷性是指记忆在速度方面的品质。(2)记忆的持久性:记忆的持久性是指记忆在保持时间长短方面的品质。(3)记忆的正确性:记忆的

10、正确性是指回忆原来识记的材料时正确与否方面的品质。(4)记忆的准备性:记忆的准备性是指回忆储存在脑中的所需要的知识时能否及时方面的品质。2. 记忆材料首尾部分比中间部分效果好。为什么?这是因为中间部分受到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双重影响。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3. 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有哪些?怎样根据识记规律提高教学效果?(1) a目的任务 b材料的性质、数量 c识记方法(2) a让学生明确识记的目的和任务b充分利用无意识记的规律组织教学 c使学生理解所识记的内容并把它系统化d充分利用生动、具体的形象和表象进行教学

11、4. 遗忘的规律是什么?怎样根据遗忘规律有效地组织复习?(1)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2) a合理安排复习时间 b恰当安排复习内容c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 d复习方法多样化第五章1. 通过对考古资料的分析、鉴定,能了解远古时代人类的生活情况。这是思维的什么特征?间接性。思维活动不反映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而是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反映,这是思维的间接性。2. 根据思维方法的不同,可以把思维分为哪几种?(1)感知动作思维 (2)具体形象思维 (3)抽象逻辑思维3. 学前儿童往往认为“鸟是会飞的”。这属于什么概念?它是怎样形成的?有什么特点?(1)这是日常概念。(2)这

12、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直接观察、积累经验来掌握概念,称为日常概念或前科学概念。(3)这种概念由于受个人经验的限制,往往会发生错误。4. 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有哪些?(1)问题情境(2)动机状态(3)定势作用(4)情绪状态 (5)个性特征 (6)功能固着5. 思维的品质有哪些?(1)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2)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3)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4)思维的逻辑性与“非逻辑性”第六章1. 教师开着教室的前门上课,好不好?为什么?不好。这样会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分散注意力。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2. 教师如果发现学生不守纪律,讲话,教师突然停止讲课马上就会引起学生的注

13、意力。为什么?这是利用活动变化的刺激容易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3. 注意的品质有哪些?(1)注意的范围 (2)注意的稳定性 (3)注意的分配 (4)注意的转移4. 一边学习,一边听音乐,一心可以两用吗?可以,这是注意的分配。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对象上。注意的分配是有条件的。如果在同时进行着的几种活动中,只有一种活动是不熟悉的,而其它活动是熟悉的,可以很轻松地完成,这样注意的分配能够实现。5. 教师一上课就发试卷,好不好?为什么?不好。这是因为学生对测验或试卷上的分数十分注意,以致于很难把注意力转移到新课上来。这属于注意的转移。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有意识

14、地、主动地把注意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上。注意转移的快慢和难易取决于原来注意的强度。原来注意的强度越大,注意的转移就越困难、越缓慢;反之,注意的转移就比较容易。第七章1. “哭笑不得”说明了什么?由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和人的需要的多样性,人的情绪和情感有时也表现得极为复杂。“哭笑不得”正是对这种复杂情绪和情感状态的生动写照。2. 情绪、情感的功能有哪些?(1)信号功能 (2)感染功能 (3)调节功能3. “心宽体胖”说明了什么? “心宽体胖”是指健康、良好的情绪与情感状态,可以改善机体的活动机能,有助于人们身心健康,有效地从事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这说明了情绪和情感对人的机体活动也具有调节作用。

15、4. 情绪的基本状态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1)激情。激动性和短时性是激情的显著特点。(2)心境。心境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3)应激。第八章1. 意志行动具有哪些特征?(1)自觉的目的性 (2)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3)以随意动作为基础2. 意志有哪些品质?(1)自觉性 (2)果断性 (3)自制性 (4)坚持性3.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说明了哪些意志品质很重要?(1)自觉性。自觉性是指一个人能明确行动的目的,充分认识到行动目的的正确性和重要性,并有效地支配自己行动使之符合该目的的意志品质。(2)坚持性。坚持性是指一个人长时间地相信自己决定的合理性,并坚持不懈地克服困难,为执行决定而努力的意志品质。4. 一位学生看见一本渴望已久的书,高兴地问售货员价钱,听了以后又觉得贵;售货员又告诉他这是最后一本书了,他还是不能决定。很快,书被另一位学生买走了。看到别人买走了书,这个学生又很后悔。分析该学生的意志品质。该学生的志品质是优柔寡断,与果断性相反。优柔寡断是指采取决定时太犹豫。具有这种品质的人因为有太多担心,即“前怕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