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年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 从烽火台到互联网 2说课稿 人教新课标版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95500998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2022年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 从烽火台到互联网 2说课稿 人教新课标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21-2022年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 从烽火台到互联网 2说课稿 人教新课标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21-2022年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 从烽火台到互联网 2说课稿 人教新课标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21-2022年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 从烽火台到互联网 2说课稿 人教新课标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1-2022年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 从烽火台到互联网 2说课稿 人教新课标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2022年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 从烽火台到互联网 2说课稿 人教新课标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1-2022年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 从烽火台到互联网 2说课稿 人教新课标版一、教材分析从烽火台到互联网一课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在学生面前展现了通信发展的过程及不同阶段的主要通信方式。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既有直观的兴趣引导,还有抽象的探究引领。本课有些内容是从历史的角度来体现的,这对学生来说缺少直接的生活经验,因此课程设置了资料框,通过这一栏目给学生一些必要的知识,为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起到了拐杖的作用。二、教学目标:为了使学生能更直观地了解几千来通信的发展史,初步地学会使用现代通信,并了解通信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目标:通过了解一些具体的通信方式,知道现代社会生

2、活中人们之间的通信方式有很多,知道利用通信手段可以帮助我们获取信息。2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课前收集有关通信发展的资料,培养学生获取社会信息的能力;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的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积极参与社会的意识,增强责任感。三、教学重难点: 通信是人类社会交往的重要形式,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体会通信的发展与现代社会的密切关系。在我们今天的社会里,几乎可以说没有现代的通信,就没有现代的社会生活,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难点是正确理解通信对于人们生活的重要作用。四、教学方法:根据本课的性质及学生年龄特点并结合我对教材

3、的理解,我采取多媒体创设情境和学生动手实践的方法进行教学。五、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我首先出示奥运会马拉松比赛的录像短片。提问:马拉松比赛起源并不是为了竞争,大家猜猜是为了什么呢?学生猜测、交流得出是为了传递信息。接着我会出示烽火台图片,让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在感叹古人聪明才智的同时也深刻体会了古代通信方式的落后。我接着说:“历史就像一列火车,不断的向前疾驰,从烽火台到现在的互联网,通信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呢,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从烽火台到互联网。”引出课题并板书:从烽火台到互联网【设计意图: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首先通过观看奥运会马拉松比赛短片

4、和烽火台图片把学生带到古代,使学生了解到古时候人们为了解决通信困难,想出了各种方法,这些方法为当时的国防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第二部分:讨论交流互动学习活动一、古代的通信方式由于古代的通信方式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过于久远,并且脱离生活实际,为此我准备了录像短片和图片辅助教学。首先我为学生播放了烽火台的录像短片。让学生真切地了解古人的通信方式,明白用烽火台传递信息,是古代军事防御中传递军情的一种方式。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还想出了哪些方法来传递信息?学生将课前搜集的资料交流后很容易地总结出古代通信方式有:烽火、驿站(现在的邮政)、信鸽、风筝、击鼓、船、灯塔、漂流瓶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5、,我还准备了世界上第一枚邮票和中国第一个邮筒的故事。并简单总结古代的传递方式虽然落后,却为当时的国防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设计意图:因为让学生理解古代通信方式比较困难,因此我下载了录像短片,并设计了多媒体课件进行播放,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古代人的聪明才智,知道古代通信方式的不便利,为后面通信方式的发展作好了铺垫。】活动二、通信的发展在这一活动部分,我先是让学生思考“写得家书空满纸!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的含义。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这句诗是在描写古代通信速度缓慢,等待家书的日子异常艰难。当学生体会到通信的发展是个必然趋势时,我及时地指出人们梦想的“千里眼”和“顺风耳”今天已经成为现实。然后利用多

6、媒体课件出示问题:同学们知道现代有哪些通信方式吗?由于今天的学生出生在信息化的时代,许多学生对手机、互联网还很熟悉,因此很容易总结出现代通信方式有:电话、移动电话、电视、电报、传真、广播、网络接着我会小结:现代通信发展的速度可以说是突飞猛进。为了让学生对现代通信方式有更深入的了解,我设计了以电话为例的调查活动。学生在我的指导下纷纷将自己的电话拿出来介绍,并总结出电话的款式更新颖,功能更齐全。【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为学生把零散的通讯发展过程加以整理、串联,在学生的头脑中展现完整的通讯发展过程。】活动三、通信与人们的生活现代通信在人们生活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为了让学生能更直观、更系统

7、地学习,我首先设计了一个小女孩在伦敦,要了解远在纽约生病住院的爷爷病情状况的虚拟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在不同的年代。了解到信息的时间会有很大差别,从而引出了通信速度发展变化的表格,让学生在直观上体会到一百五十年前交通的发展推动了通信的发展。然后我又设计了一个调查活动,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我国三十年来通信发展的过程。学生在交流了资料后填写表格,并很容易总结出现代通信的特点是:方便、快捷、信息量大。接下来为让学生从自身的角度了解现代通信的作用,我引导学生结合亲身体验,举出现代通信给自己带来了哪些方便。从学生的畅所欲言中,可以了解到今天的通信方式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正是因为有了先进的现代通

8、信工具,人们才实现了人与人之间信息和情感的交流,现代生活已经离不开通信。【设计意图: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搜集并整理知识的空间,学生在互动学习中听取他人意见,在与他人合作中了解到现代通信的特点。】活动四、畅想未来通信现代通信方式的迅速发展让人们的眼界越来越大了,让我们的世界仿佛越来越小了,现代通信拉近了国与国,人与人的距离,使人们能够相互了解、相互合作,使社会形成一个丰富多彩的整体。但是人们的需求从未停止,随着科学科技的不断进行,未来的通信方式成为了一个研究的主题。因此我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像力,畅想一下未来的通信方式会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在了解完几千年来通信的发展史后,感叹前人的聪明才智,更萌发

9、了设计未来通信方式的想法。孩子们纷纷用自己的笔画出来,用嘴说出来,有的小组还亲自动手制作了未来通信方式的模型。看着学生交流自己的作品,阐述自己的设计理念,我不禁惊叹学生的想法之神奇,也许今天的畅想在不久的将来会在这批孩子们的手中成为现实!【设计意图:重点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孩子们在动手操作中锻炼能力,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第三部分:巩固学习总结经验为了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在这一教学环节我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古代通信与现代通信分别有哪些方式?现代通信有什么特点?现代通信与人们的生活有什么联系?学生边看板书边总结出本课的教学内容。【设计意图:在这一教学环节我采取了学生总结的方法,重点是要培养

10、学生的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使学生加深了对本节课教学的印象。】附送:2021-2022年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 从烽火台到互联网 3说课稿 人教新课标版一、说教材从烽火台到互联网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的第二课,讲的是通信业的变化发展历程,也就是传递信息的方式的发展过程。二、教学目标1了解过去人们传递信息的方式。2知道通信发展的过程及不同阶段的主要通信方式。3体会随着人们生活的需求、科技的发展,未来的通信将会更加发达。教学重点:古代通信的方式和特点教学难点:互联网三、教学过程(过程中体现教法与学法)本课古代传递信息的部分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根据新课标的基本理念,采用学生乐于接受

11、的有效的方式进行教学。课堂上我设计了三个活动,课前让学生主动收集了解古代和现代传递信息的方式,活动开始我采用直观教学法出示一组古代传递信息的方式的图片,拉近古代通信与学生的距离,更想进一步去了解它。活动一:了解古代的通信方式:学生通过学习课文结合课前收集资料汇报古代传递信息的方式,为了解决教学难点,在这里我又出示烽火台和驿站的图片。让学生了解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及古人传送信息艰难的故事,体验古人传递信息的艰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感受古代通信的不足,引导他们渴望通信的发展。活动二:了解不同阶段的主要通信方式:学生根据调查采用小组学习方式整理30年前、15年前和现在人们常用的通信方式,然后各组汇报调查情况,(师说明现代人们常用的通信方式是互联网并明确互联网)通过调查结果,让学生谈体会,了解通信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在迅猛发展,方式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快。根据新的课程理念: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我调动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通信给自己及周围人带来的方便,了解通信在生活中的重要。活动三:畅想未来:放开学生的大脑,让学生展开联想,想象未来的通信方式会是什么样子,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