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1-3古代商业的发展同步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2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95494856 上传时间:2022-09-0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919.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1-3古代商业的发展同步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中历史 1-3古代商业的发展同步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中历史 1-3古代商业的发展同步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中历史 1-3古代商业的发展同步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1-3古代商业的发展同步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1-3古代商业的发展同步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历史 1-3古代商业的发展同步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21从事商业活动的人被称为“商人”,最初是由于()A商朝人善于经商B最早从事商业活动的人姓商C最早的商业活动开始于商朝D从事商业活动的人智商高解析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因此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答案A2从唐朝至明清时期,一直是我国重要的沿海港口城市的是()A扬州 B杭州C广州 D泉州解析扬州不是沿海城市,杭州是工商业中心,泉州是元朝最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城市。从唐朝到明清,广州一直都是我国重要的沿海港口城市。答案C3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春秋战国时期,商业比较繁荣B秦汉以来,商业的发展比较艰难C秦汉到隋唐

2、,商业活动不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D两宋的商业活动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解析秦汉到隋唐,商人经商还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如城市中坊、市严格分开等,商业总体水平不高。答案C4“千里之远,数万之缗,一夫之力,克日可到。”这段材料反映的是()A白银大量使用 B贸易繁盛C交子的使用 D工商业繁荣解析“数万之缗”即货币数量大,“一夫之力”指花费人力少。材料说明当时已出现了一种省时省力、方便携带的货币,交子符合此特征。答案C5两宋时期,我国对外贸易涉及的范围主要是()西欧东南亚阿拉伯半岛非洲A BC D解析两宋时,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至非洲的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但未及西欧。答案B| 能力提升

3、|1在殷墟贵族墓葬中发现了许多随葬的贝壳,甲骨文中也有如下图所示的带“贝”的文字。这说明()買(买) 貯(贮)貸(贷)寶(宝)A贝用于占卜B贝用于祭祀C贝是装饰品 D贝是货币解析从图中带“贝”的甲骨文翻译出的文字“买”“贮”“贷”“宝”来分析,这四字均与货物交易、贮藏或货物的价值等有关,故D项最符合题意。答案D2唐朝前期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管理。可以作为其直接证据的是()A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B勒坊内开门,向街门户,悉令闭塞C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D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解析A项反映的是草市商业服务设施的完备;B项记载的是政府要求居民区内临街的店铺一律关门的规定,反

4、映了政府对坊市实行严格的管理;C项反映了夜市的兴盛;D项反映了坊市混杂的情况。答案B3史书记载,秦汉至隋唐,“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这表明中国古代商业()A长期停滞不前B虽受政府压制但仍有发展C一直非常发达D基本不受政府政策影响解析“贱商人”说明国家实行抑商政策,“商人已富贵”反映了商业的发展,B项符合题意。答案B4古代中国社会“凡民曰四,一曰士,二曰农,三曰工,四曰商”。明清之际,江南等地出现了“士商相混”的现象,这说明()A礼教束缚解除,传统观念转变B商品经济发展,等级观念淡化C全面对外开放,平等观念深入人心D商人地位提高,传统社会结构解体解析明清之际,封建礼教仍然束缚人们的思想,传

5、统观念并未改变,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由“士商有别”到“士商相混”的变化,说明人们等级观念在逐渐淡化,B项正确;明清实行闭关锁国,C项错误;明清时期商人地位虽有所提高,但传统的社会结构尚未解体,D项错误。答案B5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外贸的绝唱。郑和下西洋是典型的朝贡贸易,这种贸易形式()A通过商品平等交换完成交易B是“闭关锁国”政策的具体体现C以政治目的为主D以经济目的为主解析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为了宣扬国威,是以政治目的为主,C项正确。这种朝贡贸易的特征之一是“厚往薄来”,带有赏赐的性质,因此A、D错误;郑和下西洋是明朝开放政策的体现,B项错误。答案C6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有关问题。(1)图

6、1反映了我国商业在战国时期的什么特点?这种情况是怎样结束的?(2)图2反映了我国货币在北宋时期出现了什么新特点?概括分析产生的原因。(3)图3反映了明清景德镇瓷器生产情况,试简要分析其特点。(4)图1、2反映了我国货币怎样的发展趋势?这种趋势与图3所反映的生产方式有什么内在联系?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及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前三问依据所学知识分别作答即可。第(4)问要结合材料归纳概括,从图1到图2的变化,一方面体现了由多样到统一,另一方面体现了由金属货币到纸币的演变,这些变化不仅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且也促进了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此基础上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答案(1)货币不统一。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货币。(2)特点:金属货币向纸币转化。原因:北宋时商业空前繁荣,贸易更加频繁,为便于交换与携带,纸币出现。(3)景德镇的制瓷业出现手工工场形式,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4)趋势:由不统一到统一,由金属货币向纸币演变。联系:纸币的产生和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繁荣,从而促进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