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原文与翻译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95485622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蒹葭》原文与翻译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蒹葭》原文与翻译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蒹葭》原文与翻译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蒹葭》原文与翻译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蒹葭》原文与翻译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蒹葭》原文与翻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蒹葭》原文与翻译(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蒹葭原文与翻译【原作】蒹葭诗经国风秦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 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 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 之,宛在水中沚。【注释】蒹葭(jinji):此处即指芦苇蒹。蒹荻,像芦苇。葭,芦苇。苍苍:深青色*。为:凝结成。所谓:所说,这里指所思念的。伊人:这个人或那个人,指诗人所思念追寻的人。在水一方:在河的另一边。溯洄(s&ugra 一 ve; hu)从之:意思是沿着河道走向上游去寻找她。溯洄, 逆流而上。从,追,追求。阻:险阻,

2、难走.溯游从之:顺流而下寻找她。游,流,指直流的水道。宛在水中央:(那个人)仿佛在河的中间。意思是相距不远却无法到达。宛, 仿佛,好像。凄凄:茂盛的样子。现在写作“萋萋”,与下文“采采”义同。晞(x):干。湄(mi):水和草交接的地方,指岸边。跻(j):升,高。坻(ch):水中的小洲或小岛。采采:茂盛鲜明的样子。采,同“彩”。已:止,这里的意思是“干,变干”。涘(s&igra 一 ve;):水边。右:迂回,向右拐弯,这里是(道路)弯曲的意思。沚(zh):水中的沙滩。【古诗今译】河畔的芦苇碧绿苍翠,深秋的露水凝结成了冰霜。我那日思夜想的佳人,就在 河的那边。我要逆流而上追寻她,道路艰险而又漫长。

3、顺流而下追寻她,她好像就 在水的中央。河畔的芦苇非常茂盛,清晨的露水还没有晒干。我那深深思念的佳人,就在河 睡的岸边。逆流而上追寻她,道路坎坷艰险难攀。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好像就在 河中的小岛上。河畔的芦苇繁茂清亮,清晨露水依然没有消失。我那魂牵梦绕的佳人,就在水 边。逆流而上追寻她,道路艰险迂回难走。顺流而下追寻她,她好像就在水中的沙 洲上。【赏析】写作背景蒹葭选自诗经国风秦风,大约是 2500 年以前产生在秦地的一首民 歌。关于这首诗的内容,历来意见分歧。归纳起来,主要有下列三种说法:一是 “刺襄公”说。一毛一诗序云:“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 国焉。”今人苏东天在诗经辨义冲

4、阐析说:“在水一方的所谓伊人 (那个贤人),隐喻周王朝礼制。如果逆周礼而治国,那就道阻且长、且 跻、且右,意思是走不通、治不好的。如果顺从周礼,那就宛在水中 央、水中坻。水中沚”,意思是治国有希望。”二是“招贤”说。姚际恒 的诗经通论和玉润的诗经原始都说这是一首招贤诗,“伊人”即“贤 才”:“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或谓:“征求逸隐不以其道,隐者避 而不见。”三是“爱情”说。今人蓝菊有、杨任之、樊树云、高亭、吕恢文等均持 “恋歌”说。如吕恢文说:“这是一首恋歌,由于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 诗人陷入烦恼。说河水阻隔,是含蓄的隐喻。”由于此诗之本事无从查实,诗中的“伊人”所指亦难征信

5、,故而以上三说均难 以最终定论。在这里,我们姑且先把它当作一首爱情诗来解读。蒹葭属于秦风。周孝王时,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平王 东迁时,秦襄公因出兵护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后来秦逐渐东 徙,都于雍(今陕西兴平)。秦地包括现在陕西关中到甘肃东南部一带。秦风共十 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层次结构此诗三章重叠,各章均可划分为四个层次:首二句以蒹葭起兴,展现一幅河上秋色*图:深秋清晨,秋水森森,芦苇苍 苍,露水盈盈,晶莹似霜。这境界,是在清虚寂寥之中略带凄凉哀婉色*彩,因而 对诗中所抒写的执著追求、可望难即的爱情,起到了很好的气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 用。三、四句展

6、示诗的中心意象:抒情主人公在河畔徜徉,凝望追寻河对岸的 “伊人”。这“伊人”是他日夜思念的意中人。“在水一方”是隔绝不通,意味着 追求艰难,造成的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境界。抒情主人公虽望穿秋水、执著追 求,但“伊人都飘渺阻隔。可望难即,故而诗句中荡漾着无可奈何的心绪和空虚 怅惆的情致。以下四句是并列的两个层次,分别是对在水一方、可望难即境界的两种不同情 景的描述。“溯洄从之,道阻且长”,这是述写逆流追寻时的困境:艰难险阻无 穷,征一途漫漫无尽,示意终不可达也。“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是描画顺 流追寻时的幻象:行程处处顺畅,伊人时时宛在,然而终不可近也。既逆流,又顺 流,百般追寻,执著之意可

7、见;不是困境难达,就是幻象难近,终归不得,怅恫之 情愈深。至此,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情境得到了具体而充分的展现。全诗三章,每章只换几个字,这不仅发挥了重章叠句、反复吟咏、一唱三叹的 艺术效果,而且产生了将诗意不断推进的作用。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 到“白露未已”,这是时间的推移,象征着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寻时间之长;从 “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涘”,从“宛在水中央”,到“宛 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中沚”,这是地点的转换,象征着伊人的飘渺难寻;从 “道阻且长”,到“道阻且跻”,再到道阻且右”,则是反复渲染追寻过程的艰 难,以凸现抒情主人公坚执不已的精神。重章叠句,层层推进,

8、这是诗经中的 民歌常用的表现方法。诗中还巧妙的运用了如“苍苍”、“凄凄”、“采采”,使 全文声情兼备。内容述评如果把诗中的“伊人”认定为情一人、恋人,那么,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 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 的,但结果是渺茫的,处境是可悲的。然而这首诗最有价值意义、最令人共鸣的东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 落,而是他所创造的“在水一方”可望难即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意境。好 诗都能创造意境。意境是一种格局、一种结构,它具有含容一切具备相似格局、类 同结构的异质事物的性*能。“在水一方”的结构是:追寻者河水伊人。 由于诗中的“伊人”没有具体所指,而河

9、水的意义又在于阻隔,所以凡世间一切因 受阻而难以达到的种种追求,都可以在这里发生同构共振和同情共鸣。由此看来,我们不妨把蒹葭的诗意理解为一象征,把“在水一方”看作是 表达社会人生中一切可望难即情境的一个艺术范型。这里的“伊人”,可以是贤 才、友人、情一人,可以是功业、理想、前途,甚至可以是福地、圣境、仙界;这 里的“河水”,可以是高山、深堑,可以是宗法、礼教,也可以是现实人生中可能 遇到的其他任何障碍。只要有追求、有阻隔、有失落,就都是它的再现和表现天 地。如此说来,古人把蒹葭解为劝人遵循周礼、招贤、怀人,今人把它视作爱情 诗,乃至有人把它看作是上古之人的水神祭祖仪式,恐怕都有一定道理,似不宜

10、固 执其一而否决其他,因为它们都包蕴在“在水一方”的象征意义之中。自然,当我们处在与“在水一方”类似的境遇时,应当欣赏的是它的锐意追 求,而不是它的悲观失望。这首诗以水、芦苇、霜、露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朦胧、清新又神秘的.意境。早 晨的薄雾笼罩着一切,晶莹的露珠已凝成冰霜。一位羞涩的少女缓缓而行。诗中水 的意象正代表了女性*,体现出女性*的美,而薄薄的雾就像是少女蒙上的纱。她一 会出现在水边,一会又出现在水之洲。寻找不到,急切而又无奈的心情正如蚂蚁爬 一般痒,又如刀绞一般痛。就象我们常说的“距离产生美感”,这种美感因距离变 的朦胧,模糊,不清晰。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

11、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蒹葭、白露、伊人、秋水,越发显得难以 捉摸,构成了一幅朦胧淡雅的水彩画。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 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笼罩全篇。诗人抓住秋 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 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友人的心境。诗每章的头两句都是以秋景起兴,引出 正文。它既点明了季节与时间,又渲染了蒹苍露白的凄清气氛,烘托了人物怅惘的 心情,达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一融的艺术境地。“蒹葭”、“水”和“伊人”的 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 世界。开

12、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 作用。因为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 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王夫之 姜斋诗话说:“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也。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 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蒹葭这首诗就是把暮秋特有的景色*与人物委婉惆怅的相思感情交铸在一起,从而渲染了全诗的气氛,创造 的一个扑朔迷一离、情景交一融的意境,正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体现。总之, 蒹葭诗的丰富美感,不论是从欣赏的角度,还是从创作的角度,颇值得我们重 视和予以认真的探讨。艺术特色*蒹葭

13、是诗经中最优秀的篇章之一。它的主要特点,集中体现在事实虚化、 意象空灵、整体象征这紧密相关的三个方面。一、事实的虚化一般说来,抒情诗的创作是导发于对具体事物的感触,因而在它的意境中,总 可看到一些实实在在的人事场景。然而蒹葭的作者却似乎故意把其中应有的主 要人物事件都虚化了。追寻者是什么人?他为什么而追寻?我们不知道;被追寻的 “伊人”是什么身份?为什么那么难以得到?我们也不知道;以至于连他们是男是 女也无从确认。特别是“伊人”,音容体貌均无,一会儿在河的上游,一会儿在河 的下游,一会儿在水中央,一会儿在水边草地,飘忽不定,来去渺茫,简直令人怀 疑其是否真有实体存在。无疑,由于追寻者、特别是被

14、追寻者的虚化,使整个追寻 人物、追寻事件、追寻内容都变得虚幻朦胧起来;然而也正是由于这事实的虚化、 朦胧,诗的意境才显得那么空灵而富有意象感。二、意象的空灵实际上,诗中所描述的景象,并非目之所存的现实人事,而是一种心象。这种 心象,也不是对曾经阅历过的某件真事的回忆,而是由许多类似事件、类似感受所 综合、凝聚、虚化成的一种典型化的心理情境。这种心理情境的最大特点,是不粘 不滞、空灵多蕴。“在水一方”,可望难即,就是这种空灵的心理情境的艺术显 现。在这里,由于追寻者和被追寻者的虚化,那看来是真景物的河水、道路险阻, 乃至逆流、顺流的追寻路线,以及伊人所在的“水中央”等诸种地点,也都成了虚 拟的象

15、征性*意象。对它们均不可作何时何地、何山何水的深究,否则,伊人既在 河的上游又在河的下游就自相矛盾,连两个人何以都不渡过河去也成了问题。蒹 葭的成功,就在于诗人准确地抓住了人的心象,创造出似花非花、空灵蕴藉的心 理情境,才使诗的意境呈现为整体性*象征。三、意境的整体象征诗的象征,不是某词某句用了象征辞格或手法,而是意境的整体象征。 “在 水一方”,可望难即是人生常有的境遇,“溯徊从之,道阻且长”的困境和“溯游 从之,宛在水中央”的幻境,也是人生常有的境遇;人们可能经常受到从追求的兴 奋,到受阻的烦恼,再到失落的惆怅这一完整情感流的洗礼,更可能常常受到逆流 奋战多痛苦或顺流而下空欢喜的情感冲击;读者可以从这里联想到爱情的境遇和唤 一起爱情的体验,也可以从这里联想到理想、事业、前途诸多方面的境遇和唤一起诸多方面的人生体验。意境的整体象征,使蒹葭真正具有了难以穷尽的人生哲 理意味。王国维曾将这首诗与晏殊的蝶恋花“昨夜西风调碧树,独上高楼,望 尽天涯路”相提并论,认为它们“最得风人情致”,这显然是着眼于它的意境的人 生象征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