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95484997 上传时间:2022-09-29 格式:DOC 页数:41 大小:17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说课稿(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语文乡愁说课稿一、说教材乡愁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诗歌。本单元所选的四首诗都是现代诗歌中的名家名篇,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为具体落实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编排的。余光中的乡愁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表达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他们期望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学情分析: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初一学生由于自身的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的教学设计

2、是把本课教学分为四大模块,即“听读朗读品味迁移”。通过听说读品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理解加深,对乡愁这一中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有一定的认识。学习这首诗,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诵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体会与欣赏诗歌中美的能力。情感目标: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余光中自称乡愁具有“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的十字路口的现实感,又根据现代诗歌的特点,本诗的教学重点为学习现代诗歌的基本朗读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的朗读;通过朗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让学生体会美。而教学难点则

3、是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结合教材自身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决定花两课时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第一课时重在文本解读,在听说读品等一系列活动中,体会诗歌的音乐美、节奏美、情感美;第二课时是拓展与实践,让学生了解古今不同作家就乡愁这一主题写的不同风格与类型的诗文,还有学生自身对诗的解读与拓充。这次我说的是第一课时的设计。 二、说教法 乡愁是一首新格律诗,也可以说是一篇带有淡淡哀伤情思的美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欣赏法、诵读法、发现法、联想法。欣赏法:通过欣赏歌曲乡愁四韵和配乐诗乡愁,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4、诵读法: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正所谓:“熟读百遍,其意自现。”诵读可让学生体会情感美,节奏美。发现法:引导学生发现、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例如由家愁到国愁的升华。联想法: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三、说学法古人云:品韵方晓丝竹雅,执毫始觉草篆神。本诗则可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美”。我将结合教学中的四大模块,听读、朗读、品味、迁移,指导学生“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力争能通过这四个环节使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并在此过程中培养能力。教具准备:自制课件(多媒体教学)四、说教学程序(一)导入1、我们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于是我就采用在课前3分钟播放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

5、瑜在湘潭祭祖时的录像并配以罗大佑演唱的歌曲乡愁四韵,营造氛围。设计意图:录像的播放一方面结合时政,另一方面使学生对游子的思乡情节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歌曲乡愁四韵是根据余光中乡愁四韵所谱的曲子,播放这首曲子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乡愁的印象。通过音画结合引导学生欣赏美、感受情。2、了解作者有助于理解诗的主题,所以我将在教学本课前向学生介绍作者的经历及其作品。总结主题:乡愁。(二)诗歌赏析这是本课的重点部分,教学环节与学法相对应即: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第一个环节:美美地听引人入胜听诗是一种高雅的活动,听美好的诗能让我们陶醉。播放配乐诗朗诵乡愁,让学生仔细地聆听。这时我将带领学生进

6、入诗中美妙的境界。第一遍听,要求学生感受诗中的真情,边听边想象诗句呈现的画面;第二遍听,要求学生注意听朗诵的技巧。第二个环节:美美地读声情并茂(本节的教授重点)读诗更是很高雅的事,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也能激起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火花。在美美地读这一环节中我首先配乐范读一遍给学生听,讲解其中的韵味。再请一学生朗读,最后齐读。接下来以第一节为例,分小组讨论,让学生从节奏、重音、语速、语调四个方面来处理这四个章节。(一生试读,师生评价、明确)一读:读出节奏与重音,把握好语速和语调。二读:把感情加进去。三读:在二读的基础上进行指导,争取读得更美。第三个环节:美美地品评头论足品诗是一种个性化

7、的阅读行为,请大家从诗的语言、结构、情感几个方面,自选内容,说一句品评诗歌的句子。(让学生自由发挥)第四个环节:美美地说挥洒诗情品味了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我就带领学生进入美美地说这一环节,让学生尝试着仿句练习,以“乡愁是”的句式说一两句或一段有诗意的话。例如:乡愁是一轮皎洁的明月乡愁是(天边那轮圆圆的月亮,我走到哪,它便伴随我到哪)设计理念:能力训练。教学如何将抽象的意象物化成形象的东西,掌握比喻的修辞手法。(三)深情朗读,课堂小结设计理念:锻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精神。为了检验全体学生对朗读技巧的掌握情况以及所定目标的完成情况,从内容、语言、音韵等方面引导,鼓励学生对课文作小结,给学生提供一

8、个充分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最后再以朗读结束课堂。(四)布置作业:1、背诵乡愁下节课课前背诵比赛。设计意图:寓教于乐,让学生自愿而又欢快地背诵诗歌,同时掌握如何完整地背诵诗歌。在语音、感情、流畅度上下功夫。2、课后搜集古今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歌,准备下节课共同探讨。3、选取课文中任选一节诗,发挥想象,给它补充情节,写成一篇200字左右的散文。注意要突出原诗的感情乡愁,可借助景物描写来渲染。想象情节应紧扣邮票、船票等。准备下节课共同赏析。五、说板书设计好的板书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掌握课文,并给学生以优美的享受。本课板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内容和形式统一。板书设计:乡愁托物寄情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个人故

9、乡之思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主题后来坟墓母子死别升华现在海峡两岸分离普遍家国之思六、说课结语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余光中的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对于它的内涵绝非一两节课能够讲尽。考虑到这些我决定设计一些开放性题目推荐给学生选做。1、习作园。请以大陆小诗人的身份写一首呼唤台湾归来的诗。2、收藏室。收集有关乡愁的诗词、散文、小说。收集有关台湾地理概貌、风土人情、文化教育、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资料。3、三味书屋。课后阅读余光中作品选。斑羚飞渡教材分析1.斑羚飞渡这篇课文选材非常好,有如下特点:(1)课文体现了时代的特点,具有现代意识。文章关注动物世界,也就是关注自然,关注人

10、类本身,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境保护意识。(2)课文适应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2.教材与学生。教学的总体设计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堂课首先要考虑学生,“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教学设计要“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要仔细研究教学对象,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语文学习的特点,来进行教学设计。我设想把这篇文章放在初一的下学期,因为初一下有一个“关注动物世界”的学习单元,可指导学生进行“保护野生动物”的跨学科专题活动。3.教学理念。(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运用祖国语言,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

11、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教学要充分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积极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篇课文可以拓宽学习领域,开展“保护野生动物”的跨学科学习,可以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辅助教学。二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1.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纬度来进行设计。我设计的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是:(1)通过复述斑羚飞渡的主要情

12、节,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2)通过品味文中优美生动的语言,领会动物之间老斑羚们那种勇于自我牺牲的悲壮的美,启发学生领会文章的深刻主题。(3)通过设计“保护野生动物”跨学科专题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探究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激发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社会责任感。2.教学重点、教学难点。(1)教学重点:品味文中优美生动的语言,领会动物之间老斑羚们那种勇于自我牺牲的悲壮的美,启发学生领会文章的深刻主题。(2)教学难点:设计“保护野生动物”跨学科专题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探究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激发学生的环境

13、保护意识、社会责任感。三教学策略(即教法、学法的设计,重点、难点的解决和突破。)1.教法:(1)教师充分考虑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纬目标,创设情境,组织教学。把班上学生按照能力强弱搭配分成几个四人学习小组,这样便于同学间的交流和团结互助,共同提高。(2)我设计这节课要领学生去微机房去上课,运用微机课学习的上网技术为语文学习服务,进行“保护野生动物”跨学科专题活动的资料的搜集和整理,语文教师也要指导学生上网,进行资料的搜索。(3)教师要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和交流,教师适时进行点拨。(4)教师可适当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如板书课题,出示一些质疑探究性的

14、问题等,但不可喧宾夺主、华而不实。2.学法:(1)指导学生预习,做预习笔记,要用活页纸做,便于整理归类。(2)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与交流。(3)指导学生上网搜索有关野生动物的资料。(4)指导学生完成相关的调查研究的报告和小论文等。通过一系列语文活动的展开,我相信一定可以解决重点,突破难点。风筝说课稿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风筝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章,作者是鲁迅,体裁为散文诗。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是继“人生”“自然”“科学”主题之后为培育有血有肉有感情之人而设的单元。在本单元所选的五篇课文中,风筝是意蕴最丰富的一篇,是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能力的好教材。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15、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要注重从课文整体的角度进行教学;简化教学头绪,强调内容综合”,“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要突出词句理解、文意把握、内容探究、等方面的教学”。2、课文的特点风筝是一篇以表现手足亲情为主题的散文诗,但选材角度新颖,于兄弟间发生的误解冲突中展现浓浓的亲情。可是,细读作品,作者的立意远不止于此。从作者事隔多年后仍悔恨交加,悲忧交集看,这篇作品还揭示了封建陈腐思想对儿童自由、活泼天性的扼杀,深刻地阐述了“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这一科学道理。全诗情词真切,思想深刻,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3、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具有初步的整体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但对于像本文这样有深厚意蕴的散文诗,学生则容易出现: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想难的现象。所以在教学时要考虑让学生多读,要保证学生质疑问难的时间,要多让学生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来学习,要重视引导、多给学生鼓励。4、重点、难点的预设及依据根据七年级学生认知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及散文阅读的基础,结合本文的特点,预设本文的教学重点、难点如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