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的中医疗法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95478332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3.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失眠的中医疗法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失眠的中医疗法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失眠的中医疗法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失眠的中医疗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失眠的中医疗法(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失眠一、心脾两虚【辨证】 有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健忘、食少、大便稀溏、倦怠乏力、或见崩漏、便血、皮下出血、 舌淡、脉细弱。【治法】党参、白术、当归、茯神、远志、龙眼肉、陈皮各10克,炙黄芪12 克,炒枣仁15克,首 乌藤30 克,木香、炙甘草各6克。【治法二】龙眼肉10克,炒枣仁10克,芡实12 克。【注 释】龙眼养血,枣仁安神,芡实固精。三物相合煮汁,其味酸甘适口,且又可疗心肾 不交诸症,实为产后失眠及心阴血亏者所宜之补品。枣仁龙眼汤:龙眼肉、炒枣仁各15 克。将龙眼肉、炒枣仁加入水煎成汁,再加适量白 蜜即成。每日2 次,早、晚服用。对久患帕金森氏病、气血亏虚者有补益作用。二、心血不足【辨证

2、】 心律失常,心悸怔忡,头昏目眩,面色少华,唇甲色淡,舌质淡,脉细弱,具有心律失常的心电图改 变。【治法一】党参15g,黄芪20g,白术15g,茯神15g,酸枣仁10g,龙眼肉15g,当归15g,炙远志6g, 木香6g,炙甘草10g,生姜10g,大枣10g。【注释】方用人参、黄芪、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脾,以滋生化之源而使气得补,血能生; 当归、龙眼肉补养心血;酸枣仁、茯神、炙远志养心安神;木香理气醒脾,使其补而不滞。 合而为健脾补血,养心安神之功。如心血不足兼见气虚乏力时,可去党参,改用红参 6g, 并加黄精12g,以加强补气作用。如兼见心动悸而脉结代者,为气虚血少,血不养心之故。可用益气养血,

3、滋阴复脉之炙甘草汤:炙甘草12g,人参6g,桂枝10g,阿胶15g,生地黄15g,麦冬15g,火麻仁10g,大枣 10g,生姜 10g。三、水饮凌心【辨证】 心悸,胸闷痞满,口干口渴但不欲饮水,下肢浮肿,形寒肢冷,伴有眩晕,恶心呕吐,流涎, 小便短少,舌淡苔滑或沉细而滑,胸胁支满,目眩心悸,舌苔白滑为辨证要点。【治法一】 茯苓四两(12克)桂枝去皮三两(9克)白术二两(6克)甘草炙二两(6克) 【治法二】药物组成为:茯苓三钱9g芍药三钱9g白术二钱6g生姜三钱9g附子炮去皮,一枚,破八 片9g。具有温阳利水的功效,主治脾肾阳虚,水气内停证。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腹 痛下利,或肢体浮肿,苔白不

4、渴。【注释】温阳化饮,健脾利湿。主治:中阳不足之痰饮。胸胁支满,目眩心悸,短气而咳, 舌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紧。本方药性偏温,对中医辨证属阴虚,津液不足者,用之宜慎。四、气血两虚【辨证】 心悸,失眠,头晕,目眩,脱头发,面色苍白,爪甲不华,肌肤干清枯裂,形体消瘦,大便 难解,妇女月经量少或经闭,舌质淡白,脉象细小或芤言语音低、呼吸短促微弱,神疲肢倦, 懒于行动,自汗,胸闷,脱肛,滑泄不止,平时易于感冒及血失统摄。【治法一】当归(酒拌)10g、川芎5g、白芍药8g、熟地黄(酒拌)15g、人参3g、白术(炒)10g、茯苓8g、 炙甘草5g。【注释】补益气血。气血两虚。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眼花,四肢倦

5、怠,气短懒言,心悸怔忡, 食欲减退,舌质淡,苔薄白 ,脉细虚。本方在原书用治于失血过多,以致气血皆虚诸证。 肢体倦怠乏力,面色苍白无华,短气懒言,心 悸怔忡。 脉细虚,舌淡苔白 ,皆为气血两亏,心脾不足所致。 肝藏血,开窍于目肝血亏,故头晕目 眩。 方用参、术、苓、草补脾益气; 归、芍、地滋养心肝,加川芎入血分而理气,则归、地补 而不滞; 加姜、枣助参、术入气分以调和脾胃。 全剂配合,共收气血双补之功。【辨证】 四君四物加姜枣,八珍双补气血方。再加黄芪与肉桂,十全大补效增强。更加橘味志去芎, 养荣补心安神良。【治法一】 人参(30克)白术(30克)白茯苓(30克)当归(30克)川芎(30克)白

6、芍药(30克)熟 地黄(30克)炙甘草(30克)【注释】益气补血。 气血两虚证。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耳眩,四肢倦怠,气短懒言,心 悸怔忡,饮食减少,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或虚大无力。(本方常用于病后虚弱、各种慢性病, 以及妇女月经不调等属气血两虚者。)五、心肾不交【辨证】 心烦失寐,心悸不安,眩晕,耳呜,健忘,五心烦热,咽干口燥,腰膝酸软,遗精带下,舌 红,脉细数。失眠多梦虚烦遗精等症。多见于神经官能症及慢性虚弱病人。【治法一】 生地15克、玄参10克、茯苓10克、五味子10克、当归10克、朱麦冬12克、柏子仁10 克、酸枣仁10克、黄连6克。本方运用于心肾不交之心阴不足者。【治法二】 知柏八味丸

7、加味:知母10克、黄柏10克、生地12克、山萸肉10克、丹皮6克、泽泻6 克、茯苓10克、夜交藤18克、合欢皮12克、石菖蒲10克、莲心10克。【注释】 加减变化:若兼见火旺伤阴,舌红绛无苔者,于基本方(2)中酌加石斛 12 克、沙参 12 克以 甘寒滋阴;若兼见有湿热,舌苔黄腻者于基本方(1)小加栀子10克。马尾连6克、车前草15 克、苡仁15克清热利湿;若阴虚盗汗剧者于基本方(2)中加煅龙牡各15克、浮小麦15克、瘪 桃干15克敛阴止汗;若兼见肝火上炎,症见头晕目眩较重者,可加菊花12克、桑叶10克、 黄芩10克、钩藤12克清散肝火;若热扰精室,遗精频作者加金樱子10克、莲须10克、沙 菀

8、蒺藜15克、刺猬皮10克滋肾固精。六、痰火扰心【辨证】 症见心烦心悸、口苦失眠、多梦易惊、面赤气粗、便秘尿赤,甚则神志失常、胡言乱语、哭 笑无常、狂躁妄动,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有力。心悸时发时止,受惊易作,胸闷烦躁,失眠 多梦,口干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面红目赤,狂躁谵语,痰黄稠。【治法一】黄连温胆汤:川连:6g,竹茹:12g,枳实:6g,半夏:6g,桔红:6g,甘草:3g,生姜:6g,茯苓: 10g 【注 释】伤暑汗出,身不大热,烦闭欲呕,舌黄腻七、心胆气虚【辨证】心烦不寐,多梦易醒,胆怯心悸,触事易惊,伴有气短自汗,倦怠乏力,舌淡,脉弦细。; 【治法一】温胆汤:药物组成

9、:半夏汤洗七次竹茹枳实麸炒,去瓢,各二两(各60g)陈皮三两(90g)甘草一 两(30g),炙茯苓一两半(45g)生姜五片,大枣一枚【治法二】半夏(汤洗去滑)麦门冬(去心)各45克茯苓60克酸枣仁90克(炒)炙甘草桂心远志(去心,姜 汁炒)黄芩萆薢人参各30克上药锉散。每服12克,用长流水1升,加糯米适量,煮沸,扬二三千遍,澄清,每用300 毫升,再入药煎至210毫升,去滓,不拘时服。【功用】化痰和胃,养心安神。痰饮内阻,心神失养,惊恐失眠,头目眩晕。八、心阴虚【辨证】 心悸、怔忡、虚劳、不寐等病证中。在心悸、怔忡病证中出现心阴虚证,表现为心中动悸不 安、胸闷不舒、虚烦失眠多梦、口燥咽干、舌红

10、少苔、脉细数,甚至出现心中动悸不能自主、 惕惕若惊、心痛阵作、五心烦热、盗汗自汗、脉结代。虚劳病中出现心阴虚证,表现为心悸 烦躁、气短乏力、口干、舌淡、脉细数无力。不寐病中出现心阴虚证,表现为心悸、五心烦 热、不易入睡、舌红、脉数。【治法一】 :生地15克、玉竹10克、丹参10克、玄参10克、天冬10克、麦冬10克、 五味子6克、远志10克、柏子仁10克、酸枣仁12克。【注 释】 本方适用于心阴虚损,兼见心气不足者。【治法二】 :生地12克、当归10克、黄连6克、朱麦冬10克、柏子仁10克、酸枣仁12 克、百合15克、莲子心10克、甘草6克。【注 释】本方适用于心阴不足,兼有火旺者 加减变化:

11、若心火偏旺,症见口疮频发,少寐心烦者,在基本方(2)中加黄柏10克、砂仁6 克、栀子 10 克、黄连 6 克清心泄热。若兼气虚明显,症见神疲乏力,气短自汗者在基本方 (1)中加黄精15克、太子参30克益气养阴;伴见肾阴亏损,症见腰痠耳鸣,口干咽燥者,加 何首乌15克、女贞子12克、鳖甲15克、枸杞15克滋养肾阴以济心阴。兼见血虚证见面 色少华,头晕目眩,唇舌色淡者在基本方中加,熟地10克、阿胶珠12克、白芍10克以滋养 阴血;若见心悸不宁,夜难入寐者酌加龙齿15克、夜交藤18克、合欢皮10克以养心安神; 若神情焦虑,烦扰不安者可酌加珍珠母24克、琥珀6克以镇静安神。若兼见盗汗严重者在 基本方中酌加,丹皮10克、地骨皮12克清退虚热,加浮小麦20克、糯稻根15克收敛止汗。【治法二】:生地12克、当归10克、黄连12克、黄柏10克、砂仁6克、栀子10克、朱 麦冬10克、柏子仁10克、酸枣仁12克、百合15克、莲子心10克、甘草6克、珍珠母24 克、琥珀6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