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脱贫攻坚工作调研报告5篇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95477523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 页数:52 大小:6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脱贫攻坚工作调研报告5篇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2022脱贫攻坚工作调研报告5篇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2022脱贫攻坚工作调研报告5篇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2022脱贫攻坚工作调研报告5篇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2022脱贫攻坚工作调研报告5篇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脱贫攻坚工作调研报告5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脱贫攻坚工作调研报告5篇(5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脱贫攻坚工作调研报告5篇 【篇一】 当前,脱贫攻坚工作已经进入常态化阶段,在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市关于脱贫攻坚的重大决策部署,特别是习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同时,加快推进产业扶贫工作是助力全县脱贫攻坚、奋力实现追赶超越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xx县按照全县脱贫攻坚工作总体部署,紧盯茶叶、畜牧、魔芋、中药材四大主导产业,着力园区承载、科技支撑、龙头培育、品牌打造,在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现阶段中省市脱贫攻坚的总形势、要求和任务相比,还有差距和不足,还需要下大功夫、下真功夫。 产业扶贫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扶贫组织机构及相关政策 成立了县产业脱贫工

2、作推进组,明确县农业局为产业脱贫工作推进组的牵头单位,同时,成立了产业脱贫工作推进领导小组,强化对全县产业扶贫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了产业脱贫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各成员单位联络对接机制,保障产业脱贫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制定出台了xx县关于切实推进产业脱贫工作指导意见xx县产业脱贫规划(20xx2020),印发了实施精准产业到户扶持的指导意见产业脱贫数据信息资料报送制度移民搬迁产业扶贫实施规划互联网+农业促进产业脱贫实施方案农业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 (二)工作措施及成效 1.重抓“三园一业”,筑牢增收基础。立足资源禀赋,坚持长短结合,突出产业扶贫“三园一业”(即:连片现代农业产业园,村

3、村特色示范园,户户产业小庭园和劳务输出产业)。今年上半年,10个现代农业园区实现产值1.72亿元,增长11.3%。生产茶叶4809吨;发展家庭适度规模养殖户2.12万户;建设规范化魔芋基地1万亩,发展高山延迟蔬菜6000亩、订单辣椒、花椒6027亩、设施蔬菜1200亩;新增林药面积3.7万亩、核桃基地7500亩、小杂果2300亩,食用菌栽培400万袋,蜜蜂养殖2.5万箱;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万余人。 2.突出“三个精准”,推进产业到户。一是产业对接精准。坚持做到产业选择与市场需求对接、产业布局与贫困群众对接、产业经营与技能特长对接,促成xx的资源禀赋、自然生态等优势得到转化运用,主导产业、

4、小众产业以及特色产业得到发展,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与技能特长得到全面发挥;二是增收方式精准。切实做到家庭经营增收、入股分红增收、劳务增收“三位一体”融合稳增收,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三变模式”促增收;三是服务保障精准。全力推动科技服务、投入保障、基础支撑齐头并进,切实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挖掘产业扶贫潜力。保证了贫困村、贫困户产业全覆盖,做到了产业长短结合,一户一策。目前,产业到村到户台账、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台账基本建立,落实产业到户1.27万户4.29万人,落实247个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1.2万户4.04万人,做到了靶向治疗、精准发力

5、。 3.加强统筹规划,促进融合发展。因地制宜,制定了xx县产业脱贫规划(20xx2020),目前,各镇(办)按照规划要求,积极推进产业脱贫项目落地。同时,积极推动移民搬迁产业扶贫“两园”建设,按照“安置点有主导产业、贫困户有增收门路、贫困人口有致富技能、产业发展与移民脱贫同步前进”的目标,融汇农业休闲观光、电商等业态,推进三产融合发展。 4.强化示范引领,拓展创新思路。在农业产业示范园建设上,立足茶产业发展,落实县茶技站联系指导,遴选陕西怡溪春茶业科技有限公司、xx县丰源林牧业有限公司为示范点,建立带动贫困户机制,分别带动贫困户94户和76户,多种形式增加贫困户收入;在特色产业创新示范项目推进

6、上,遴选xx县黎丰农牧业有限责任公司为示范点,落实县园艺站联系指导,实施订单辣椒生产,贫困群众产业发展积极性高,带动116户;在示范点与贫困户共赢发展利益关联机制建立方面,形成了勤兴肉牛“合作社+基地+技术+贫困户”四统一回收抱团发展模式、利民魔芋“规模经营+贫困户”收益多元化发展模式、黎丰辣椒“公司+基地+贫困户”订单农业等模式经验,在全县产业发展中推介推广。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自然条件较差,山大沟深,土地零散,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制约县域经济发展。 2.产业基础薄弱,产业结构比较单一,支撑发展能力不足,基本上都是农业产业为主,第二产业发展不够,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较低。产业发展主要以家

7、庭为经营主体,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村集体经济“空壳”问题突出,成立的新型经营主体存在“空转”现象。 3.贫困程度较深,贫困面大,20xx年数据清洗精准识别后现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7639户48968人,贫困发生率21.69%,贫困村127个(含10个深度贫困村)。贫困发生率高于全市5个百分点,高于全省11个百分点。贫困人口居住分散,空心化、老龄化、因病致贫返贫等问题突出。 4.贫困群众文化程度普遍偏低,自身发展能力、动力不足。 这些现实存在的问题,迫使我们要切实把贫困群众放在心上,把脱贫职责扛在肩上,把产业扶贫任务抓在手上,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在系统推进、靶向施策上下功夫,集全县之力坚决打赢

8、脱贫攻坚战。 开展产业扶贫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准确定位、突出优势。首先要紧扣“市场”做文章,既立足于摆脱当前的贫困,又着眼于可持续的脱贫,精准布局短平快产业和中长线受益产业,打牢产业扶贫基础。其次要坚持互补错位发展,立足资源禀赋,找准比较优势,xx县森林覆盖率达66.2%,县城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年均达到340天,被誉为“天然氧吧”和“天然中药库”,20xx年被确定为全国首批、陕南唯一的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具有得天独厚的推动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的产业发展优势,可因地制宜推动连片现代农业产业园、村村特色产业示范园、户户产业小庭园建设,以“三园”联动机制实现大园带小园、产业带农户、长效稳增收,走

9、出符合xx贫困山区特点的产业扶贫新路子。 (二)聚焦重点、精准发力。立足贫困村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区位特点,兼顾时效性和长期性,因地制宜精准布局产业。继续推进“茶叶、畜牧、魔芋、中药材”四大主导产业,适度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因地制宜发展食用菌、蚕桑、中蜂、马铃薯、特色蔬菜、小杂果、林下种养及特色水产、林产等区域性短平快特色产业,实现贫困户与产业有效对接。同时,不断完善产业奖补、贷款贴息、税费减免等方面政策措施,以激励贫困户发展产业。 (三)系统谋划、创新路径。建立产业扶贫项目库,推行“把思路培育成典型,把典型提炼成模式,把模式规范成项目,以项目推动产业发展”的途径,把贫困户吸附到新型经营主体周

10、围、嵌入到产业链条当中,切实让产业发展成为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根本依托。各镇(办)以及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要充分专注产业发展规划、产业帮扶措施,全力推进村级经济组织和互助组织规范运行,积极引导有劳动能力、有发展意愿的贫困户在房前屋后开办产业小庭园,支持贫困村至少建立1个特色产业示范园,鼓励跨村连片建立1万亩以上的现代农业产业园。依据贫困户的劳动能力、技能特长等,量身定制庭园业态,确定短平快项目,实现产业对人、人对产业;依据贫困村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重点在示范园区发展主导型产业,实现一村一品;充分发挥县域自然生态资源优势,全力推进主导产业、小众产业以及特色产业的融合发展,建立现代农业园区,实现一园一

11、特色,争取让产业在贫困村、贫困户实现全覆盖。在产业规划布局上,坚持因地制宜、适生优生的原则,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山地区,主要发展林特产业、林下经济、牛羊养殖、中药材等产业,在800米以上的半高山地区,重点发展茶叶、魔芋等产业,在800米以下低海拔河谷、平坝地区重点发展畜禽养殖、特色水产、粮油作物、蔬菜种植等产业。 推动产业扶贫工作的主要措施及成效展望 (一)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以农业倍增工程为抓手,因地制宜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致富产业,逐步实现贫困村“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增收门路、人人有致富技能”的目标。一是发展小众产业。坚持一村一品定位,按照有特色、有基础、有主体、有效益、有

12、市场的“五有”要求,以村为单元,因地制宜发展畜禽养殖、食用菌、林产等区域性短平快“小众产业”,提高贫困人口产业参与度。20xx年底前,实现129个贫困村都有产业覆盖,每个产业扶持贫困户至少有1个长、中、短期结合的产业增收项目。二是突出抓好四大农业主导产业。畜牧产业方面形成生猪产业稳定发展、白山羊产业加快发展,其它畜禽养殖齐头跟进的发展格局。到2020年,全县饲养生猪达到85万头、牛10万头、羊50万只、禽200万羽的养殖规模;茶产业按照“一带二区”布局(210国道生态观光茶园旅游带,楮河、纳溪河流域优质富硒区和三元、简池优质高产区),把握好基地建设、产品加工、市场营销三个重点环节,每年新建茶园

13、1万亩,低产茶园改造1万亩,培育丰产茶园1万亩,配套搞好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20xx年茶园面积达到13万亩,茶叶产量达到5500吨,2020年达到15万亩,年产茶叶7500吨的突破发展目标;魔芋产业重点抓好基地建设、种芋繁育和魔芋初级加工,实现产量超过10万吨;重点抓好药源基地建设、主体培育、市场销售三个关键环节,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三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在泾洋草坝、小洋毛垭等半高山地区建立反季节蔬菜基地5000亩;在黎坝、简池等地建立订单辣椒种植基地5000亩;沿210国道、镇碾路发展食用菌袋料栽培500万袋;在巴山、大池等蚕桑基地种植蚕桑3万亩;在九阵、鹿池等地沿河谷、平坝平

14、缓地带发展特色水产养殖300亩,水产品产量达到450吨。 (二)加快经营主体培育。依托四大农业主导产业,加大对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建设培育力度,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积极培育认定一批省、市、县级示范园区、重点龙头企业、示范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加大扶持力度,持续增强带动贫困户增收能力,引领带动经济发展和产业扶贫。扶持经营主体实行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拉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加快职业农民培育,培养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职业农民。到2020年,培育扶贫带动型龙头企业30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800个、家庭农场150个,培育职业农民1000人,力争实现新型经

15、营主体贫困村全覆盖。 (三)着力推进三产融合。一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搭建贫困人口生产就业新平台,带动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进入产业链;大力发展电商服务业,在2020年之前全力实现全县129个贫困村建立电商服务站,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加快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建设,依托xx县物流配送中心,构建县、镇、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实现线上线下双向农产品流通。二是大力实施农超对接工程,依托心连心购物中心及所有镇级超市,广泛吸收农民专业合作社新鲜农产品入驻超市流通,切实解决贫困村、贫困户农产品流通“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拓展农业经济,带动贫困人口就地创业就业。 (四)创新生产经营方式

16、。加快土地和林地流转,鼓励贫困户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引导贫困户土地经营权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农业园区流转,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支持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吸收贫困户以土地经营权、产品、劳力等要素参股,密切与贫困户的利益联接关系,各经营主体雇佣劳动力要优先向贫困户倾斜。目前,我县长岭镇碗厂沟村国耀农业公司推行的农户以土地入股合作社就是创新生产经营方式的一个成功案例,该公司共流转土地1600亩、土地入股1500亩,吸纳社员270户1230人,其中仅在册贫困户就有122户315人,不仅降低了公司的前期投入,也保障了社员长期受益。 【篇二】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破解“三农”发展难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