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教案文案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95462391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29.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教案文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六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教案文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六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教案文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六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教案文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六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教案文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教案文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教案文案(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六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教案文案教案应该力求体现“六性一特色”,即:规范性、科学性、先进性、针对性、启发性、系统性和突出课堂教学改革的特色。今天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有关于最新六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教案文案,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最新六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教案文案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正确运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有关圆锥体积的实际应用问题。2.过程与方法在探作中完成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在合作探究中探明等底等高圆柱体积与圆锥体积内在联系。3.情感态度与价值感在探索合作中感受教学与我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感受探究成功的快乐。教学重点: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灵活利用公式求圆锥的体积。教学难点:理

2、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及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习者特征分析:接受教育者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1)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六年级的学生尽管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感性知识对于他们来说还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真正做到“动手操作、体验成功”(2)以实验要求为主线,既动手操作,又动脑思考,努力探索圆锥体的计算方法。(3)问题解决为主的教学策略:通过演示、小组交流、动手操作、感念辨析等方式,本课从具体的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

3、力,巩固所学知识。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1)每位同学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6套,大小不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6套、6水槽红颜色水。直尺6把。(2)教师自制的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课前铺垫1.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指名回答,教师板书: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2.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60平方分米,高15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指两名板演,全班齐练,集体订正。二、提出质疑,引入新课圆锥有什么特征? 它的体积如何计算呢?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些知识探讨新的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板书课题)三、动手操作 ,获得新知1. 探讨圆锥的体积公式教师:怎样探讨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请

4、同学们先想一想,我们是怎样知道圆柱体积公式的: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圆柱(转化)长方体圆柱体积公式(推导)长方体体积公式教师:借鉴这种方法,为了我们研究圆锥体体积的方便,每个组都准备了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你们小组比比看,这两个形体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操作比较。(1) 提问学生:你发现到什么?(这个圆柱体和这个圆锥体的形状有什么关系)(学生得出: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用数学语言说就叫“等底等高”。(板书:等底 等高)(2)为什么?既然这两个形体是等底等高的,那么我们就跟求圆柱体体积一样,就用“底面积高”来求圆锥体体积行不行?为什么?教师:圆锥体的体积小,那你估计一下这

5、两个形体的体积大小有什么样的关系?(指名发言)用水和圆柱体、圆锥体做实验。怎样做这个实验由小组同学自己商量,但最后要向同学们汇报,你们组做实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在体积大小上有什么样的倍数关系。(3) 学生分组做实验。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是怎样做实验的?你们做实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在体积大小上发现有什么倍数关系?(学生发言:圆柱体的体积是圆锥体体积的3倍)同学们得出这个结论非常重要,其他组也是这样的吗?我们学过用字母表示数,谁来把这个公式整理一下?(指名发言)(4)学生操作:出示另外一组大小不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进行体积大小的比较,通过比较你发现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整理归纳:不是任何一个圆锥体的体积

6、都是任何一个圆柱体体积的。(老师拿起一个小圆锥、一个大圆柱)如果老师把这个大圆锥体里装满了砂子,往这个小圆柱体里倒,倒三次能倒满吗?(不能)为什么你们做实验的圆锥体里装满了水往圆柱体里倒,倒三次能倒满呢?(因为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老师在体积公式与“等底等高”四个字上连线。)现在我们得到的这个结论就更完整了。(指名反复叙述公式。)教师:同学们圆锥体里装满了水往圆柱体里倒,只倒一次,看看能不能想办法推出计算公式?让学生动脑动手?得出用尺子量圆锥里的水倒进圆柱里,水高是原来水高的1/3.小结:今后我们求圆锥体体积就用这种方法来计算。(5)应用巩固1.出示例题学生读题,

7、理解题意,自己解决问题。例 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学生完成后,进行小组交流。你是怎样想的和怎样解决问题。(提问学生多人)教师板书:1/3 1912=76(立方厘米)答:它的体积是76立方米2. 练习题。一个圆锥体,半径为6cm,高为18cm。体积是多少?(学生在黑板上只列式,反馈。)3.出示例2:要求学生自己读题,理解题意思。有一个近似于圆锥的小麦堆,测得底面半径是2米,高是1.5米。你能计算出这堆小麦的体积吗?(1)提问:从题目中你知道什么?(2)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提问。并回答同学的质疑:3.14()1.5表示什么?为什么要先求圆锥的体积

8、?得数保留整千克数是什么意思?4.比较:例1和例2有什么地方不同?(1)直接告诉了我们底面积,而(2)没有直接告诉,要求我们先求出底面积,再求出圆锥体积。四、综合练习,发展思维1.一个圆锥形沙堆,高是1.5米,底面半径是2米,每立方米沙重1.8吨。这堆沙约重多少吨?2.选择题。每道题下面有3个答案,你认为哪个答案正确就用手指数表示。(1)一个圆锥体的体积是a立方米,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是( )立方米 3a立方米 9立方米(2)把一段圆钢切削成一个的圆锥体,圆柱体体积是6立方米,圆锥体体积是( )立方米6立方米 3立方米 2立方米3.学生操作看看我们的教室是什么体?(长方体)要在我们的教室里

9、放一个尽可能大的圆锥体,想一想,怎样放体积?(小组讨论)指名发言。当争论不出结果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测量数据:教室长12m,宽6m,高4m.并板书出来,再比较怎样放体积的圆锥体。五、课后小结,归纳知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哪个同学、哪个小组学习?六、作业布置,巩固新知1、本节课后第3、4、5题。2、回去观察你生活身边有哪圆锥物体?测量计算它们的体积。下节课交流汇报。最新六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教案文案2教学内容:第87页例1、例2,88页课堂活动第1、2题,练习二十二第14题。教学目标:1.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和理解负数的意义,了解负数的产生与作用,感受负数使用带来的方便。2.会正确地读、写

10、正、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3.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教学重点:负数的意义和负数的读法与写法。教学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合作交流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提出问题:举例说明我们学过了哪些数?教师小结:为了实际生活的需要,在数物体个数时,1、2、3出现了自然数,物体一个也没有时用自然数0表示,当测量或计算有时不能得出整数,我们用分数或小数表示。提出问题:我们学过的数中最小的数是谁?有没有比零还小的数呢?二、创设情境、学习新知1.教学例1。(1)出示: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的一个场面

11、,主持人说:“哈尔滨零下6至3摄氏度,重庆6至8摄氏度”同学们,你们对情境中的内容一定相当熟悉吧?你能给大家讲讲“哈尔滨零下6至3度”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为什么阿姨说的零下6摄氏度,屏幕上打出的字幕就变成了-6呢?这里有零下6、零上6,都记作6行吗?你有什么简洁的方法来表示他们的不同呢?教师小结:同学们的想法都很好。现在,国际数学界都是采用符号来区分,我们把比0摄氏度低的温度用带有“-”号的数来表示,例如把零下6记作-6,读作负6摄氏度;零上6记作+6,读作正6摄氏度或6摄氏度。(2)巩固练习。同学们,你能用刚才我们学过的知识,用恰当的数来表示温度吗?试试看。学生独立完成第87页下图的练习。教

12、师巡视,个别辅导,集体订正写得是否正确,并让学生齐读。2.自主学习例2。(进一步认识正数和负数)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从山脚到山顶,气温相差很大,这是和它的海拔高度有关的。最近经国家测绘局公布了珠峰的最新海拔高度。今天,老师还带来一张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图,请看。(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图,教科书第87页的左部分,数字前没有符号)从图上你看懂了些什么?引导学生交流: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43米。我们再来看x疆的吐鲁番盆地的海拔图。(吐鲁番盆地的海拔情况,教科书第87页的右部分,数字前没有符号)你又能从图上看懂些什么呢?引导学生交流: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教师小结

13、: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大家再想想:你能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来记录一下这两个地方的海拔高度吗?学生交流: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可以记作:+8844.43米或8844.43米。吐鲁番盆地的海拔可以记作:-155米。(板书)教师追问:你是怎么想到用这种方法来记录的呢?最后教师将数字改动成:海拔+8844.43米或8844.43米;海拔-155米。教师小结:以海平面为界线,+8844.43米或8844.43米这样的数表示比海平面高8844.43米;-155米这样的数表示比海平低155米。(2)巩固练习:教科书第88页试一试。3.小组讨论,归纳正数和负数。教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收集到了

14、一些数据,(显示)我们可以用这些数来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还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上的高度和海平面以下的高度。那么,你们观察一下这些数,它们一样吗?它们可以怎样分类呢?提出疑问:0到底归于哪一类?(如有学生提出更好)引导学生争论,各自发表意见。小结:(结合图)我们从温度计上观察,以0为界限线,0以上的温度用正几表示,0以下的温度用负几表示。同样,以海平面为界线,高于海平面的高度我们用正几来表示,低于海平面我们用负几表示。0就像一条分界线,把正数和负数分开了,它谁都不属于。但对于正数和负数来说,它却必不可少。我们把像+6、3、+8844.43等这样的数叫做正数;像-6、-155等这样的数我们叫做负数

15、;而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板书)通常正号可以省略不写。负号可以省略不写吗?为什么?最后,让学生看书勾划,并思考两个“”还代表那些数?(让学生对正负数的理解更全面和深刻)三、运用新知,课堂作业1.课堂活动第1题。让学生先自己读读,并举例说说是什么意思?全班订正后,同桌间自选5个互相说说。2.课堂活动第2题。同桌先讨论,然后反馈。四、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负数。你有什么收获?五、课堂作业练习二十二第1、4题。家庭作业:练习二十二第2、3题。板书设计:负数的初步认识正数:20、22、14、 +8844.43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负数:-2、-30、-10、-15、-155最新六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教案文案3教学内容:课本第5758页“扇形统计图“。教学目标:1、通过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2、能读懂扇形统计图,从中获取有效信息,体会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3、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教学重点:认识扇形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