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岗培训教案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95451837 上传时间:2023-12-2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2.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转岗培训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转岗培训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转岗培训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转岗培训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转岗培训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转岗培训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转岗培训教案(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课题: 第四章 矿井主要灾害事故防治与应急避灾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员们掌握瓦斯事故隐患、顶板事故隐患、火灾事故隐患、水害隐患的识别,事故防治知识及避灾方法以及煤尘爆炸事故防范与灾害防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五种灾害的隐患识别、事故防治知识及应急避灾。 四、授课方法: 讲授法 五、教具: 无 六、教学过程:一、组织课堂二、导入新课三、讲授新课四、归纳总结五、作业六、课后反思七、板书设计八、学法指导一、课题: 第一节 瓦斯安全隐患识别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要让学员们掌握瓦斯事故隐患的识别、事故防治知识及应急避灾。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瓦斯和瓦

2、斯的性质 2.瓦斯爆炸及其预防3.煤与瓦斯突出及其预防 四、授课方法: 讲授法 五、教具: 无 六、教学过程:一、组织课堂1.点名;2.引导学员们尽快进入学习状态中;二、导入新课三、讲授新课 1.瓦斯和瓦斯的性质 瓦斯是在矿井生产过程中涌出到采掘及各生产空间的各种有害气体的总称。瓦斯是一种混合气体,其主要成分是甲烷,所以,瓦斯通常就专指甲烷,瓦斯的性质如下:(1) 瓦斯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要检查空气中是否含有瓦斯及其浓度,仅靠人的感观检查是不行的,必须实用专用的瓦斯检测仪才能检测出来。(2) 瓦斯比空气轻,在风速低的情况下它会积聚在巷道顶部、冒落空洞和上山迎头等处,因此必须加强这些部

3、位的瓦斯检查和处理。(3) 瓦斯有很强的扩散性。一处有瓦斯涌出,就能扩散到巷道附近。(4) 瓦斯的渗透性很强。在一定瓦斯压力和地压共同作用下,瓦斯能从煤岩中向采掘空间涌出,甚至喷出或突出。(5) 矿井瓦斯具有燃烧性和爆炸性。当瓦萨与空气混合到一定浓度时,遇到引爆热源就能引起燃烧或爆炸。(6) 当井下空气中瓦斯浓度较高时,会相对降低空气中的氧气浓度而使人窒息死亡。 2.矿井瓦斯等级 规程规定:一个矿井中只要有一个煤(岩)层发现瓦斯,该矿井即为瓦斯矿井。瓦斯矿井必须依照矿井瓦斯等级进行管理。 矿井瓦斯等级按照平均日产1t煤涌出瓦斯量和瓦斯涌出形式划分如下: (1)低瓦斯矿井矿井相对瓦斯涌出量小于或

4、等于10m3/t,且矿井绝对瓦斯涌出量小于或等于40m3/min。 (2)高瓦斯矿井矿井相对瓦斯涌出量大于10m3/t或矿井绝对瓦斯涌出量大于40m3/min。(3)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矿井在采掘过程中只要发生过一次煤与瓦斯突出,该矿井即定为突出矿井,发生突出的煤层即定为突出煤层。 3瓦斯爆炸及其预防 (1)瓦斯爆炸的条件 瓦斯浓度在爆炸界限内,一般为5%16%; 混合气体中的氧气的浓度不低于12%; 有足够浓度的点火源; 需要说明的是,瓦斯爆炸的三个条件必须同时满足,缺一不可。 (2)预防瓦斯爆炸的措施 防止瓦斯积聚 防止明火防止电火花防止爆破火焰 防止摩擦火花防止高温热源(3)发生瓦斯煤尘爆炸

5、事故时的应急避险当灾害发生时一定要镇静清醒,不要惊慌失措、乱喊乱跑。当听到或感觉到爆炸声响和空气冲击波时,应立即背朝声响和气浪传来方向,脸朝下,双手置于身体下面,闭上眼睛迅速卧倒。头部要尽量低,有水沟的地方最好趴在水沟边上或坚固的障碍物后面。立即屏住呼吸,用湿毛巾捂住口鼻,防止吸入有毒的高温气体而中毒和灼伤气管及内脏。用衣服将自己身上的裸露部分尽量盖严,以防止火焰和高温气体灼伤皮肉。迅速取下自救器,按照使用方法戴好,以防止吸入有毒气体。高温气浪和冲击波过后应立即辨别方向,以最短的距离进入新鲜风流中,并按照避灾路线尽快逃离灾区。已无法逃离灾区时,应立即选择避难硐室,充分利用现场的一切器材和设备来

6、保护自身和其他人员安全。进入避难硐室后要注意安全,最好找到离水源近的地方,设法堵好硐口,防止有害气体进入。注意节约矿灯用电和食品,室外要作好标记,有规律地敲打连接外部的管子、轨道等,发出求救信号。 4.煤与瓦斯突出及其预防 (1)煤与瓦斯突出的预兆无声预兆有声预兆(2)煤与瓦斯突出的易发环节和地点 易发环节:爆破、风镐作业的环节易发地点:断层带、破碎带、煤层厚度变化带、褶曲地点和煤层倾角变化地点(3)发现突出预兆时的应急避险 采煤工作面掘进工作面(4)煤与瓦斯突出事故的预防“四位一体”防突措施 突出危险性预防防治突出措施防治突出措施的效果检验安全防护措施四、归纳总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瓦斯的性

7、质、瓦斯爆炸及其预防以及煤与瓦斯突出及其预防,希望同学们能够掌握。一、课题: 第二节 顶板安全隐患识别、灾害防治与应急避灾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让学员们掌握顶板事故隐患的识别、事故防治知识及避灾方法。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顶板事故的类型及其特点;2.发生顶板事故的应急避灾;3.顶板冒落的预防与应急处置; 四、授课方法: 讲授法 五、教具: 无 六、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1.强调课堂纪律;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复习旧知1.瓦斯的性质2.瓦斯爆炸所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三、导入新课四、讲授新课1.顶板事故的类型及其特点按一次冒落的顶板范围和伤亡人员多少,常见的顶板事

8、故可分为局部冒顶事故和大面积切顶事故两大类。 (1)局部冒顶事故 局部冒顶绝大部分发生在临近断层、褶曲轴部等地质构造部位,多数发生在基本顶来压前后,特别是在直接顶由强度较低、分层厚度较小的岩层组成的情况下。采煤工作面局部冒顶事故易发生地点是放顶线、煤壁线、工作面上下出口和有地质构造变化的区域。掘进工作面局部冒顶事故易发生在掘进工作面空顶作业地点、木棚子支护的巷道,以及在倾斜巷道、岩石巷道、煤巷开口处、地质构造变化地带和掘进巷道工作面过旧巷等处。局部冒顶事故主要是由于以破坏的顶板失去依托而造成的。其触发原因,一部分是采煤(包括破煤、装煤等)过程中未能及时支护已露出的破碎顶板;另一部分是回柱操作过

9、程中发生局部冒顶事故。(2)大面积切顶事故大面积切顶事故(简称垮面)的特点是冒顶面积大、来势凶猛、后果严重,不仅严重影响生产,往往还会导致重大人身伤亡事故。事故原因是直接顶和基本顶大面积运动造成的。有直接顶运动所造成的垮面事故,按其作用力性质和顶板运动时的始动方向不同又可分为一下两类:推垮型事故。包括走向推进工作面常发生的倾向推垮型事故和倾斜推进工作面容易发生的向采空区方向推垮型事故。这类事故的特点是顶板运动发生时,在平行于煤层的层面方向产生较大的推力,推倒失稳的支架造成垮面事故。压垮型事故。包括向煤壁方向压垮型事故和向采空区方向压垮型事故。这类事故主要是由于垂直于顶底板方向的作用力压断、压弯

10、阻力不足的支架或将支架压入抗压强度低的底板所造成的。 由基本顶运动所造成的垮面事故,按其作用力性质和顶板运动始动方向不同也可分为一下两类:冲击推垮型(即砸垮型)事故。这类事故的特点是开始运动的基本顶首先将其作用施加于靠近煤壁处已离层的直接顶上,造成煤壁片塌和顶板下切,紧接着高速运动的基本顶将直接顶推垮。压垮型事故。这类事故发生在木支柱支护的工作面。可缩性很小的木支柱由于不能抵抗基本顶的压力,在基本顶的下沉过程中一次被折断,从而导致剩余支柱的支护强度不足以平衡直接顶的作用力而被全部压断,造成垮面事故。 2.顶板冒落的预防与应急处置 (1)顶板冒落的预兆 响声掉渣片帮漏顶裂缝脱层瓦斯涌出量突然增大

11、顶板淋水增大(2)发现顶板冒落预兆的应急处置迅速撤离及时躲避立即求救配合营救(3)顶板冒落的预防 充分掌握顶板压力分布及来压规律采取有效的支护措施及时处理局部漏顶,以免引起大冒顶坚持敲帮问顶制度严格按规程作业3.发生冒顶事故时的应急避险(1)迅速撤退到安全地点(2)遇险时要靠煤帮贴身站立或到木垛处避灾(3)遇险后立即发出呼救信号(4)遇险人员要积极开展自救互救(5)被隔堵人员要积极配合外部营救工作五、归纳总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顶板事故的类型及特点、顶板冒落的预防与应急处置以及发生冒顶事故时的应急避险,内容比较多,希望大家课后能及时复习、巩固掌握。一、课题: 第三节 矿井火灾隐患识别、灾害防

12、治与应急避灾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让学员们掌握矿井火灾事故隐患的识别、事故防治知识及避灾方法。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发生火灾的基本要素;2.矿井火灾的分类;3.矿井发生火灾事故时的应急处置; 四、授课方法: 讲授法 五、教具: 无 六、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1.强调课堂纪律;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复习旧知1.顶板冒落的预兆有哪些?三、导入新课四、讲授新课1.发生火灾的基本要素(1)热源(2)可燃物(3)氧气火灾发生的三要素必须同时存在才会发生,相互结合、缺一不可。2.矿井火灾的分类(1)外因火灾(2)内因火灾3.煤炭自燃及其预防(1)煤炭自燃的初期预兆 巷道内湿度增加,出现雾气、水珠煤炭自燃放出焦油味巷道内发热,气温升高人有疲劳感(2)预防煤炭自燃的主要方法 均压通风控制漏风供氧喷浆堵漏、钻孔灌浆注凝胶防灭火4.矿井发生火灾事故时的应急处置井下发现了烟气或明火等火灾灾情,应立即通知在附近工作的人员。如果火灾不大,应立即组织力量将火直接扑灭如果火灾范围大或火势猛,则应在撤出灾区人员、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采取稳定风流、控制火势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