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测试题十二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95445101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9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一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测试题十二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初一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测试题十二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初一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测试题十二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初一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测试题十二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初一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测试题十二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一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测试题十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一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测试题十二(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初一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中测试题十二注意事项:本试卷共100分,其中书写分3分。一、积累与运用(24分)1、 用课文原句填空。(10分)(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2) 学而时习之, 。(3) ,思而不学则殆。(4) ,江春入旧年。(5)夕阳西下, 。(6) ,却话巴山夜雨时。(7)我寄愁心与明月, 。(8) ,禅房花木深。(9)待到重阳日, 。(10) ,志在千里。2、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枯涸( ) ch( )形 忍俊不禁( ) c( )然长逝3、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3分)A过了一会儿,汽车突然渐渐地

2、放慢了速度。B由于革命潮流的冲击和进步思想的影响,使他形成了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C他的学习成绩不仅在全校拔尖,而且在班里也名列前茅。D通过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活动,我们学校环境卫生状况有了很大改变。4、阅读冰心的哲理小诗,回答问题(4分)成功的花, 诗人把 比喻为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 把 比喻为花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把 比喻为培养花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把 比喻为滋润花的“血雨”。阅读诗歌,回答问题(3分)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3、5、下面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二、文言文阅读(17分)管宁割席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

4、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出自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 管宁、华歆:人名,均为三国时人。尝:曾经同席:古人铺席于地,坐在上面,好友同席读书。轩冕:此处单指车子。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共园中锄菜 华捉而掷去之 宁读如故 歆废书出观7、选出与例句中“而”的用法不同的一项( )(3分)例句:华捉而掷去之A、温故而知新B、学而不思则罔C、见不贤而内自省也D、为人谋而不忠乎8、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4分)管挥锄与瓦石不异 子非吾友也 9、根据这个故事,后世流传下来一个成语: (填入两个字)断交,又称割袍断交。指跟朋友绝交的意思。下面选项中,哪一个划线词与这个成语毫无关

5、系。( )(3分)A、我们之间再无瓜葛,谁也不碍谁的事。B、他们的友谊经不住白云苍狗的变化,早已变质。C、经他这么一说,我意识到我们已经形同陌路。D、因为不能相互理解,我和她虽为同桌,关系却是咫尺天涯。10、管宁身上有什么值得你学习的品质?请找出一点,并结合文中事例具体说明。(3分)三、现代文阅读(26分)(一)阅读课内现代文语段,回答下列问题:(12分)(1)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

6、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2)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A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回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B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3)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

7、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4)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11、第一段中,最能突出济南冬天特征的一词是“_”。(2分)12、第二段文字描写雪景十分生动,请说说该段是抓住雪的什么特点来写的?又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4分)13、请指出下面语句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8、,有怎样的表达效果。(任选一题作答)(3分)A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B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我选( )句,表达效果 14、请你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后三段文字的内容。(3分)(2)_(3)_(4)_ (二)阅读课外现代文语段,回答下列问题:(14分)山就这么高那年,他在学校的成绩非常不理想,他觉得无颜面对父母,是父母在外拼命地打工,积攒下来钱供他来城里的这所学校读书,希望他将来能够出人头地,可是他现在的成绩根本就没有什么希望考上好的大学,至于将来的高考更是他不敢想象的。 他不敢对父母说:“我不想读下去了。”那样,即使父母什么也不说,仅仅是他们那

9、失望的眼神就会将他击垮。他想偷偷地出去打工,等到生米煮成熟饭再跟父母讲明。他们叹息也好,怒骂也罢,随他们去。 经过一夜的思考,他做了决定,这个星期正好父母从外地回家,他先陪他们过上一晚。也许,这个夜晚是一道分水岭,从此就决定了他未来的人生方向。 父亲看到他回家,很热情地和他讲外面的事情,母亲则在厨房里忙着做他喜欢吃的一切。他在等父亲问他的学习情况,可是父亲就是不问。 吃过晚饭,父亲少见地和母亲陪着他一起去村庄西边的小山脚下,父亲说:“娃儿,你看这山有多高?”他小时候爬过这山,因为山势陡峭,荆棘丛生,从未爬到过山顶,所以很难回答。没有经历过,怎么会知晓呢?面对父亲的提问,他不知如何作答。 父亲见

10、儿子沉默,就说:“这山,说高也不高,努力去爬了,到达山顶就知道了。如果从未爬到过山顶,你就永远也不知它有多高?”其时,圆圆的月光洒下来,如同白昼,山在那里坦然地呈现出它的身姿。 父亲说:“孩子,今天,你母亲在山下看着,我们俩一起开始爬山,看谁先到山顶?”他想不明白,父亲今天为什么有闲心陪他来爬山,而且是晚上,以前,他很少有这样闲情逸致啊! 不过,他看了父亲一眼,那个在他的眼里曾经高大的身体,现在已经有些苍老了,他不相信会输给父亲。就答应了父亲的要求。 山虽然很陡峭,但是他熟悉这座山的身材,哪里有坡,哪里有路,还有他年轻矫健的身体,他相信自己会爬到山顶的。在母亲的注视下,他们父子俩开始爬山,月光

11、下,两个身影用自己的方式向山顶攀去。 脚下凹凸不平,手被刺破了,腿受了伤,胳膊擦破了皮,脸上还划了条伤口,虽然如此,他还是爬上了山顶,这是他第一次到达山顶。他的心忽然有了一份豪情,他真想大喊一声,告诉别人他内心的快乐。 看到父亲也快爬到山顶了,他弯下腰,拉了一把父亲。父亲也到达了山顶。站在山顶上,父子俩一起大声地对着夜空喊了起来:“噢,噢”整个小村都回荡着他们的声音。 他对父亲说:“山就这么高!” 父亲笑笑:“其实山就这么高。” 他决定回校去好好读书。任课的老师都感到奇怪,他怎么像变了一个人,成绩像雨后的竹笋,蹭蹭地升了上来。后来,他考上了一所名牌大学,成了一位非常有名的律师。在他的心中,一直屹立着一句话:山就这么高。 (选自大阅读2010年5月,有改动)15、文中父亲要“我”爬山的起因是什么?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2分) 16、结合具体语境,揣摩下列加点词,指出其表达效果。(4分)(1) 月光下,两个身影用自己的方式向山顶攀去。 (2) 在他的心中,一直屹立着一句话:山就这么高。 17、本文与已学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立意相似,但有区别。请你比较两篇文章,分别写出其生活哲理。(4分) (1)山就这么高:_ (2) 走一步,再走一步_18、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你结合文章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