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新材料作文审题“三步”思维与考场作文的四步建模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95444196 上传时间:2023-07-1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新材料作文审题“三步”思维与考场作文的四步建模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考新材料作文审题“三步”思维与考场作文的四步建模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考新材料作文审题“三步”思维与考场作文的四步建模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考新材料作文审题“三步”思维与考场作文的四步建模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考新材料作文审题“三步”思维与考场作文的四步建模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新材料作文审题“三步”思维与考场作文的四步建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新材料作文审题“三步”思维与考场作文的四步建模(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新材料作文审题“三步”思维与考场作文的四步建模高考语文备考之高考新材料作文审题“三步”思维新材料作文的审题一直是学生最害怕、教师最头疼的一件事。学生害怕审偏题,教师害怕讲不清。但新材料作文又是高考作文命题的主要题型之一,复习时必须要突破这道难关。怎么做呢?其实很简单,只要从整体上把握命题材料的内涵,厘清材料涉及的角度与相互关系,抓住材料的关键句子和关键词语,就能快速审准题、写好文。第一步:审读材料内容,快速把握材料的要旨。新材料作文快速审题最基本的方法是快速阅读材料,从整体上把握材料,从三个方面快速切入:1.以“谁?做什么?”思考材料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这个道理就是作文的立意点。如下面例

2、1,“谁?”人们;“做什么?”葡萄的几种吃法。2.抓住材料中能高度概括材料内容的关键词语。3.把握材料中关键词语的含义,精准把握材料的要旨。例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一串葡萄有很多种吃法:有人先吃好的,再吃坏的;有人先吃坏的,再吃好的;有人好的坏的一起吃,抓到哪个吃哪个;有人只吃好的,把坏的留给别人吃;有人只吃坏的,把好的留给别人吃;有人把葡萄榨成葡萄汁;有人把葡萄酿成葡萄酒;有人把葡萄晒成葡萄干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解读:材料主要是谈吃葡萄或处理葡萄的几种不同方法,而这也正是人们为人处世的几种不同态度和行为,而不同的

3、态度和行为会产生许多不同的表现及结局。先甜后苦或先苦后甜,吃坏的留好的或吃好的留坏的是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活态度的具体体现。1.最佳立意:尊重差异,包容个性,培养优良个性(从不同的吃法可以看出来);看问题、处理问题的角度、方式不同,结果殊异(吃法的选择决定了不同的结果);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态度决定选择,选择也反映了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活态度(比如先吃什么,后吃什么;比如好的自己吃,坏的留给别人吃);懂得变通、创新(比如不拘泥于一种吃法,酿成葡萄酒或晒成葡萄干);懂得选择,执着于自己的选择(比如有人好的坏的一起吃,抓到哪个吃哪个)。2.符合题旨立意:先苦后甜与先甜后苦(比如有人先吃坏的,再吃

4、好的;有人先吃好的,再吃坏的);懂得渐入佳境的道理(比如有人先吃坏的,再吃好的);个人至上与乐于奉献(比如有人只吃好的,把坏的留给别人吃;有人只吃坏的,把好的留给别人吃);懂得取舍,善于辨别,勇于放弃(坏葡萄吃了会伤害身体,得不偿失,要忍痛割爱好的坏的一起吃也是不懂取舍);人的地位,包括政治、经济地位以及具体环境决定了人的选择(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选择);先吃好葡萄者乐观,但留下的只有回忆,先吃坏葡萄者悲观,但留有希望(钱锺书围城里方鸿渐引西方哲学家的观点)。第二步:运用辩证关系分析法。世间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而且从不同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答案。事物间的关系有依存关系如学与问、因果关系(如勤奋

5、与成功)、取舍关系如自卑与自强和条件关系如继承与创新等。辨明这些关系和角度,有利于立意与构思。1.快速抓住材料之间的相互关系。作文的命题材料内容一般涉及若干个角度。在快速阅读材料的时候,要将不同的角度勾画一下,看看这些角度之间有什么关系,有什么共同点,每个角度侧重哪一方面。材料的某一个角度均可确定立意点,材料的共同点也可作为全文的中心立意点。例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有位哲人说:社会是锅沸腾的开水,关键看用什么材料投入。第一种是生鸡蛋,第二种是胡萝卜,第三种是干茶叶。结果呢?第一种被煮硬了,不再有梦想与鲜活。第二种被煮软了,变成软塌塌的胡萝卜泥,随遇而安,迁就规

6、则。而第三种呢,干巴巴的茶叶渐渐舒展开来,一锅清水变成幽香的茶水。当人被世界改造时,是一种滋润的、舒展的、找到自我的状态,同时凭自己的力量又一次次改变世界。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解读:材料中的三样东西,正是社会生活中的三类人;材料中三样东西的结果,正是社会生活中三类人不同的人生结局。材料显然赞扬的是第三类人。材料的最佳立意及构思:奉献、实现价值、世界因我而精彩。生鸡蛋煮硬了社会并未改变。表现:一味排斥社会,愤世嫉俗冷漠无情、消极避世,无助于社会的进步。胡萝卜煮软了把社会搅得更浑。表现:一味屈从社会的灰色原则圆滑世故,助长社会不良风气。干茶叶释放自己使

7、社会芳香扑鼻。表现:无论面对怎样的社会现实、处于怎样的人生境况,我们都应积极投入社会,坚守自己的原则,努力发挥自己的能量价值,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周围的环境。这样的“干茶叶”多了,我们的社会也就更加美好。2.抓材料的关键句子和关键词语。命题材料中往往有某些语句和词语是该材料的点睛之笔。因此,我们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应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语句和关键词语并以此立意,这就叫抓關键词句法善于抓关键词句。关键词句往往是“文眼”,它蕴含着材料的主旨,因此我们可以把它作为把握材料审题立意的突破口。一段材料的主旨有时在文字上有所表现,抓住这些词句作文往往能事半功倍。例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

8、文章。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曾经说过:“一件事若过于注重实用,就反为不切实用。”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说:“文学和科学相比较,的确是没有什么用处,但是,文学的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解读:这则材料由两句话组成。第一句话中,“实用”当指事物的直接的、物质的、实际的应用价值,“不切实用”是指不能产生直接的、物质的、实际的价值。过分追求实用会使事物变得不切实用,实用和不切实用会互相转化。第二句话中,科学的有用要从科学的實用角度去看,文学

9、的没用是指文学不切实用。从实用不实用的角度看,科学追求实用,文学不追求实用。但不代表文学没有用处,科学追求直接的、物质的、实际的应用价值,文学追求间接的、精神的、形而上的作用。从实用角度看没有价值并不等于从其他角度看也没有价值,实用和不切实用是相对的。抓住材料的关键词“实用”和“不切实用”,思考探究“实用”和“不切实用”二者之间的关系,即实用和不切实用会互相转化,实用和不切实用是相对的。最佳立意:“实用”和“不切实用”;“有用”和“无用”。基本立意可以是单写某一方面的“实用”和“不切实用”,如科学与文学、物质与精神、务实与务虚等;三类立意应当是单写其中一句话的立意;抛弃了实用和不切实用,谈“度

10、”,谈“要有一颗平常心”,谈“文学的作用”等则为四类立意。最佳拟题:“无用”也“实用”。于无用处寻有用。有用无用两相宜。有用无用皆有度。“无用”之花也有累累硕果。无用?有用!“无用”的价值。在“无用”中寻找“有用”。无用于事,有用于心。“无用”兴财,“有用”兴魂。輥輯訛无用+实用=应用。輥輰訛有用无用结合,方能创造完美。輥輱訛有用无用,一念之间。輥輲訛持“无用”之心,圆“实用”之梦。第三步:因果推理,多维求因。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材料中的一些关键词语在材料中起到非常重要的提示原因的作用,可扣住这些

11、关键词语由因推果、由果及因,这些关键词语就成了解读该材料的钥匙。只要扣住了这些关键词语的内涵去由因推果或由果及因,并构思成文,就能确保审题切合题旨。例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古人说:“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生活中,有些人在近处求道,有些人去远方求道。一件事,有些人往易处去做,有些人则向难处努力。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不得套作,不得抄袭。解读:材料由两部分组成。第一段材料是古人的名言,意思是:道在近处,却到远处去寻求;事情本来容易,却从难处去下手。这是一种舍本逐末、舍近求远的做法。第二段可以看作是概括

12、现实生活中的现象、事例。对于“道”,生活中有人在“近处”求,有人去“远处”求;对于“做事”,有人从“易处”入手,有人从“难处”入手。这表现出人们在为人处世时不同的方式与方法。关键词有“求道”“远近”“做事”“易难”。对这些词的解读如下:“求”可理解为“寻找、探索”等。“道”可理解为:道路、方向、方法、道理、道义、规律、政治主张、思想体系、门派学说等。“近处”“远方”做两种理解:一为“空间概念”,如近处、远处;二为“时间概念”,如现在与过去、未来。“做事”可理解为“从事某项工作或者处理某件事情”。“易”“难”分别理解为“容易”“困难”。材料的主要内容是说“从近处或远方求道,从易处或难处做事”,具

13、体推理角度有:1.从“求道”角度求“因”:“道”在近处,求道不宜舍近求远;“道”虽在近处,但亦不妨从远方求得;有些“道”需在近处求得,有些“道”则需从远方求得;求“道”从身边(小事、平凡事、小善)做起;远方虽有“道”,身边也有“道”(不要忽略身边的“道”)。2.从“做事”的角度求“因”:做事应往易处去做;做事应向难处努力;不同的事做起来方式不同,有些事需向易处去做,有些事则应向难处努力。3.根据“从近处或远方求道,从易处或难处做事”求“因”:人们求道、做事的思维方式(习惯、方法);人们在求道、做事过程中体现的精神品质;人们对道的认知决定其行为。新材料作文快速审题,首先要坚持整体把握材料内涵,厘

14、清材料告诉了人们一个什么道理,这个道理就是作文的立意点;其次要根据材料的关系、类型和要求,抓住材料强调的重心所在,从而寻找最佳立意角度;最后扣住材料的关键词句,拟出最佳标题和作文内容的基本框架。一篇好的考场作文就能迅速地构思完成了。高考语文备考之起承转合,考场时评作文四步建模时事具有天然的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对议论文的写作兴趣。引导学生训练时评文写作,更有利于学生厘清思维,掌握议论文的特征,建构议论文的一般写作步骤。但是在实际写作中,还有很多学生存在不着边际、逻辑不清的问题。这是因为他们不了解时评文“就事论事”的特点,更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去展开论证。本文借助传统的“起承转合”观念,提出四步建模

15、的写作方法,给学生以一定之规,帮助学生习得一招,为以后千变万化的写作打下一定的基础。【例析】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在中国科学院公众科学日活动上,物理研究所和国家天文台分别将多个物理公式和黑洞等天文现象进行艺术化设计后,做成了井盖涂鸦,成了“网红”作品。在大多数公众觉得可爱、有趣的同时,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认为在井盖上涂写公式,纯属作秀,“污染环境、影响市容”,“理解公式、推崇公式的人更应该潜心书斋,穷经皓首”。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一、起开篇谓之“起”。时评文的“起”有三个需要注意的地方。

16、其一是紧扣时事。紧扣时事有明扣和暗扣之分,高中生作考场时评文宜明扣,故笔者此处不谈暗扣。其二是总领全文。也就是说,文章开篇要有一种笼罩全篇之风范。其三是简洁明了,切忌拖泥带水。对于800字的考场作文,“起”以百字左右为宜。由此,笔者提供两种“起”法:第一种,总起。例文片段:近日,中科院将科学知识艺术化,做成精美涂鸦,使其走入了人们的生活,但却引来了褒贬不一的评论。对此,我的看法是,既然有一种良好的方式用来宣传科学知识,为什么要反对呢?这是典型的开门见山。概述时事、点评时事之后就单刀直入地亮明观点。练好此招,可以体现出论断鲜明的特点。第二种,平起。在中科院公众科学日活动上,物理研究所和国家天文台将多个物理公式和天文现象做成井盖涂鸦,成为“网红”作品。不少人觉得这很有趣,但也有人认为这纯属作秀亵渎经典,对此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平起”与前一种“总起”的差别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