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文言阅读与翻译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95440302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9.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外文言阅读与翻译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课外文言阅读与翻译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课外文言阅读与翻译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课外文言阅读与翻译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课外文言阅读与翻译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外文言阅读与翻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外文言阅读与翻译(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参考译文:从前,齐王派淳于髡到楚国去进献鸿鹄。出了都城门,在道路上那只鸿鹄飞走了。(淳于髡)只好举着个空笼子,编造虚伪的经历成了一套谎话,前去拜见楚王说:“齐王派我来献鸿鹄,(乘船)从水中经过,(我)不忍心让鸿鹄干渴,放出来让它喝水不料它离开我飞走了。我想剖开肚子或勒紧脖子自杀,又恐怕别人议论我们大王因为鸟兽的缘故让谋士自己伤害自己或自杀。鸿鸽,是长毛的禽类,有很多相似的,我想买一只代替它,这是不诚实而欺骗大王的行为。(我)想逃跑到别的国家去,又痛心齐楚两国君主之间的通使由此断绝,所以来承认错误,向大王叩头接受大王处罚。”楚王说:“好。齐王(竞)有这样诚实的士人啊!”(于是)优厚地赏赐了他,(

2、赏赐他的)财物比有鸿鹄在的情况下增加了一倍。 题组三 整体训练八、阅读下面的文盲文,完成文后各题。武昌九曲亭记(宋)苏辙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拖蔓延,涧谷深密。 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豁。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予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少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

3、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耶?”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于瞻于是最乐。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贵于外,而姑窝焉。此于瞻之所

4、以有乐于是也。 (有改动) 注 武昌九曲亭:据清一统志载,九曲亭在武昌县西九曲岭,为孙吴遗迹,宋苏轼重建,苏辙有记。齐安:古郡名,即黄州,今湖北黄冈。武昌诸山:指樊山,又名袁山。洒然:惊异貌。3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 ( ) A九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 绝:隔绝 B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 效:模仿,效法 C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 席:坐 D。无责于外,而姑寓焉 姑:姑且,暂且 解析:B项,“效”应解释为呈现。 答案:B3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 子瞻于是最乐 B 好客而喜游 而以疰意为悦 C不知其久也 子瞻毒至其下 D

5、拔去其一,斥其所据 “夫孰知得失之所在”解析:D项,所,助词,与动词构成名词性结构,译为“所的地方”。A项,于,介词,前者意为“在”,后者意为“由于”。B项,而,连词,前者表并列,后者表递进。C项,其,代词,前者代指时间,后者代指古木。 答案:D3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问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 九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 B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 C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 D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 解析:A项,乱流,古今不同义,本处指“横绝江水”。B项,睥睨,指侧目斜视。C项,逍遥,指无拘无束,悠闲自在。D项,无愧,指没有什么惭愧的。 答案:A35。下列对原

6、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 A文章叙述了苏轼重建武昌九曲亭的事情,阐发厂苏轼“适意为悦”的思想情趣,表现出苏轼于游乐山水中自有磊落胸怀和洒脱风度的气概。 B。文章第一段首先交代了苏轼好游武昌诸山,并厂此建亭,然后指出苏轼在黄州三年“不知其久”的原因,说明苏轼在失意中善于自得其乐。 C巴第二段具体说明重建九曲亭的经过含蓄地赞美苏轼此举兴废利众,符合天意,而苏轼本人也从中获得了极大乐趣。 D文章最后具体议论苏轼所追求的是“适意为悦”,不计较个人的功利得失,处世为人“无愧于中无责于外”,委婉地说出了苏轼建亭的目的。 解析:B项,“并于此建亭”的说法不当。 答案:B36把文言文阅读材

7、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 译文: (2)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共既厌,未有不洒然白笑者也。 译文: 答案:(1)力气尽了便停下歇息,扫占落D十坐在草地上,彼此举起酒杯互相问候,(玩到)心情舒适竟至忘记了回去,往往留在山上过夜。 (2)当他称心如意的时候,(觉得)万事万物都不能换取这种快乐;到了他兴尽的时候,又没有不感到吃惊而自我嘲笑的。参考译文: 子瞻被贬到齐安,在长江边上建房居住。齐安没有名山,而长江南岸武昌的樊山,高低起伏。连绵不断,山谷幽深寂静。里面有佛塔寺庙僧舍,西边的叫西山寺,东边的叫寒豁寺。(它们)背靠山梁

8、,面临山沟,隐蔽在茂密的松树枥(同“栎”)树丛中,空寂清静,与世隔绝,见不到车马往来的痕迹。每当风停了,大阳出来,江面波平浪静的时候,子瞻就拄着拐杖,带着荚酒,乘坐渔船,横渡长江,向南而来。山中有几个青年儒生,待客热情,喜游山水,(他们)听说子瞻到来,都裹着头巾,欢笑着迎上来,然后携手同行,逍遥自在地拾级而上。走到深山尽处,力气尽了便停下歇息,扫去落叶坐在草地上,彼此举起酒杯互相问候,(玩到)心情舒适竞至忘记了回去,往往留在山上过夜。像这样在齐安住了三年,都不觉得时间很久。然而将往西山去时,从青松翠柏之间经过,走过弯弯曲曲的羊肠山路,才会见到稍微干坦的地方,游览者走到这里一定会在此休息。人们靠

9、在嶙峋怪石上玩赏,躲在茂密林荫下小憩,向下可看见滚滚大江,向上可仰望山丘,旁边可扫视小溪幽谷,风云变化和树林山脚正面、背面的种种景象,都在人们身边呈现出来。平地上有一座废弃的亭子,它的遗址非常狭小,不能够坐下许多游客。亭子旁有几十棵古木,大多都有百围之粗、千尺之高,不能够用刀斧来砍伐。于瞻每次来到树下,总是整天斜视着它们。一天,一阵暴风雷雨将其中一棵古木连根拔倒,开拓出倒树原来占据的地方,亭子就能够扩建了。子瞻与朋友们进山看了看,笑着说道:“这是(老天)想成全我们重修亭子的愿望吗?”于是大家一起重修了这个亭子。亭子建成后,西山的胜景才算完备了。予瞻因为这件事极为高兴。以前我年少,跟随着子瞻游览

10、各地,遇到可登的山,可游的水,子瞻没有一次不是撩起衣服走在我前面的。有不能到达的地方,子瞻就会因此失意、惆怅好几日。至于有时他一个人飘然独游,悠闲自在地在泉石上漫游,采摘着树林中的山花野草,拾取落在山沟中的果子,从溪中舀取水来喝,看到他这样子的人都认为他是仙人。其实天下的乐事无穷无尽尤以使人心情畅快的事最叫人喜爱。当他称心如意的时候,(觉得)万事万物都不能换取这种快乐;到了他兴尽的时候,又没有不感到吃惊而自我嘲笑的。好比喝酒吃饭五花八门的菜肴摆在面前,重要的是一饱肚腹,而吃下去后,那些食物(无论好坏)同样都变成了腐臭的东西。谁知道哪道菜对人有益哪道菜对人有害呢?只要心中不觉得惭愧,在外不受到人

11、家的指责,就不妨暂且把心思寄托在这山林之间。这就是子瞻在这里感到快乐的原因。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咸后面的题目。 庄子之齐,见饿人而哀之,饿者从而求食。庄子曰:“吾已不食三日矣广饿者吁曰:“吾见过我者多矣,莫我哀也,哀我者惟夫子。向使夫子不不食,其能哀我乎?”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 (1)见饿人而哀之 哀: (2)吾已不食三日矣 食: (3)饿者吁曰 吁: (4)哀我者惟夫子 惟: 答案 (1)可怜 (2)吃饭 (3)感叹 (4)只有参考译文 庄子到齐国去,看见乞丐便对他表示同情,乞丐跟着他并乞讨食物。庄子说:“我已经多天没吃东西了啊!”乞丐叹息道:“我看从我面前经过的人虽多啊,但没

12、有同情我的,同情我的只有先生。假使先生不是没有吃饭,会同情我吗?”六;阅读卞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乙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去夫猫也!” 注 盍:为何不。垣墉:墙壁。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其子患之 患: (2)弗食鸡则已耳 弗 : (3)去饥寒犹远 去: (4)不病于无鸡乎 病: 答案1 (1) 认为是祸患(以之为患) (2) 不 (3

13、) 距离 (4) 担心飞矿参考译文 赵国有个人(他家)老鼠成灾,(他)到中山国求猫。中山国的人给了他(猫),猫善于捕捉老鼠和鸡。一个多月,老鼠没了鸡也全没了。他的儿子觉得猫是祸患,告诉他的父亲说:“为什么不去掉猫?”他的父亲说:“这不是你所懂的。我所担心的是老鼠,不是没有鸡。有了老鼠,(它)就偷窃我的粮食,毁坏我的衣服,洞穿我的墙壁,破坏我的器具,我将会挨饿受冻。不担心没有鸡啊!没有鸡的话,不吃坞就完了。离挨饿受冻还远(着呢)。如此怎么能驱除猫啊!”七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4题. (赵)普性深沈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

14、某人为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大祖乃悟,卒用其人。又有群臣当迁官,太祖素恶其人,不与。普竖以为请,大祖怒曰:“朕固不为迁官,卿若之何?”普曰:“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赏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太祖怒甚,起,昔亦随之。太祖入宫,普立于宫门,久之不去,竞得俞允。 (宋史赵普传) 注 岸谷:严肃刚正有原则。1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古义和今义。 (1)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 古义: 今义: (2)普明日复奏其人 古义: 今义: (3)普颜色不变 古义: 今义: (4)古今通道也 古义: 今义: 答案 (1)古义:心胸狭窄 今义:品行卑劣 (2)古义:第二天 今义:明天 (3)古义:脸色 今义:色彩 (4)古义:通用的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