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工业大学燃爆期末复习总结(共1页)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95430821 上传时间:2023-07-11 格式:DOC 页数:1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京工业大学燃爆期末复习总结(共1页)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南京工业大学燃爆期末复习总结(共1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京工业大学燃爆期末复习总结(共1页)(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1.简要叙述燃烧的燃素说和燃烧的氧学说。答:燃素说认为:所有的可燃物质都含有燃素,并在燃烧时释放出来,变成灰烬;不含燃素的物质不能燃烧;物质燃烧之所以需要空气,是因为空气能够吸收燃素。燃烧的氧学说的中心思想是:燃烧是可燃物与氧的化合反应,同时放出光和热。2.抑制法灭火的原理是什么?答:原理是:使灭火剂参与到燃烧反应中去,它可以销毁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游离基,形成稳定分子或低活性游离基,从而使燃烧反应终止。3.简述受热自燃和自热自燃的发生条件。答:物质发生受热自燃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要有外部热源;二是有热量积蓄的条件。引起自热自燃也是有一定条件的,其一必须是比较容易产生反应

2、热的物质;其二此类物质要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或是呈多孔隙状的,如纤维、粉末或重叠堆积的片状物质,并有良好的绝热和保温性能;其三是热量产生的速度必须大于向环境散发的速度。4.以氢气在氯气中的燃烧为例说明链锁反应理论。答:气态分子间的作用,不是两个分子直接作用得出最后产物,而是活性分子自由基与另一分子起作用,作用结果产生新基,新基又迅速参与反应,如此延续下去而形成一系列的链锁反应。氢气在氯气中的燃烧:H2 + Cl2 2HCl (总反应) Cl2 + M 2Cl + M (链引发) Cl + H2 HCl + H H + Cl2 HCl + Cl (链传递) 2Cl + M Cl2 + M (链终止

3、)5.简述池火灾的发生历程。答:首先液体的挥发气与空气混合形成可燃气体混合物,在可燃浓度范围内的可燃气体混合物遇到足够能量的外界火源、电火花等会被引燃,然后部分火焰能量反馈到液体促使其温度升高,加速挥发或气化,可燃气则不断燃烧,达到一定程度时液体被点燃并发生持续燃烧。随后火焰会蔓延至整个液池表面,并逐渐进入稳定燃烧阶段。6.分析影响闪点测量结果的主要因素。答题要点:点火源的大小与离液面的距离;加热速率;试样的均匀程度;试样的纯度;测试容器;大气压力。 第三章7.正常火焰传播和爆轰各自有什么特点?答:爆轰的特点:燃烧后气体压力要增加;燃烧后气体密度要增加;燃烧波以超音速进行传播。正常火焰传播的特

4、点:燃烧后气体压力要减少或接近不变;燃烧后气体密度要减少;燃烧波以亚音速(即小于音速)进行传播。8.简述火焰前沿的概念。答:若在一长管中充满均匀混气,当用电火花或其它火源加热某一局部混气时,混气的该局部就会着火并形成火焰。火焰产生的热量会由于导热作用而输送给火焰周围的冷混气层,使冷混气层温度升高,化学反应加速,并形成新的火焰。这样使一层一层的新鲜混气依次着火,也就是薄薄的化学反应区开始由引燃的地方向未燃混气传播,它使已燃区和未燃区之间形成了明显的分界线,称这层薄薄的化学反应发光区为火焰前沿。9.简述火焰前沿的特点。答:火焰前沿可以分成两部分:预热区和化学反应区;火焰前沿存在强烈的导热和物质扩散

5、。10.简述火焰传播的热理论和扩散理论。答:热理论认为火焰能在混气中传播是由于火焰中化学反应放出的热量传播到新鲜冷混气中,使冷混气温度升高,化学反应加速的结果;扩散理论认为凡是燃烧都属于链式反应。火焰能在新鲜混气中传播是由于火焰中的自由基向新鲜冷混气中扩散,是新鲜冷混气发生连锁反应的结果。11.简述物理化学参数对层流火焰传播速度的影响。答:混气初温:混气初温增加,混气燃烧时火焰温度就越高,化学反应速度会越快,火焰传播速度就越高;压力:对二级反应,压力与火焰传播速度关系不大;可燃气体浓度:混气中可燃气与空气比值不同,火焰传播速度不同。实验发现混气中可燃气与空气比值存在一个最佳比值,在此最佳比值条

6、件下火焰传播速度最快,否则会下降。理论上这个最佳比值应等于化学当量比;惰性气体:惰性气体加入量越多,火焰传播速度越小;混气性质:混气导热系数增加,火焰传播速度增加;热容增加,则火焰传播速度下降。12.简述什么是热波。答:原油在连续燃烧的过程中,其中沸点较低的轻质部分首先被蒸发,离开液面进入燃烧区。而沸点较高的重质部分,则携带在表面接受的热量向液体深层沉降,或者形成一个热的锋面向液体深层传播,逐渐深入并加热冷的液层。这一现象称为液体的热波特性,热的锋面称为热波。13.解释原油在燃烧过程中发生沸溢现象的原因。答:由于原油的沸程较宽,组分之间的比重相差较大,因此在燃烧时能形成热波。当热波遇到原油中的

7、乳化水后使乳化水汽化形成水蒸汽,体积膨胀。水蒸汽由于密度下,向上升,而原由粘度较大,水蒸汽不容易穿过油层进入环境,在原油内部形成油包水,导致原油体积不断膨胀,最终导致沸溢的发生。14.简述原油沸溢形成必须具备的条件。答:原油应具有形成热波的条件,即沸程宽、比重相差较大;原油中含有乳化水,乳化水遇到热波发生汽化;原油的粘度大,形成的水蒸汽不易穿过油层。15.简述阴燃向有焰燃烧转变的过程。答:当灼热燃烧区的温度增加时,由于热传导使得热解碳化区温度上升,热分解速率增快,挥发物增多,这时热解碳化区附近空间的可燃气浓度加大,当这个浓度达到某一值时,若有明火即可引燃;如果没有明火,当温度继续升高时,可以自

8、燃着火。这就完成了从阴燃向有焰燃烧的转变。有些木器家俱的燃烧,当阴燃进行一段时间后,就可能发生向有焰燃烧的转变16.分析油罐火灾的发生发展历程。答:绝大多数油罐火灾是由火花(明火、静电、雷击及工业电火花)引起的罐内油蒸气和空气的混气爆炸而起火。通常油罐爆炸后,罐顶全部或部分被掀掉,油罐象一个巨大的金属壁燃烧杯,罐内油温基本等于原始温度,而且是均匀的。火焰加热油的表面使油迅速蒸发,油蒸发比重减小因浮力而形成上升气流,上升气流则在油罐内形成局部低压,因之周围的空气被吸入油罐与油蒸气混合燃烧形成火舌,随着火势增强,火焰对油面的反馈热辐射也增强。油面接受了更多的辐射热从而产生更多的油蒸气,进一步增强了

9、火势和上升气流的速度。这是油罐一旦爆炸起火后其火势增加异常迅猛的原因。但是,实践表明,油罐火在燃烧持续一段时间后,其燃烧速率由增大逐渐转变为稳定阶段,然后随油位下降燃烧速率逐渐减少。17.说明油罐火灾三个阶段各自的特点。答:油罐火灾的初期:油表面被加热层厚度很薄;油的蒸发速率迅速增加;油的被加热层向深部扩展;中间层厚度较薄且接近“透明体”,中间层的的“热屏蔽”作用很小,火势发展迅速;油罐火灾中期:经过很短时间后即过渡到中期,此时燃烧速率比初期大,但已趋于稳定;油面蒸发速度增大,蒸气流速大,中间层内负压亦大,大量空气被吸入罐中形成激烈的犬牙交错的上下气流团,常会产生火焰脉动及蘑菇状烟柱;油面被加

10、热层以接近于恒定的速度向深部缓慢扩展;中间层厚度增加,烟及燃烧产物进入中间层越来越多,使中间层成为灰色气体层,并对油面有相当明显的热屏蔽作用。是油罐火灾中燃烧的相对稳定期;油罐火灾晚期;中间层的厚度及“灰度”均相当大;对油面的热屏蔽作用很强;油面所接受的辐射热不仅不能使油面内被加热层厚度进一步增大,而且也不足以维持一定的油蒸发速率,燃烧速度明显下降;火焰温度及高度均下降;辐射热反馈亦减小,是油罐火灾的衰落期。 第五章18.简述蒸气云爆炸的条件。答:泄漏的物质必须是可燃的;点燃之前必须形成足够尺寸的蒸气云;在点燃之前要有足够量的空气混合进入蒸气云,以使得混合物的浓度在可燃范围内;蒸气云燃烧时火焰

11、必须加速传播,否则只会形成闪火。19.简述BLEVE 形成的典型过程。答:可燃物泄漏并发生火灾,火焰直接加热邻近的储罐。因为液体传热速度快,所以能接触到液体的储罐的下部分器壁能保持较低的温度,从而保持其材料强度。但是,储罐的上部分器壁是与蒸气接触,而金属与蒸气之间的传热速度慢,因而器壁温度迅速上升,金属材料的强度下降,最终导致结构性失效。失效发生时容器内的压力可能低于容器的设计压力或减压阀的设定压力。容器失效后液体几乎立即闪蒸为蒸气,产生压力波和蒸气云。20.简述过热液体发生蒸汽爆炸的条件。答:决定过热液体发生蒸汽爆炸的主要因素是容器内气相空间的压力下降速度。影响压力下降速度的主要因素有:(1

12、)容器满装状态;(2)泄漏位置;(3)泄漏面积的大小。21.简述粉尘爆炸的机理。答:粉尘粒子表面通过热传导和热辐射,从点火源获得点火能使粉尘表面温度急剧升高;粒子加速热分解或干馏,在粒子周围产生气体;气体与空气混合,发生火焰面而燃烧;燃烧产生的热量,进一步促进粉尘分解,不断放出可燃性气体,使火焰传播。22.简述粉尘爆炸的特点。答:燃烧速度或爆炸压力上升速度比气体爆炸要小,但燃烧时间长,产生的能量大,所以破坏和焚烧程度大;发生爆炸时,有燃烧粒子飞出,如果飞到可燃物或人体上,会使可燃物局部严重炭化和人体严重烧伤;静止堆积的粉尘被风吹起悬浮在空气中时,如果有点燃源就会发生第一次爆炸。爆炸产生的冲击波

13、又使其它堆积的粉尘扬起,而飞散的火花和辐射热可提供点火源又引起第二次爆炸,最后使整个粉尘存在场所受到爆炸破坏;即使参与爆炸的粉尘量很小,但由于伴随有不完全燃烧,故燃烧气体中含有大量的CO,所以会引起中毒。23.简述粉尘爆炸的影响因素。答:化学性质和组成:粉尘首先必须可燃,如果有机物粉尘的分子结构中含有过氧基或硝基,则会增加其爆炸危险性。燃烧热越高、爆炸下限浓度越低、点火能越小的物质,越易爆炸。当灰分量在15%30%时,粉尘不易爆炸。当含有挥发分时,极易爆炸。粒度大小及分布的影响:粒子直径越小,越易爆炸。当粗分中含有一定的细粉时,会使其更加容易发生爆炸。可燃性气体共存的影响:当不会发生爆炸的粉尘

14、中含有可燃气体时,会使其爆炸浓度下限降低。爆炸极限:可燃粉尘混合物的浓度分布很难达到均匀,且测量得到的爆炸极限重复性不好。随着温度和压力的升高,爆炸极限变宽,更容易发生爆炸。水分含量:对于疏水性物质,含水量增多,所需点火能升高,其危险性降低,即水启惰化作用;对于与水发生反应的物质,含水量升高,爆炸危险性增大;对于导电不良性物质,含水量越低,越干燥,导致摩擦产生静电,并积聚导致火花放电,易引燃粉尘,使危险性增大。24.试分析影响爆轰发生的主要因素。答:浓度范围:爆炸性混合气体的爆轰现象只发生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这个浓度范围叫爆轰范围;强氧化剂:如纯氧或氯气(不是空气)等强氧化剂,会使反应加速,并

15、发生爆轰现象;压力:压力的增加也可以导致反应速度的增加;反应热:如果在燃烧反应中放出的热量巨大,同样可能造成某些稳定混合物发生爆轰;初始温度:混合气的初始温度对爆轰的传播速度影响很小,实验数据表明,升高温度反而使爆轰速度有所下降;管径或容器的长径比:由于爆炸性混合气体在点火以后到形成爆轰有一段发展过程,在常压非扰动的初始条件下,在管子或小直径容器中爆轰的形成与管道或容器的长径比有关,大型容器即使长径比小,也不能因此认为不会引发爆轰。当有相当大的扰动产生,或能量很高的点火源,也可使爆轰在大型容器中产生;催化剂:催化剂通常可以降低初始反应所需要的能量,并可导致反应加速,因此催化剂可以使更多的混合物通过施加一个引发源来开始反应,并达到爆轰速度。25.分析粉尘爆炸与气体爆炸之间的区别。答:混合物的均匀性:当一种气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