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笙舞的律动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95427845 上传时间:2023-09-2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芦笙舞的律动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芦笙舞的律动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芦笙舞的律动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芦笙舞的律动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芦笙舞的律动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芦笙舞的律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芦笙舞的律动(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侗族芦笙舞的节奏律动摘要 三江侗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性格鲜明,动作古朴 的侗族芦笙舞在这里流传至今,仍是当地侗族人民生活的重要部分。 它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舞蹈形式,也是青年男女被作“踩堂”或“踩芦 笙”的自娱性、求偶性舞蹈。每年农历三月初三都会举行具有丰富多 彩的盛大民族活动,将现代化舞台表演与传统侗族村寨芦笙舞呈现在 同一个时间、时空,展现出古老的侗族芦笙舞在日益变化发展的时代 背景下,伴随着社会功能、艺术形式、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变化,发生 出众多新的意义和价值。舞蹈动作主要在胯、膝、踝上进行,而其舞 蹈动作与节奏律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关键词 侗族;芦笙舞;芦笙舞分类;节奏律动 前言

2、在湘、黔、桂、蜀四省毗连地带,居住着我国历史悠久的民族之 一侗族。这里高山林茂、山峦重叠、溪河纵横、树木葱茏。古朴 幽雅的侗寨,绮丽多彩的风雨桥,雄伟壮观的鼓楼,玲珑别致的凉亭, 被誉为中华民族的建筑的瑰宝。侗族民间的舞蹈艺术,源远流长,历 史悠久,有着独特的美,它的美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凝聚而构成的。毫 无疑问,与其他民族舞蹈一样,侗族民间舞蹈产生与民间,植根于群 众,在长期的历史繁衍和发展生息过程中,形成了完整的艺术风格和 表演形式。侗家人好歌,也好舞。侗族芦笙舞是一种古老的乐舞形式, 侗族传统“多伦”。侗族远古神话传说相金上天去买“确”里,讲 到古代侗家从天神手中买到芦笙的故事。侗族最早见于

3、宋代陆游写的老学庵笔记卷四云:“辰、有沅靖州蛮,有仡怜农时,至一 二百人为曹,手相握而歌,熟人吹笙于前导之。”史学界认为,“仡怜” 是侗族自称的汉字记音,文中“吹笙”即指“仡怜”吹“芦笙”。可 见芦笙和芦笙舞至迟于宋代已在黔东南、广西、湘西南的侗族地区盛 行了,其实凡郊野祭祀与宴飨、款会(侗族古代政治军事部落联盟组 织集会)与迎宾送客等,“必作芦笙”,故芦笙与芦笙舞产生的年代, 无疑不文献记载的时间要早得多。关于芦笙舞为多个民族的群众性舞蹈,芦笙舞被纳如2002 年由 三江侗族自治县地方志编撰委员会办公室翻印的三江县志;苗族 芦笙舞被纳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湖南怀化通道自治 县于

4、2006 年成立侗族芦笙舞湖南省民间非物质文化研究基地; 2009 年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张林的苗族民间舞蹈芦笙舞教学意 义研究;及其笙的吹奏艺术上的呼与吸的把握、动作和音的特点、 舞蹈的嬗变、和声研究等多反面的研究。笔者本身生长在侗族地区,对于芦笙舞的进行过程有一定的了 解。中华民族民间艺术所体现的精神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之 与共,世界大同。在结合当地的收集的视频资料,对芦笙舞的动作与 节奏律动的协和进行诠释,把芦笙舞优美意境和神韵展现在人们面 前。一、 芦笙舞的发展史以葫芦为图腾的西南少数民族创造了葫芦神话;以竹为图腾的西 南少数民族创造了芒筒;西汉时期的民族融合造成了图腾的叠加,葫

5、 芦插上了竹管,形成了葫芦笙;并逐渐演变成芦笙。葫芦文化同样发源于大西南,葫芦神话是人类第一次农业革命的 历史记录。因为葫芦藤蔓爱生长、能蔓延、多果实的这一特色,深受 人们的喜爱,它恰恰与人类的原始母性崇拜坏人希望子孙繁衍的愿望 相结合。借物抒情,于是长生了人们对葫芦的钟爱和崇拜。芦笙的侗 族人家的观念中是“自然”创造出来的,其声音是侗族祖先依照山间 花丛、鸟兽、泉水等声音模仿出来的,与自然的生生不息相照应,是 侗家人本民族精神意识的一种凝聚与弘扬。在锦绣的侗乡,传说芦笙始于三国时代。孔明出兵进犯侗家寨, 以战鼓为号。当时侗族首领孟获,则令人凿竹吹音,作为纠集人马、 进攻或退却的信号,后来逐渐

6、地演变为芦笙。在一些地区的侗歌中, 还记述着制作芦笙的详细过程,说是开始曾用木头削制簧片,吹不出 声音来,继而改用竹子或牛角制作,虽发了音,但吹起来太费力,后 来孟获的儿子从战甲上取下一些铜片,仿岩洞滴水声,将其锤得很薄, 装在芦竹管上,才发出动听的声音来,从而,相继制成了各种大小不 同的芦笙。芦笙在侗族的祭祀活动中,可以说它是具有“灵通”的法器和拟 人化的“神器”。如今则多限于少数民族节庆活动(春节、三月三坡 会和款会等)中,其他节庆场合中,未经特许不能随意吹跳。在侗家 人心中,非时节吹跳芦笙,对当年的农作物收获会带来不良的后果。芦笙从早期时期起,是为封建时期祭祀是所进行的舞蹈。在历史 的变

7、更中,演化出了自娱性芦笙舞、习俗性芦笙舞、表演性芦笙舞的 多种样式。从动作特点上看,自娱性芦笙舞则在“踩、”“跳”上;习 俗性芦笙舞则具有浓烈的地方性色彩;表演性芦笙舞是一种在节庆比 赛中,技巧要球相对要高,显现出芦笙手的对于芦笙舞的见解和对跳 芦笙舞的一种信仰。二、 芦笙舞在三江侗族自治县的现存(一)、芦笙舞的类型今之侗族芦笙舞,分娱乐性和祭祀表演性两大类。一般情 况下,这两类都受一定的季节、场合的制约,不能混淆。并各自形 成系列。第一类娱乐性芦笙舞蹈。侗族每两年作一次新的芦笙,以逢甲、 丙、戊、庚、壬为芦笙年。每年自农历六月初六起到八月底止, 为芦笙开禁期(其余时间无特殊需要,一概禁止吹奏

8、芦笙与舞蹈。) 凡芦笙年,以开禁期为娱乐性陆生舞蹈踩堂比赛活动期。中秋节前 各寨芦笙队轮流巡回互访比赛,中秋之夜,为南部侗族地区进行娱 乐性芦笙舞蹈踩堂、比赛的高潮,亦即芦笙会或芦笙节。通常在传 统习惯划定的地缘中心区举行芦笙大会赛。届时,邻近数十以至上 百饿寨子的芦笙队(每队通常由70 至百多把芦笙组成)汇集一起, 进行踩堂联欢和大会赛。到会人数(包括观众)往往多达数万人。 中秋芦笙大会赛从东道主“祭萨”(祖母祭)仪式当天上午10 时开 始至次日凌晨赛事结束,往往长达十几小时。第二类祭祀表演性芦笙舞蹈。在古代多用与祭祀与宴飨等活 动,如今则多限与春节、三月三坡会、款会等节日活动中表演,其 他

9、节与场合未经特许不能随意吹跳。侗族表演性芦笙舞在表演时, 必须按传统惯例着侗族古代武士服装,通常称“武士盛服”。此类 芦笙舞蹈除用于祭祀、宴飨和例行款会及其他社交文娱活动外,也 用于诸如报警、行军、打仗的指挥信号等军事行动。主要由“古老 芦笙舞”、“征战芦笙舞”、“技巧性芦笙舞”、“芦笙翻身舞”、“快捷 芦笙舞”等五大部分构成。它们各自都有其表演模式和风格特点。 二)组织、传承方式1、组织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是一个自然和谐的地方,这里山美水美, 村村寨寨沿河居住。侗家人的居住地除了我们熟悉的风雨桥、吊脚 楼、鼓楼等建筑物,还有侗族大歌也在这些淳朴的乡野气息里源远 流长着。每到农历六月六,寨子随着

10、晚霞的降落,开始活跃起来了。 男人们丢掉手中的农活,携带着芦笙赶往鼓楼前,最先到达的人会 吹起芦笙,以此招来同伴。这些芦笙演奏者们正是芦笙队的队员。 芦笙队的的组织就是以寨为单位,有些大点的寨子则会有两个或两 个以上的芦笙队。芦笙可分为:更特、更八(大小两种)、更鸡吾、希衣、希你 (大小)、希三、希四(大小)、希我(大小)等种类,每一种芦笙 按照这一类的型号大小、音高、音色编配为一“堂”(即一对),每“堂”芦笙的件数不等,少的二十多把,多的到七、八十把。比赛时,以“堂”为单位进行,不计把数。一“堂”芦笙的编配如下表:名称型号、八 r=r 音冋音色、音响件数伦篓特大倍低浑厚、低沉1伦胖大号次低浑

11、厚、雄壮2伦罗中号中音清脆响亮68伦我次中次中清脆瞭亮68耿列小号r=r 、八 冋音尖脆明亮1把以微型倍咼尖脆明亮1简普大、中低音浑厚共鸣242、传承方式古老的芦笙舞的传承都是由年长且资深老的芦笙第一把手通过 演示吹奏进行传承,无记谱,舞蹈动作只有一些书面记载;到了新中 国建立以来,作为民族性的风格特色,三江芦笙舞本着民族风得到广 大人们的喜爱,多次应邀前往各地演出,各地方间出现了以音标(即 汉语拼音标注)的方式进行传承,舞蹈动作开始得到一些专业人士的 传承、编排和创新。但随着新世纪的到来,经济社会的冲击,村寨中的青年人多数 外出寻求工作,芦笙队伍的组建也面临这向两级发展的取向。但在 旅游业的

12、发展下,芦笙舞也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延承下来,供给游客 欣赏的芦笙队伍的表演形式,使得芦笙舞在这淳朴的山寨中能继续 继承、传承。(三)芦笙舞的动作风格和特点芦笙舞重在吹、跳,动作虽不太复杂,但具有浓郁的侗族民族 特征,它的基本动作是“拐伦”(摆身)“米告”(拐膝盖)“猫 定”(扭胯)“尖定”(插脚尖)“波定”(胯腿)“又”(蹲)。 踩芦笙的基本步伐有“踩步”、“退步”、“绕步”、“拔草寻珠”等舞 步。芦笙舞的动作特点,概括为四句艺诀,即:“吹笙前俯身蹲襬, 左旋右转膝盖拐,芦笙嘹亮运气足,沉韧稳颤神潇洒”。芦笙舞以脚 的动作为主,活动多在脚尖、膝、胯三个关节上,双手捧芦笙边吹 边舞随身体的摆动左旋

13、右转,所以“摆”是它的基本动律。侗家人 常说:“吹笙不会摆,再把师傅拜。”因此,跳芦笙又叫“摆芦笙”。对芦笙的运用,也要掌握四个字,即:“吹、摆、点、绕”。吹 要气满,摆要自然,点要适宜,饶要稳健。因此,对于芦笙手也是 一个系那个当打的挑选,至少这些要求必须能胜任。芦笙舞的节奏、动作一般是:“吸气上步,呼气下沉,起伏稍慢, 节奏平稳。”其模拟犁田、爬坡、栽秧、斗鸡、老虎下山等动作进行 表演;并结合轻功、旋转功及至杂技基本功能融于芦笙舞蹈中。走 眼身法步,是民间舞蹈的精华。当然,芦笙舞动作与风格的形成,与山区地理自然环境、侗族 人民生活习俗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侗族人民居住的环境都为崇山 峻岭,环

14、水群居,从事自耕自足的生产劳动,体力活是避免不了的。 长年的劳动,自然形成了弯腰、屈膝这一动作特点。芦笙手手捧芦 笙自吹自跳;姑娘们裙摆摆得越开、越圆是息息相关的。舞者所有 的力量内含于身体当中,然后含而不发。但是就是因为含而不发, 让人不知道他那力量有多大,身上还带着身韵。这样才能达到运用 自如,形神兼备。四)、芦笙舞与节奏律动的密切联系“鼓楼文化”在侗家各村各寨中都占有重大意义,侗族人的所有 重要事项都和在鼓楼前举行,上到族内传统祭祀,下到娱乐表演, 鼓楼文化的与侗族繁衍息息相关。芦笙舞是侗家喜闻乐见的舞蹈, 遍及侗乡每个村寨,应用也很广泛,跳芦笙集体舞,有好几百人。 侗族盛行“月也”(即

15、寨与寨集体做客),在“月也”活动中,芦笙 舞被列为主要的娱乐项目,主寨与客寨各有自己的舞蹈和舞姿。侗 族芦笙舞,主要分为芦笙圆圈舞、芦笙比赛舞、芦笙踩堂舞 等。1、芦笙圆圈舞和芦笙比赛舞芦笙圆圈舞和芦笙比赛舞分别称为伦堂和伦哈。 “伦”是“芦笙”的意思,“堂”是圆圈的意思,“哈”是比赛的意 思。这两种是最基本、最普遍的舞蹈。侗族寨与寨之间举行盛大的 芦笙比赛会,就以这两种芦笙舞为主。伦堂曲调较慢,舞蹈动作 缓慢,其旋律和谐,舞姿潇洒。伦哈则旋律明快,舞姿铿锵有力。客寨在前往主寨进行比赛表演前,在本寨要进行一次聚集(吹 奏集合舞曲),这一聚集的意义:一是通知目的地;再者,在本寨群 众面前展现自己的舞姿、鼓舞士气和告别乡亲,又可称为启程舞曲。 由于侗家人好客的原因,所以中途凡经过的寨子都必须在其寨边吹 跳借道舞曲,要不然寨主不会让道通行,就到达不了目的地。跳伦堂舞和伦哈舞是一个有趣的场面。客队到达东道 主村寨时在寨门外吹跳,通知寨主迎接,此曲为原地站立吹奏,称 为报道曲(侗语“多记亚”)。寨里老少听到报道曲,立即带上照明 物,搬板凳,流星般地朝寨中央的鼓楼坪去。客队的三、四芦笙领 头人吹奏起“伦哝”(引导舞曲:进寨、出寨和进堂、退堂(进行时) 吹跳;引导者通常由具有丰富临场经验,熟悉各种习俗礼节的中青 年芦笙头领担任。),带领着队伍,浩浩荡荡进入到鼓楼坪。后面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