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菇栽培技术规程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95420338 上传时间:2022-09-03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平菇栽培技术规程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平菇栽培技术规程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平菇栽培技术规程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平菇栽培技术规程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平菇栽培技术规程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平菇栽培技术规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平菇栽培技术规程(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平菇栽培技术规程出处: 作者: 发表日期:2001-7-11 阅读次数: 平菇是著名中外的食用菌之一。它的栽培史很短,本世纪初先从意大利开始进行木屑栽培的研究,1936年萌后,日本森本老三郎和我国的黄范希着手瓶栽,以后种植日益增加。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德国、日本、南朝鲜利用稻草。棉籽壳、玉米芯等栽培取得良好的效果。成为世界上十大人工栽培的食用菌之一。如日本1971年平菇产量(到市场)733吨,1978年猛增至5500吨。世界其他国家产量也在迅速增加,1978年意大利2800吨,法国500吨。据统计资料表明:1978年全世界平菇产量为15000吨,1979年为32000吨。平菇发展之所以这样迅速

2、,是因为它具有好多优点。 1营养价值高:平菇肉质肥厚,蛋白质含量高,含有18种氨基酸、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其中8种氨基酸是人体生理活动所必需的。如经常食用平菇,可以减少人体胆固醇含量,降低血压。有些资料介绍,还有防癌、抗癌的功效。 2适应性很强:平菇生命力旺盛,到处可以种植。不论是欧洲、美洲、澳大利亚、日本、印度都有分布。我国1975年以萌沈阳农学院就推广平菇栽培,到1978年全国才初具规模栽培。从上海、云南、福建、四川、湖南、湖北、江西、浙江、山西、河北直到东北地区从秋末至冬春,甚至初夏都可生产,目萌以陕西、河北、山东、江苏、河南、贵州利用防空洞栽培非常盛行。阳畦栽培,部分省已具相当模。

3、3原料来源广泛,生长周期较短,生物效率高:目萌除了用长段木、短段木或树枝进行人工栽培外,也可以利用工业、农业、林业产品的下角料麦秆、稻草、玉米芯、棉籽壳、甘蔗渣、木屑等生料或熟料进行大规模工厂式生产。不但原料来源非常广泛,而且经济效益很高。如100斤棉籽壳能产鲜菇120斤,1斤麦草粉可收1斤鲜菇。生物效率一般都在40120左右。 4栽培方式多样:林区利用段木栽培。城乡主要在室内外、地道,利用木箱、床架、阳畦等进行生产,本书介绍7种栽培方式。 5销路广:平菇昧道鲜美、价廉,能大量内销,还可出口,很有发展萌途。 (一)生物学特性 平菇(Pluribus)又名侧耳,国外有娃菌、人造口蘑之称。在我国根

4、据形态、特征、习性等差别又有不同的名称。如:天花蕈、鲍鱼菇、北风菌、冻菌、元蘑、蛤蜊菌、杨树菇等。在分类学上属担子菌纲、伞菌目、白蘑(侧耳)科、侧耳属。目萌栽培的主要种类有:糙皮侧耳、美味侧耳、晚生侧耳、白黄侧耳、凤尾菇等。1形态特征 平菇生长发育的过程分菌丝体和子实体两个阶段。菌丝体为白色绒毛状,在PDA培养基上,有的高低起伏向萌延伸,形似环轮;有的匍匐生长;有的形成黑头具小柄的无性孢子梗。单根的菌丝很细,只有一根头发的五百分之一,肉眼观察需要放大600倍才能看到。成千上万的菌丝集在一起成为菌丝体。菌丝体是平菇的营养器官,主要吸收利用培养料中的纤维素、氮素、磷、钾、镁等养分。菌丝体发育到一定

5、阶段,肉眼观察培养料表面上的气生菌丝的生长逐渐减弱,颜色由雪白转暗时表示菌丝的发育已经成熟。或用手击培养料,听见有击鼓声,就表明快要出菇了,这时如果条件适宜,特别是遇到较低温度刺激后,菌丝就扭结成菌丝团,并形成一团粒状菌青堆,这就是初生的菇蕾,菇蕾出现后到发育成子实体,顺次经过3个时期: 桑椹期:在培养基上,菌丝发育到一定阶段,形成一小推凸起,即菌蕾堆,形似桑椹,是子实体形成初期的特征。 珊瑚期:珊瑚期35天后,就逐渐发育成珊瑚状的菌蕾群,小菌蕾逐渐伸长,中间膨大成为原始菌蕾。在条件适宜时桑椹期仅在12小时就转入珊瑚期。 形成期:在珊瑚期所形成的原始菌柄逐渐加粗,顶端发生一枚灰黑色的小扁球,这

6、就是原始菌盖,经几天后,就可发育成子实体。子实体成熟后,弹射出孢子。 平菇子实体丛生,菌柄基部互相连结,有些叠生。菌盖为贝壳状或扇状,菌盖直径4-10厘米或更大。发育初期青灰色,后变为浅灰色或褐黄色,成熟时呈灰白色,菌肉白色,肥厚柔软,菌盖的颜色除与发育阶段有关外,还与光线强弱及品种有关,一般光线较暗,颜色较浅、光线强颜色较深。菌盖表面一般较光滑湿润。菌柄侧生或偏心生,人称侧耳,就根据这一形状而起名。在段木上生长时近乎无柄。瓶栽或床栽,菌柄均伸长。一般长3-5厘米或8厘米以上。菌柄粗14厘米,色白、中实、上粗下细,基部常有白色绒毛覆盖。菌褶形如伞骨,长短不一,菌褶本身为一薄页,白色质脆易断。

7、平菇的孢子生于菌褶片上。孢子圆柱形,光滑、无色,堆积后呈白色,风干时为淡紫色。在菌耀片上生有许多担子,每个担子上有4个担子便;每一担子梗上生有一枚孢子。平菇孢子释放以成熟中期最多。同一菌褶上在其长度的五分之二处,即菌盖向上翻卷的地方产生的孢子数最多。进行孢子分离时应注意这一点。 孢子不断萌发,形成单核菌丝,两个不同的单枚菌丝的细胞质融合在一起,变成双核菌丝,菌丝继续吸收基质里的养分和水分,同时分泌酶和转化营养物质,产生新的子实体,新的生活周期就开始了。 在认识平菇形态和发育的基础上,人们对子实体发育的过程更详细的分为几个时期。根据菌盖形态变化,将子实体发育为6个时期:珊瑚期菌盖尚未出现分化;幼

8、蕾期菌褶开始出现;成熟萌期菌盖展开,中部隆起呈半球形;成熟中期菌盖充分展开,边缘上卷;成熟后期菌盖开始萎缩,边缘出现裂纹;老熟期菌盖萎缩,边缘炸裂。通过实际观察及生育阶段对比,平菇适宜采收期应为成熟中期:收集孢子适宜期为成熟中、后期。菌盖边缘向上翻卷是孢子释放的最佳部位。 2平菇生活条件 平菇在生育的全过程中,有自己特有的规律。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生存,因此生长发育,同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了解平菇的生长规律,对获得最佳经济效益是很重要的。在平菇的生育中,最重要的环境因素有温度、湿度、水分、光线、空气、营养以及酸碱度等条件。 (1)营养:平菇属木质腐生菌类,分解木质素和纤维素的能力很强。在自然情况

9、下,能在许多阔叶树和倒木或树桩上生长。目前栽培中除利用适生树种榆、柳、株、胡桃等段木外,还可利用农副产品下脚料中的棉籽壳、玉米芯、麦草粉、甘蔗渣、豆秸、树叶和玉米秆等。平菇在松木屑、柳木屑、摆柏木屑上生长也好。现在全国各地农村栽培平菇利用最多的是棉籽壳。据有关资料介绍,全国每年产棉籽壳200万300万吨,其中含有大量有益的物质。如多缩戊糖2225、纤维素3748、木质素2932、脂肪6、蛋白质50、纤维5、棉毒酚l.2、游离脂肪酸l.8、有效赖氨酸3.6(克磅氮)。用它作培养料比木屑、玉米芯等效果要好。棉籽壳栽平菇一般每斤可产鲜菇0.61.2斤。 一般而言,菌丝发育的好坏,子实体产生的多少,和

10、培养基的成分有关。凡富有碳水化合物的培养基都是很合适的。作为良好的碳原,主要是蔗糖、淀粉和纤维素。氮源主要是蛋白胨、尿素、丙氨酸、亮氨酸等。杉森等人证明,有机氮中酵母膏、肉膏有利于子实体的形成,天门冬酰胺是原基分化必须的氮素营养,高浓度的乙醇和酵母膏有助于菌丝生长,但对子实体的形成不利。CN达40时最有利于子实体的形成。 (2)温度:平菇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对温度的要求是不同的。平菇孢子形成的温度范围030,以1220为宜。孢子萌发对温度要求较严格,在1328的范围内都能萌发,但以2428时萌发最好。孢子在水和培养液中容易萌发,经34天就可见菌丝。孢子在24冰箱中生活力可保持1年以上,若在常温下生

11、活力只能保持34个月。 平菇菌丝生长的温度最佳范围是1536,以2428最适宜,一般740都可生长或缓慢生长。低于7生长很慢,40就停止生长,高于45时死亡。但有些种类的菌丝在40时就死亡。我们前面所说的温度范围、适宜温度都指在灭菌的培养基上纯培养而言的。由15起,菌丝的发育开始加速,在28时菌丝发育达到顶点,28以后又渐次减退。但在大面积生产都用生料栽培,培养料未经灭菌,场地杂菌很多,一般都覆盖薄膜,湿度大,在适温中培养,最易引起来菌污染,以至导致失败。所以生料栽培时可将温度降低到20以下。春季栽培越早越好,甚至可提前到元月份栽培,当温度合适就出菇。秋季栽培应根据当地气温变化,不可过早栽培,

12、以免通高温导致杂菌繁衍。 子实体原基分化温度范围1020,高于23时不易分化出菌蕾。子实体发育的温度范围1034。最适宜温度1020。但不同种类的平菇对温度要求有明显差异,可分为高温型、中温型、低温型三类。高温型的子实体分化的最高温度在30以上,最适宜温度24以上,如白黄侧耳。中温型的子实体分化的最适温度为2024,如榆干侧耳、金顶侧耳。低温型子实体分化最高温度24以下,最适温度不超过20,如粗皮侧耳,长柄侧耳等。 在平菇子实体分化时,需要忽高忽低的气温条件。这就是它的变温结实特点。从菌丝生长阶段转向出菇阶段给以短时间低温刺激,可促进子实体的分化,菌蕾加速形成。有人认为,变温结实的原因是菌丝体

13、发育期漆酶活性高,使木质素降解为醌类化合物,而促进菌丝的发育;低温处理后漆酶的活性受到抑制,从而导致子实体原基的分化。有人利用人防地道栽培平菇,采用地上发菌,地道下出菇的方法,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人防地道大约48米深,常年温度变化是818。冬季深层地道温度比浅层高,夏季则相反。所以地道温度不利于菌丝发育,但此温有利于子实体的形成。发菌阶段应在适温环境中培养,以利菌丝迅速生长。 按照平菇生长发育对温度的要求,恰当地选择播种期,是栽培成败的关键。我国幅员辽阔,以季节来划分栽培时间,南北差距很大,无法统一。因此,应以平菇生长的温度要求来安排栽培时间。由于菌丝生长与子实体生长温度相差较大,即萌高后低,

14、因此在安排栽培时间时,必须选择既有利于菌丝生长所需的温度,又利于子实体生长所需温度。大部分省份可安排在春秋两季。春季栽培,在时间安排上宁早勿迟。如陕西和临近几个省,栽培迟于4月就会完全处于被动局面。秋季栽培气温由高到低逐渐下降,符合平菇栽培前高后低的要求。总之,栽培时间的选择,应考虑多方面因素,如室内栽培和露地栽培在时间的选择上,也因室内外温度的差异而有所不同;秋季栽培符合平菇发育对温度的要求,可获得高产。仅春季低温发菌虽时间长一些,但不易污染杂菌,只要加强管理,同样可获得比秋季还要理想的产量。应坚持首先必须满足子实体生长所需要的温度,然后再照顾菌丝生长所需的温度。 (3)湿度:在人工栽培平菇

15、过程中,不同生育阶段对湿度要求不同。菌丝体发育阶段,要求栽培料的含水量在6070左右,若低于30则菌丝生长受到抑制,甚至死亡。子实体发育阶段要求空气相对湿度为8090。在4045的湿度中小菇干缩,55时生长慢;湿度超过95时菇丛虽大,但菌盖薄,无韧性,且易变色、腐烂和感染杂菌,有时还会使菌盖之上再发生大量小菌蕾。即再生现象。 (4)光照:平菇的菌丝在黑暗中能正常生住,有光反而使菌丝生长速度下降,据有关资料报道,这是蓝光引起的。子实体发育必须有散光。光线过暗,只能长出瘦弱细长的菌柄而不能形成菌盖;完全黑暗下,即使其他条件都具备了,也不能产生子实体。强光也会妨碍平菇的正常生长。地道栽培时,出现在成丛细弱的菌桶上又长出一丛丛的菌柄,而菌盖却不发育,这就是光线不足之故。有人称二度分化现象,有关资料报道认为,平菇子实体正常发育需要1万烛光米2小时的光照,同时要有充足的氧气。 (5)空气:平菇在进行呼吸过程中,吸收氧气排出二氧化碳,通常在菌丝生长阶段,对空气中氧的要求比较低,所以能在塑料袋内或薄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