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语文知识点复习大搜查doc初中语文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95414847 上传时间:2023-04-03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61.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中考语文知识点复习大搜查doc初中语文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2022年中考语文知识点复习大搜查doc初中语文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2022年中考语文知识点复习大搜查doc初中语文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2022年中考语文知识点复习大搜查doc初中语文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2022年中考语文知识点复习大搜查doc初中语文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中考语文知识点复习大搜查doc初中语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中考语文知识点复习大搜查doc初中语文(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2010年中考语文知识点复习大搜查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及阅读 一、基本文体知识识记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二)修辞手法及作用:1、 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说明道理2、 拟人:赋予事物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动作,使事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3、 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4、 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人鲜明而强烈的印象。5、 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6、 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7、 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8、 设问:自问自答,引

2、起注意,启发思考。其他:引用、对比、借代等(三)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后)抑后(先)扬、欲扬先抑、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寓理于事、寄情于事、运用典故、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古讽今(讽刺)l 三大文体基本知识(说明类)(四)说明文分类: 、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科技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 (五)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 、空间顺序:注意表方位的名词 、逻辑顺序: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由现象到本质等。 (六)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

3、、作诠释、下定义、列图表、引用(名言、资料等) 两大说明方式: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 (七)说明文语言特征:准确(科学性)、生动(趣味性)、比较:议论文语言特征:严密 记叙文语言特征:生动、形象、准确l 三大文体基本知识(记叙类)(八)记叙的顺序及作用:1、 顺叙: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楚,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2、 倒叙: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事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3、 插叙(追叙):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九)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十)记叙的线索作用:1、核心人物2、核心事件3、时间4、地点5、作者情感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

4、,把文中的人和事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十一)散文的分类: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 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十二)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与环境 (十三)小说的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十四)描写的方法: 、概括介绍与具体描写; 、肖像(外貌)描写、行为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 、环境描写及作用: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

5、环境特点; 推动情节发展; 渲染气氛; 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突出、深化主题。l 三大文体基本知识(议论类)(十五)议论文分类:立论、驳论 (十六)议论文三要素: 、论点:解决“需要证明什么” 、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 、论证:解决“怎样来证明” (十七)议论文结构 、引论:提出问题 、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 (十八)论据类型: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十九)常见论证方法: 、最基本的论证方法:摆事实、讲道理 、常用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如引用故事则属于举例论证,如引用名言则属于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常有“同样”“诸如此类”等词语)

6、(二十)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 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二十一)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二十二)语句特色评价用词: 准确、严密、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作品风格: 柔婉 豪放灵秀庄严绮丽朴实繁复凝练生动等二、现代文阅读 答题技巧(一)词语的比较(选词填空) 、比较词义,尤其是意思相近的词,一定要仔

7、细辨别两个词在程度、适用范围、感情色彩的方面的区别。 、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 (二)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倒装句的作用:往往是强调前置(即调到前面)的部分,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就是为了强调“汝之不惠”的程度是“甚矣”。又如“并不见佳,我以为”一句是为旗帜鲜明地强调作者对“雷峰夕照”这一胜景的评价是“并不见佳”。 、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

8、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 、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点明题旨的句子;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总结全文的句子;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

9、、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三)问答题型、常规答题术语及技巧 l 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分析: 、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 、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 、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l 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

10、关语句,所以你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现在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 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 翻译句子法,适用于文言文语段; 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 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l 文段中主人公的判断: 原则:必须依据本文的主题。例如:孔乙己“孔乙己”。 散文(包括杂文、通讯、一般记叙文)中的“我”等于作者本人;而小说中的“我”不等于作者本人,而是作者在生活的基础上通过虚构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 l 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11、: 、用第一人称; 、采用或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必须用第一人称; 、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l 根据短文提出的观点补充举例: 、可举名人事例,有更大的说服力,并能展示出自己的知识面,但一定要写准确人物、事件,切忌张冠李戴。 、也可举凡人事例,可以编造,但要注意具有真实感,切忌过于夸大,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胡编乱造的。 、格式:人物事例简短评价 l 文段中事例的概括: 、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 、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

12、义,也应概括在内。 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 要注意理清文章的线索,借助文章中的过渡性的段落、句子和词语,表时间变化的语句,表地点转换的语句,还要注意人物出场的先后顺序。 l 提炼中心、主题: 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l 判断文段的说明中心(说明内容): 答题方式: 、实物说明文:说明对象对象的特征 、事理说明文:关于的道理(原因、方法、原理等) 、程序说明文:的

13、操作或实验或制作的过程 l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分析的常用答题格式: 本句用了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具体直观、深入浅出(科学准确)地说明了(说明内容),使读者。 l 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 主要有两种题型: 、“”词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词能不能删掉? 答题方式:不能,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 不能,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l 说明文中的主观题及其解答: 着重要表

14、现创新意识、科学精神。 主要题型: 、对文中的内容进行简明、准确的改写。如:根据提示给事物下定义、文字图表式处理、图表文字化、简要概述所举例子等。 、对文中内容进行合理的补写。如:加标题、结合语境补写句子、对文章说明的对象按要求进行补充说明。 、联系实际举例说明。(要符合文段的说明中心的要求) 、对文章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与设想。(要有科学性,切忌胡编乱造) 、对语言的表达特色进行评说。(结合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文语言特色来考虑) l 识别或提炼中心论点、分论点: 、论点出现的形式和位置 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较完整的句子。位置:标题、开头、篇末、论述过程中(注意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表述不集中,需要概括 、当碰到文中没有现成的表达论点的句子时,尽管有一定难度,但也有方法可循:需要在准确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抽取文章核心,依据论题和论据,参考作者要解决的问题,准确判断和提炼作者的观点,然后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要注意的是,有些文章中表达中心论点意思的句子不止一句,需要加以比较,找出最简洁、最明确的句子。 l 分析论据与论点的关系: 答题方式:本文(段)的论点是,这里所列举的属(事实或道理)论据,是为了从(反面或正面)证明这个论点, 辨识论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