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础重点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95414777 上传时间:2022-12-2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学基础重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医学基础重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医学基础重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医学基础重点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医学基础重点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学基础重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学基础重点(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学基础第一章 阴阳五行学说阴阳的属性阳:明亮的、温热的、在上的、活动的、兴奋的、强壮的、外向的、无形的、机能亢进的阴:晦暗的、寒冷的、在下的、静止的、抑制的、虚弱的、内向的、有形的、机能衰退的自然界:阳 日天昼火热温夏春干气清阴 月地夜水寒凉冬秋湿味浊人 体:阳男外表背上气腑实阴 女内里腹下血脏虚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对立转化如:阳盛则热阴胜盛寒;阳虚则寒 阴虚则热(填空);热者寒之 寒者热之;实则泻之虚者补之;“重寒则热,重热则寒“重阴必阳,重阳必阴”“五”,指木、火、土、金、水。 “行,即运动变化。“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五行学说是以五行的

2、特性来推演和归类事物的五行属性的。所以事物的五行属性,并不等同于木、火、土、金、水本身,而是将事物的性质和作用与五行的特性相类比,而得出事物的五行属性.五行系列分类表五行季节生化过程方向五气五色五味五脏五官形体木火土金水春夏长夏秋冬生长化收藏东南中西北风热湿燥寒青赤黄白黑酸苦甘辛咸肝心脾肺肾目舌口鼻耳筋脉肉皮毛骨五行相生的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的次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第二章 脏象按照脏腑的形态和生理功能特点,将脏腑分为三类: 五脏:心、肺、脾、肝、肾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脏腑在中医学里不单

3、纯是一个解剖学单位,更重要的是一个生理或病理学方面的概念。一个中医脏腑的功能,可能包括西医几个脏器的部分功能;西医一个脏器的功能,可能分散在中医几个脏腑的功能之中。脏腑学说,是通过对人体外在的现象观察,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此表要背:五脏:主要生理功能联系心主血脉,主神智在志为喜 ,在液为汗 ;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 “舌为心之苗”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和肃降通调水道通在志为忧,在液为涕;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脾主运化 主统血(生理特点:主升清喜燥恶湿)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在体合肌肉、主四肢 在窍为口,其华在唇肝主疏泄,主藏血在志为怒,在液为泪 ;在体合

4、筋,其华在爪在窍为目肾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水、主纳气在志为恐;在液为唾;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将饮食腐熟消化,传化糟粕。三焦: 1。上焦 上焦的部位,为横膈以上的胸部。2中焦中焦的部位,是指膈以下,脐以上的上腹部.主要指脾胃的消化转输作用。3。下焦下焦的部位,将胃以下的部位和脏器,如小肠、大肠、肾和膀胱等,均归于下焦。第三章气、血、精、津、液含义: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它们既是从脏腑的功能活动中产生,又滋养脏腑、经络、组织、器官,保证各个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气:气的概念:它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又是指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气的分类与生成:根据气

5、的分布部位、来源及功能特点分类1元气:又称原气、真气、正气: A肾中精气 (先天之精化生)脏腑脏腑之气经络经络之气B水谷精微之气(脾胃化生)元气脉外卫气脉内营气C自然界清气(肺吸入)胸中宗气中焦中气 作用: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可能这样考:元气的生成?ABC)2脏腑之气:心气、肺气、脾气、胃气、肝气、肾气、膀胱之气等。作用:推动各脏腑功能活动(脏腑功能的代名词)。3宗气:由呼吸之气加水谷之气而生成.作用:司呼吸、推动心血运行。4中气:即脾胃之气的总称,位于中焦,助运化、输精微及维持内脏在腹腔内的位置。营气:指分布于血脉之中的气,助血液运行及营养作用.卫气:分布于血脉之外的气,内至胸腹脏腑,外

6、至皮肤肌肉,具有护卫肌表调节汗孔开合及体温、温煦脏腑、润泽皮毛的作用。7经气:运行于经络之中的气,起联络和调节各器官作用。血:血的生成: 肾精 营气 脾 赤化 心气 水谷精微 心 血 脉管 五脏六腑 肺气 肝精:分为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藏于肾,故又称肾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的基本物质,关系到生长、发育、衰老、死亡。津液:是体内各种正常水液的总称。(一)津液的生成与输布 再吸收 胃 脾 小肠 分清别浊大肠-粪便 胃的游溢 肃降 脾、肺、三焦皮毛汗液水谷 肺 下输膀胱 肾气化作用 尿液 脾的散精 以三焦为通道 各个内脏、器官、组织津液的生成主要与以下器官有关:脾、胃、肾、膀胱第四章 病因机制病因

7、的含义:凡引起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即为病因、或称致病因素(又称“邪气”)邪气、正气与发病的关系:正气:疾病发生的内因;邪气:疾病发生的条件。邪正斗争,正能胜邪,则不发病;邪胜正衰,发病.发病时,正胜邪退,则病愈;正不胜邪,则恶化。一、六淫六淫的含义:指非正常的六气(风、寒、暑、湿、燥、火),是六种外感病邪的总称。六淫与内生“五邪”的区别:六淫为病因,五邪为病理.(一)风:风邪的特性与致病特点:风为阳邪,其性开泄。见头痛、恶风、自汗等。2风性善行而数变:见风疹等.风性主动(二) 寒:寒邪的特性和致病特点:.寒为阴邪,易伤阳气.见恶寒、面色苍白、手足冰凉、无汗、战栗、喜热饮、小便清长、大便稀薄、舌

8、质淡白、苔白润、脉迟。2寒性凝滞.见肌肤、经络、关节、内 脏疼痛等3。寒主收引.见无汗、筋脉拘急、关节屈伸不利等。 内寒:阳虚所致的虚寒症。(三)暑:暑邪的特性和致病特点: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见高热、口渴、大汗、脉洪大等。暑性升散,易伤津耗气: 见口渴喜饮、大汗、气短乏力、小便短赤、甚则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中暑)3 暑多夹湿:见困乏、呕恶、胸闷纳少、大便溏泻等湿证.(四)湿:湿邪的特性和致病特点1湿邪重浊,其性向下:见头重如裹、肢体困重、关节酸疼重着、小便秽浊、大便溏泻、痢下粘冻、妇女带下粘稠有异味、湿疹。2。湿性粘滞 见病程缠绵难愈,如类风关、湿阻等。或为大便不爽粘滞、小便滞涩不畅、苔腻

9、、脉滑3。湿为阴邪,阻遏气机,易伤阳气: 腹泻、水肿、尿少等内湿:脏腑功能失调所致水湿停聚。(五)燥:燥邪的特性及致病特点:1。燥邪干涩、易伤津液 见干咳、咽干鼻燥、皮肤干燥及大便干结等。2.燥易伤肺 见干咳少痰、咯痰不爽、咯血等。(六)火(热):火(热)邪的特性和致病特点:1火为阳邪,其性上炎。见高热恶热、面红目赤、烦渴、口角溃烂等。.耗伤津液。见热证伤津症3。生风动血见昏迷、抽搐、角弓反张、眩晕、出血等。内火:多为虚火二、 七情内伤:又称“内伤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三、痰饮1。痰饮的含义:是指水湿异常积聚的产物,稠者为痰,稀者为饮,痰又分为有形与无形。2。痰饮的辨证要点:

10、咳吐痰多,或喉中有痰声形体肥胖者.有数个属痰的症状同时存在.脉滑、苔腻。第五章 诊法一、望诊(一)、一般望诊1、望神:得神、少神、失神、假神。(看书P5四个含义)、望色泽: 白色-虚证、寒证红色-热证黄色-虚证、湿证青紫-主寒、主瘀血、主痛、主惊风黑色主肾虚、主瘀血(二)、舌诊舌尖心 舌边肝胆 舌中脾胃 舌根-肾舌质(1)、舌色 淡白舌:主寒证、虚证。多为阳气虚弱,气血不足之象。红舌:主热证。虚热、实热均可出现。绛舌:主热盛.绛色越深,表明热越重青紫舌:瘀血凝聚,主病有寒热之分。 绛紫色且干枯少津-属于热 淡紫湿润-属于寒2舌的形态:胖大、瘪瘦、芒刺、裂纹.舌苔(1)、舌苔色泽白苔:主表证、寒

11、证。 薄白苔-正常舌苔或主表证; 白腻苔寒湿; 苔白而干多为寒邪化热,津液受伤。黄苔:多属热证。热越重,黄越深. 苔黄而干热邪伤津; 苔黄而腻多为湿热; 黄白相兼-病证由寒化热,由表入里.灰黑苔:主寒证或热证. 苔灰黑而润滑者阳虚寒证; 灰黑而干燥者热证。()、舌苔的性状:厚薄:以见底、不见底为标准。苔薄疾病轻、部位浅;苔厚-外邪入里,或里有积滞。润燥:与津液是否亏耗相关。 舌苔湿润-津液未伤;舌苔干燥-津液已耗。腐腻: 腐苔-胃气败绝、食积.苔质疏松而厚,形如豆腐渣堆积舌面,揩之易去。 腻苔痰湿内盛、食积.苔质致密,颗粒细腻,中厚边薄,不易除去.光剥: 光剥苔-又称镜面舌,胃阴枯竭,胃气大伤

12、。花剥苔胃气阴两伤二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三、问诊:1、寒热发热恶寒并见-表证: 发热重恶寒轻-表热证 发热轻恶寒重-表寒证只热不寒-里热证只寒不热-里寒证寒热往来-半表半里证2、问汗 表证 : 表虚证有汗;表实证无汗 自汗气虚、阳虚。盗汗阴虚(盗汗为睡着时出汗)3、问二便大便: 秘结、干燥难解-实证、热证 久病、年老体衰或产妇-津血亏虚、气虚小便:排尿功能异常 : 小便短赤-实热;小便混浊不爽或尿频、尿急或尿痛湿热四、切诊部位:寸口脉,寸口脉位于两侧腕部桡动脉搏动明显的部位.寸口脉分寸、关、尺三部位。腕后桡骨茎突内侧部位为关部,关前为寸部,关后为尺部。脉与脏腑:左侧: 寸部-心 关部肝 尺部-肾右侧: 寸部-肺 关部-脾 尺部-门常见异常脉象和临床意义:按脉位深浅来分:浮脉-表证:表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