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考语文第一轮现代文欣赏复习题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95408783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6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高考语文第一轮现代文欣赏复习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3届高考语文第一轮现代文欣赏复习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3届高考语文第一轮现代文欣赏复习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3届高考语文第一轮现代文欣赏复习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3届高考语文第一轮现代文欣赏复习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届高考语文第一轮现代文欣赏复习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届高考语文第一轮现代文欣赏复习题(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老 家孙 犁前几年,我曾诌过两句旧诗:“梦中每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最近几天,又接连做这样的梦。要回家,请假不准,总是难以成行。有时决心起程,单人独行,又总是在日已西斜时,迷失路途,忘记要经过的村庄的名字,无法打听 。或者是遇见雨水,道路泥泞;而所穿鞋子又不利于行路,有时鞋太大,有时鞋太小,有时横穿着,有时横穿着,有时系以绳索。种种困扰,非弄到急醒了不可。(一)她好,醒了也就不再着急,我还是躺在原来的地方,原来的床上,舒一口气,翻一个身。(二)其实,“文化大革命”以后,我已经回过两次老家,这些年就再也没有回去过,也不想再回去了。一是,家里已经没有亲人,回去连给我做饭的人也没有了。二是,村

2、中和我认识的老年人,越来越少,中年以下,都不认识,见面只能寒暄几句没有什么意思。(三)前两次回去:一次是陪伴一位正在相爱的女人,一次是在和这位女人不睦之后。第一次,我们在村庄的周围走了走,在田头路边坐了坐。蘑菇也采过,柴禾也拾也。第二次,我一个人,看见亲人丘陇,故园荒废,触景生情,心绪很坏,不久就回来了。(四)现在,梦中思念故乡的情绪,又如此浓烈,究竟是什么道理呢?实在说不清楚。(五)我是从十二岁离开故乡的。但有时出来,有时回去,老家还是我固定的窠巢,游子的归宿。中年以后,则在外之日多,居家之日少,且经战乱,行居无定。及至晚年,不管怎样说和如何想,回老家去住,是不可能的了。(六)是的,从我这一

3、辈起,我这一家人,就要流落异乡了。(七)人对故乡,感情是难以割断的,而且会越来越萦绕在意识的深处,形成不断的梦境。(八)那里的河流,确已经干了,但风沙还是熟悉的;屋顶上的炊烟不见,灶下做饭的人,也早已不在。老屋顶上长着很高的草,破漏不堪;村人故旧,都指点着说:“这一家人,都到外面去了,不再回来了。”(九)我越来越思念我的故乡,也越来越尊重我的故乡。前不久,我写信给一们青年作家说:“写文章得罪人,是免不了的。但我甚不愿因为写文章,得罪乡里,遇有此等情节,一定请你提醒我注意!”(十)最近有朋友到我们村里去了一趟,给我几间老屋拍了一张照片,在村支书家里,吃了一顿饺子。关于老屋,支书对他说:“前几年,

4、我去信问他,他回信说,也不拆,也不卖,听其自然,倒了再说。看来,他对这几间破房,还是有感情的。”(十一)朋友告诉我:现在村里,新房林立;村外,果木成林。我那几间破房子,留在那里,实在太不调和了。(十二)我解嘲似的说:“那总是一个标志,证明我曾是村中的一户。人们路过那里,看到那破房,就会想我,念叨我。不然,就真的会把我忘记了。”(十三)但是,新的正在突起,旧的终归要消失。(十四)1(1)文章开头描写了梦境中回家的哪些“困扰”?试分条概述。(2)文章描写这些“困扰”有什么意义? 答:(1) (2) 2整理在(三)段中说老家“也不想再回去了”,(五)段中却说“现在,梦中思念故乡的情绪,又如此浓烈”,

5、这是否矛盾?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答: 3整合文章有关内容,说说文章多次写到老屋有哪些作用。 答: 4文章结尾所说“新的正在突起,旧的终归消失”的含意是什么?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 附:答案及简析1(1)请假不准; 迷失路途; 旅途艰难。(2)表现了整理因回家不得而产生的焦急心情。(第二问应根据首段末句“急醒了”的“急”作答)2并不矛盾。说“不想再回去了”是因为老家已没有亲人,极少熟人;说:“现在,梦中思念故乡的情绪,又如此浓烈”,是因为无论有无亲人熟人,人对故乡的感情也难以割断,且越到晚年越强烈。(要结合这两句话的前后文作分析,这样就会看得比较清楚)3老屋寄托了整理的思乡之情; 对老屋的描写

6、表达了整理对故园荒废的感份;写老屋与写故乡的新房子相对照,与末段的意思相切合。(文中写老屋,一是第六段,说老家还是我固定的巢窠,游子的归宿”,寄托的是思乡之情;一是第九段写老屋的残破,借村人故旧的话寄托伤感之情;一是“朋友选择我”的,在第十二段,“几间破房子”,“实在太不调和”。本题不解泛泛而谈,应先找出来分别加以分析,再“整合”)4故乡面貌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整理的老屋终将消失。表达了整理对老屋的消失虽伤感而又理解的复杂心理。(对本题不能作简单化处理,应把该句放在全文中作分析,不能用套话作答,否则不合整理本意)灵魂眼睛语言范 曾灵魂何在?它既非先天地而生,又不是离开血肉之躯的身外之物。灵魂储藏

7、在你的心中,闪动在你的眼里,流露在你的嘴上。眼睛是灵魂的窗户,它毫不掩饰地展现你的学识、品性、情操、趣味、审美观和性格。戏剧表演家、舞蹈演员、画家、文学家、诗人都着意地研究人们的眼睛,认为它是灵魂的一面无情的镜子。而语言也毫不掩饰地展现你知识的深或浅、趣味的雅或俗、思维的文或野、动机的纯或杂。对于一个敏锐的画家和作家,总是善于捕捉人们瞬息万变的眼神和因人而异的语言,离开了这两件事,恐怕形象思维就会贫乏得多了。 眼睛放出的神彩,它的类型是那么繁多:心胸博大、为人正直的,眼神明澈、坦荡;心胸狭窄、为人虚伪的,眼神狡黠、阴诈;志怀高远的,眼光执着;为人轻薄的,眼光浮动;因为克己,眼神内敛;因为贪婪,

8、眼神暴露;正派而敏锐使眼光如利剑出鞘;邪恶而刁钻使眼光如蛇蝎蛰伏。渊博的人,眼中透出了悟;无学的人,眼中似乎只存疑窦。自信者,眼神坚而毅;自堕者,眼神晦而衰。也许你貌不惊人,眼小如豆,但它可能流露出华美的气质;也许你美目流盼,却可能有一个蜷曲衰败的灵魂在其中沉睡。那碧如长天、浩如沧海的眼神是属于周总理的;那英爽逼人、气冲霄汉的眼神是属于陈毅的;那临危不惧、坚韧如磐的眼神是属于于方志敏的;那忠实纯洁、无私无畏的眼神是属于雷锋和王杰的。啊!最美好的灵魂在他们的眼中闪耀。 或许语言更能直接地反映一个人的灵魂,你一动嘴,便在勾画着自己,有时惟妙惟妙惟肖,有时则比较隐晦曲折,但是言为心声,那是无论如何也

9、无法彻底掩盖自己的灵魂的。 我们提倡语言美,那么,什么样的语言是美的呢?我想:“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你的语言为何能如此纯洁而明净,那是由于你的灵魂祟高而朴实,有着源头的活水。语言是反映一个人的风貌的另一面镜子,豪放的人语多激扬而不粗俗;潇洒的人言谈风动而不随便;谦逊的人含蓄蕴藉而不猥琐;博学的人旁征博引而不芜杂。你学富五车,在讲坛上才能有惊人妙语;你胸无点墨,则往往临阵搜索枯肠。你知道妙悟者不在多言,所以你言简意赅;有的人则不肯花时间思考,他就有足够的时间去喋喋不休。宽厚的人,语多奖掖;刻薄的人,词每贬抑。脚踏实地的人,连声调都沉稳;只图虚名的人,则往往最好浮词。由于妒恨,使语言

10、成为中伤的暗箭,向四方射击;由于私欲,语言会染上奴婢的色彩,令人作呕。罗嗦者往往由于思维太紊乱;晦涩者则大体因为心灵不纯洁。时穷节现,闻一多在万人丛中长啸一声:“天洗兵”:身系囹圄,谭嗣同在刀戟之前浩歌:“我自横刀向天笑!”正义使季米特洛夫在敌人的法庭上慷慨陈词;残暴则使希特勒的广播演说成为野狼的嗥叫。 眼神足以传情,语言足以述怀,这情怀因时代而异,因阶级而异。灵魂依附于每一个具体的人身上。听其言而观其行,那么,什么是真、善、美的灵魂,什么是假、恶、丑的灵魂,是可以在实践中不断被认识的。 1文章是怎样说明灵魂、眼睛、语言这三者的关系的?用文中的语句回答。(3分)答:_ _2“听其言而观其行”在文中是什么意思?(3分)答:_ _3“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文中,“渠”与“源头活水”分别指什么。(4分)答:_ _4仔细阅读第2、4段,说说本文最主要的写作手法是什么?举例加以说明。(6分)答:_ _ _【答案】1、眼睛是灵魂的窗户,语言更能直接反映一个人的灵魂。(3分)2、从一个人的语言之中可以看出他的灵魂。(3分)3、“渠”指语言的纯洁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