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2.3《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95408780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2.3《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中语文 2.3《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中语文 2.3《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中语文 2.3《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2.3《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2.3《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梦游天姥吟留别 【学习目标】 掌握想象夸张的艺术手法,感受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明确诗人不满现实、不事权贵、自由不羁的性格特点。【学习重点】立足主要意象,发挥想象,缘景明情,理解主题。【学习难点】着眼整个梦境,置身诗境,把握手法,感知风格。【知识链接】一、体裁、题材1.关于古体诗“古体诗”又简称“古诗”或“古风”,是相对于格律严格的“近体诗”而言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泛,篇幅长短不限。从诗句的字数看,有分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七言古诗分两种,一种是以七字句为基础,杂

2、用四、五、六、九言,构成了形式自由的长短句,句式交错,换韵自由,富于变化,包括“歌”“行”“吟”等;另一种是每句全部七字,句式非常整齐。2.关于送别诗 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在感伤之外,往往还有其他寄寓: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抒发友情,或用于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抱负。诗歌题目通常使用了“赠、送、别、留”等字眼。送别内容有写夫妻之别、亲人之别、友人之别,也有写同僚之别,甚至写匆匆过客之别。送别诗中常见的意象有长亭、杨柳、夕阳、酒、秋等。常用的手法是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说到艺术风格,有的豪放旷达,有的委婉含蓄,有的词浅情深。二、表现手法1.浪漫主义文学艺术的一种创作方法。它按照人们的愿望

3、、理想或幻想的样子去反映现实生活,常用丰富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人物形象,描写事物和环境。2.关于想象诗凭借艺术形象来表情达意。形象的塑造离不开想象。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具有怎样的特征呢?古人说:“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这些话正好概括了诗歌想象的特征。它说明诗人在进行艺术创造时,思维十分活跃,想象范围无限辽阔,可以把已有的事物、将有的事物乃至没有的事物都调进他的艺术作品中,不受过去、现在、未来,天上、地下、人间的时空限制。三、知人论世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李白是个

4、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安世济民”是他一生的愿望。公元472年,经友人推荐,李白被唐玄宗征召进京。他兴高采烈,认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时机已经到来。但到了长安,只任了个侍御闲职。当时的最高封建统治集团昏庸腐败,李白不甘趋炎附势,招致了权贵的谗毁,不到三年 (公元744年),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把他赶出了长安。天宝四年秋 (公元745年),他南下准备再游吴越时写下这首诗留给友人,借以排遣内心的悲愤,表达对世俗权贵的蔑视,对理想世界的追求。【自主学习】一、夯实基础1.请给以下加点字词注音。天姥(m) 瀛(yng)洲 剡(shn)溪 渌(l)水 谢公屐(j) 殷(yn)岩泉 栗(l)深林

5、 水澹澹(dn) 石扉(fi) 訇(hng)然 鸾(lun)回车 惟觉(ju)时之枕席2.请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意义。烟涛微茫信难求(实在,的确) 越人语天姥 (谈论)云霞明灭或可睹(或许) 势拔五岳掩赤城(超出,高过) 对此欲倒东南倾(向东南) 我欲因之梦吴越 (依据,根据) 脚著谢公屐(穿上) 迷花倚石忽已暝(天黑,夜晚)熊咆龙吟殷岩泉(震响) 栗深林兮惊层巅(栗:使战栗;惊:使震惊)云青青兮欲雨(下雨) 訇然中开(在中间)虎鼓瑟兮鸾回车(弹奏) 惟觉时之枕席(觉醒)失向来之烟霞(原来) 古来万事东流水(向东)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侍奉)二、把握内容1.理解诗歌题目,选择词语填写以下空格。

6、吟:本指吟咏,即作诗。以后成为诗体的名称,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不拘一格。留别: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梦游天姥:以描绘梦中游天姥山的情景,作为临别纪念。2. 整体感知诗歌,以“梦”为线索归纳各段的主要内容。第段:入梦之由天姥山高大雄伟,巍峨壮观。第段:梦游之境山林景色,神仙境界。第段:梦醒之感点明主旨:蔑视权贵。【合作探究】一、置身诗境梦中的李白飞度镜湖月,身登青云梯,见到了怎样瑰丽变幻的奇景仙境?请用散文诗的语言描绘出来。扑朔迷离之境:诗人穿上登山鞋,沿着直上云霄的台阶一路攀爬,来到半山腰,只见苍茫的大海之上,一轮红日冉冉升起,耳畔传来天鸡高亢的啼叫,天亮了,

7、太阳的万丈光芒洒遍大地。诗人沿着蜿蜒崎岖的山路左转右转,乱花从中奇石耸立,诗人疲倦不堪,找不到前行的路,只能倚在石上休息片刻,忽然间天地一片漆黑,什么都看不见了。只听到万兽齐吼,熊咆龙吟,山林为之震颤,九天之上也感到害怕。天空透出微亮,阴云沉沉,好像要下雨了。水气蒸腾,好像一层薄烟,笼罩在山间。天地一片昏暗阴郁,令人毛骨悚然。 盛大热烈之境:突然电闪雷鸣,山峦崩裂,仙府洞开,青天广阔,深不可测,日月齐明,楼台金碧辉煌,云中的神仙一队队一列列,排列整齐,纷纷现身,他们以彩霞为衣,御风为马,老虎为他们奏乐,鸾凤为他们拉车,景象一片光辉灿烂,壮丽非凡。二、感悟主题全诗结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

8、得开心颜”反映了诗人什么性格?历来诗评家都认为这两个结句是全诗的“诗眼”,试结合全篇内容谈谈你对这种说法的理解。全诗结句强调自己不能卑躬屈膝侍奉权贵,而要开开心心,展露笑颜。这反映了诗人追求个性自由,保持人格独立的性格。在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所有人才都摆脱不了依附封建王朝的屈辱地位,无所谓人的尊严。李白却继承了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优良传统,敢于蔑视权贵,与权贵决绝,向权贵挑战。这是李白的高贵品格,是他的伟大之处。说全诗结尾两句是“诗眼”,因为它点明了这首诗的主旨。这个主旨是统帅全诗的。这首诗的主要部分是写梦境,写幻想世界。这是用幻想世界的美好衬托现实世界的丑恶,

9、用诗人在幻想世界的自由遨游衬托他在现实世界的失意和碰壁。就是说,即使写梦境,也是着眼于现实,为了一吐在长安三年所累积的怨愤之气。三、把握手法评论者认为李白此诗富于浪漫主义的色彩,原因在于善用夸张,想象丰富。请结合天姥山或者梦境的相关描写作具体分析。李白用夸张和幻想的手法来写天姥山,具有浪漫主义的诗歌风格。现实中的天姥山当然不如五岳,李白却说“势拔五岳掩赤城”,比五岳更高大,连赤城山都遮掩了。有名的天台山高达四万八千丈,已经很夸张了,可它也好像要拜倒在天姥山脚下。李白所写的是他幻想中的天姥山,是现实天姥山被夸张后的幻影。如此夸张而又充满幻想的描写,正蕴含着诗人对天姥山的景仰和向往之情。诗人描摹梦

10、中的神妙世界,表现出浪漫主义风格,同样离不开夸张和想象。他写熊咆龙吟,写雷电霹雳,写空中楼阁,写霓衣风马夸大其词,大胆想象,营造出了瑰奇仙境,简直活灵活现,令人惊心动魄。诗人用想象世界的美好反衬现实世界的丑恶,用自己在想象世界中纵情游历的举动,表示不肯与现实中的权贵们沆瀣一气。我的疑问:【巩固提高】请将此诗与李白的南陵别儿童入京进行比较,分析两诗在主题和写法上的差异。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注释:南陵:一说在东鲁,曲阜县南有陵

11、城村,人称南陵;一说在今安徽省南陵县。白酒:古代酒分清酒、白酒两种。起舞落日争光辉:指人逢喜事光彩焕发,与日光相辉映。万乘(shng):君主。周朝制度,天子地方千里,车万乘。后来称皇帝为万乘。 会稽愚妇轻买臣:用典。买臣:即朱买臣,西汉会稽郡吴人。据汉书朱买臣传:“朱买臣,会稽郡吴人,家贫,好读书,不治产业。常刈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读。其妻亦负担相随,数止买臣毋歌讴道中,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买臣笑曰:我年五十当富贵,今已四十余矣。汝苦日久,待我富贵报汝功。妻恚怒曰:如公等,终饿死沟中耳,何能富贵?买臣不能留,即听去。后买臣为会稽太守,入吴界见其故妻、妻夫治道。买臣驻车,呼令后车载其夫妻到太守舍,置园中,给食之。居一月,妻自尽死。”蓬蒿人:草野之人,也就是没有当官的人。比较:一、主题:南诗:表现诗人奉召入京时踌躇满志、无比自负的情感。梦诗:表现诗人赐金还乡时与权贵决绝,誓要保持人格独立的精神。二、手法:南诗:叙事抒情。诗人描写从归家到离家,有头有尾,全篇用的是直陈其事的赋体,而又兼采比兴,既有正面的描写,而又间之以用典烘托。全诗跌宕多姿,把感情表现得真挚而又鲜明。梦诗:运用想象和夸张手法。夸大其词,大胆想象,营造出瑰奇仙境。诗人用想象世界的美好反衬现实世界的丑恶,用自己在想象世界中纵情游历的举动,表示不肯与现实中的权贵们沆瀣一气的决绝态度。- 4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