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教案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95408263 上传时间:2023-09-1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0.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教案(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 物质的变化教案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过程与方法: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分类。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着的。【教学重点】: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教学难点】:间接感受抽象物质的存在性以及物质的变化。【教学准备】:师:塑料袋、易拉罐、水结冰图片生:蜡烛、火柴、铁绣钉、纸【教学过程】:一、理解世界是物质构成的、切身

2、环境导入:观察我们的周围,由哪些物质构成了我们的教室?2、学生自由发言,(预计大多为可视性的具体物体)教师指出:我们能直接观察到的物体都可以叫做物质。3、深入探讨:我们的教室其实不仅存在这些可以看的见摸的着的物质,还有我们不能直接感触到的空气、火、声音、电、光,它们是物质么?4、建议作出讨论,要求学生列出证据和理由。、教师介入抽象物质的界定:对学生见解适当点评,必要情况下以空气做示例,塑料袋实验证明。引申教室以外的世界物质构成。6、小结:无论是实际存在的物质还是我们的感觉器官能感触的到的物质,都说明了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二、过渡物质在变化:以教室为例,教室里同学们所列举的物质都是一成不变

3、,没有任何变化的么?学生会列举许多变化,教师给予肯定。、师引入演示:在我们的教室里还有老师带来的两种物质易拉罐和水结冰的图片。讨论:捏扁易拉罐和水结冰也同样是物质发生了变化,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呢?(物质本身没有变,形状改变,变化速度不同)我们生活里还有没有这样的例子?2、分组实验发现:实验盒里有火柴和铁钉,它们会发生变化么?它们的变化又会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实验讨论:火柴燃烧过以后变成了什么物质?和之前一样么?铁和铁锈是同一种物质么?(除变化速度不同以外,都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么?3、比较前后两种实验:这两组实验有什么相同和异同点?(前者没有产生新的物体,后者产生新

4、的物体)三、让物质发生变化:、在教师提供的铁丝、热水、纸张、蜡烛、火柴中,它们都会产生在怎样的变化呢?(学生的思维面不会停留在本展示的变化中,要求学生作出适当合理的解释,教师适当补充,尤其是蜡烛的燃烧)2、各种变化中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重点在自然产生的变化和人为产生的变化、变化速度的快慢、是否产生新的物质)3、过渡引申:我们说的是我们现有的物质,对于岩石、房屋、马路在变化么?世界上有不变的物质么?说出你的依据。四、总结:世界总是在不断的变化,有些变化只是改变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就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下节接着研究。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

5、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过程与方法:学习用筛网分离混合物、用蜡烛给白糖加热。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体会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是重要的。【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有没有变化【教学难点】:对实验过程的细心观察和概括【教学准备】:每组一次性杯子、沙子、豆子组合,锈钢汤匙、蜡烛、火柴、糖【教学过程】:一、明确堂内容和要求导入:今天我们的堂将以实验为主,但需要你细心的观察作为我们这节实验的保障。二、豆子和沙子混合实验:、实验前的观察:

6、用豆子和沙子来做混合实验就要知道它们的本来面目,它们是什么样的呢?2、学生根据观察回答,师简要板书。尽可能利用各种感官感受描绘它们的特性。3、引导推测:如果我们将豆子和沙子进行混合,它们会发生变化么?依据是什么?怎么做来证实?建议:留取对比样本。4、混合实验。思考:豆子和沙子是否发生变化会和它们的搅拌程度有关么?、混合实验后观察豆子和沙子的变化。怎样观察的更清晰?6、分离实验:引导思考,用什么方法分离?怎样分离,根据所想方法选择实验品实验。7、观察比较:分离出的豆子和沙子和我们预存的实验前的样本进行比较,观察是不是发生了变化。(对于外部形态上出现的细微变化,教师要予以肯定,但要引导本质上的变化

7、比较)8、小结:类似豆子和沙子的实验,在混合和分离的前后没有变化,没有变为或产生新的物质,我们称为物理变化。如同上节我们的易拉罐和水结冰等的变化,都是物理变化。板书:物理变化及其特点二、糖的加热实验、相对于物理变化的是化学变化。观察白糖特点,记录表格中。2、预测:给白糖加热,会发生哪些变化?填在表格中。3、实验:a、说明实验方法和注意事项。b、从实验盒取出实验材料,进行实验。、教师在巡视中指导观察和记录以及安全事项。4、交流:你们都看到和记录哪些现象?引导明了:白糖在加热以后得到的物质还是以前的白糖么?、小结并引申:像白糖加热从白色的糖变为黑色的炭一样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就称为化学变化。板

8、书:化学变化及其特点就我们观察到的现象来看,是不是从加热那刻开始就是产生黑炭的化学变化的过程呢?(引导比较融化时是物理变化,后期才是化学变化)比较: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呢?6、拓延:我们在对糖加热的过程还是蜡烛燃烧的过程,蜡烛的燃烧是怎样的变化呢?三、总结:在变化中能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称为化学变化,不能产生新物质的我们称为物理变化,但我们生活中的许多变化不单纯属于物理或者化学的变化,有时像糖加热和蜡烛燃烧一样同时出现。做个有心人,观察一下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变化究竟属于哪一种。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

9、学变化,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过程与方法:用细心体验、分析推理、实验验证的方法获得结论。通过实验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探索新事物的兴趣。【教学重点】米饭与淀粉与碘酒的化学变化实验。【教学难点】米饭甜味的原因。【教学准备】米饭、淀粉、碘酒、滴管、以及自带常见食物【教学过程】一、谈生活经验:我们每天都吃的米饭,你是否知道它的味道?学生谈,激起堂与生活的联系。二、品味米饭:、要求每位同学都品尝,马上请同学边品边答味道。23分钟时间后,请同学说说。2、思考:米饭是甜的么?说明了什么?刚吃的时候怎么不是,后来怎么又甜的呢?3、试尝馒头或

10、面包12分钟,什么味道?你觉得它们的甜味与什么原因有关。(一部分同学有这方面的知识)4、阅读本30页资料。认可淀粉的存在、唾液的作用。三、淀粉实验:、出示淀粉,观察感受淀粉。2、实验感受淀粉特性:用滴管滴一滴碘酒,观察。一定提醒学生滴管头不能碰到实验品。3、用滴管滴碘酒在米饭上,观察,说明了什么?验证了我们的资料。4、思考:蓝色的物质还我们的米饭和淀粉么?是一种新物质么?这是一种化学变化。四、食物淀粉鉴别:活动:我们有了碘酒可以鉴别淀粉的法宝,我们就可以鉴别许多的食物里是否有淀粉的存在了。推测并验证你们的食物吧,记录在31页表格上。五、激趣拓延:神秘信活动:在革命时期,需要要写一封无字密信传递

11、信息,(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密信),谁能帮我们解读?外活动:制作神秘无字信4、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阅读资料得出正确结论。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教学重点】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实验以及产生气体的判断。【教学难点】对于实验的合理推想和论证。【教学准备】小苏打、白醋、火柴、蜡烛、玻璃片【教学过程】一、观察小苏打和白醋导入:、材料员领取教师事先准备好量的小苏打:观察特点,描述,记录特征,判断物品(事先不告诉是什么物品

12、,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又能联系生活)板书:小苏打2、领取白醋,观察描述,记录特征,判断。板书:白醋二、混合小苏打和白醋实验、过渡提出问题:如果我们将这两中物质混合在一起,会是怎样的状况呢?为什么?说说理由。2、学生讨论回答猜想。(可能有同学了解)那就让我们用实验来看究竟会怎样吧!3、实验:我们该怎样做这个实验呢?混合的比例大约多少呢?可以参阅本。仔细观察发生现象(看、听、摸等)4、实验交流:在实验中,怎么做的?有什么现象发生?(重点引导气泡的产生、和性质)三、验证产生气体、推测:究竟产生了什么气体?怎么验证你的设想?教师对于学生猜想和验证方法作出评价和调整。(重点是和空气的区别。颜色、轻重、是

13、否含有氧气能等)2、引导实验一:燃烧的细木条放杯内,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3、引导实验二:将收集气体倒在正在燃烧的蜡烛上面。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4、根据实验所得信息,再次判断产生的气体,并说明为什么。、小结并延伸阅读:并不是仅仅因为以上我们验证的两个特点就可以断定就是二氧化碳的本质,但是经过科学家的大量研究证明就是二氧化碳,它还存在很多地方。阅读页,思考科学家是怎样确定气体成分的?四、小结:今天我们做了有趣的混合实验,通过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产生气体二氧化碳,相对于豆子和沙子的混合来讲,是一个有趣的化学变化。那么混合之后杯子里的物质会是什么呢?外搜集。、铁生锈了【教学目标】:科学概念:铁

14、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铁生锈的原因与水和空气有关。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获得证据,确定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通过对比实验,探究铁生锈的原因。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确定一种物质是否是新物质需要有足够的证据,培养证据意识。【教学重点】认识铁锈是不同于铁的物质,了解形成原因。【教学难点】能设计完整实验论证自己的推理猜想,并能坚持观察记录。【教学准备】铁片、锈铁、铁锈、电路、磁铁、锤子【教学过程】一、出示生活实例图片:很多的铁制物品被锈掉了,影响了我们的使用,要控制铁锈就要了解铁锈。二、观察铁锈,和铁形成对比认识、提出问题,明了探究任务:铁锈是从铁变来的,那么铁锈是铁么?生答。怎样证明铁锈是不同于铁的新物质呢?2、取出铁、锈铁、铁锈(刮下来的),仔细观察回答,如何支持我们的看法?3、引导思路:要看铁锈是否是铁,除了观察等外,我们还要看铁锈是否拥有铁所具有的特性来验证,寻找证据借鉴本资料实验探讨填写页表格。(指出:是对比实验,注意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