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文档: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第9讲 自然界的水循环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Word版含答案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95403752 上传时间:2023-03-07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1.0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文档: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第9讲 自然界的水循环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文档: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第9讲 自然界的水循环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文档: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第9讲 自然界的水循环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文档: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第9讲 自然界的水循环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文档: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第9讲 自然界的水循环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文档: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第9讲 自然界的水循环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文档: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第9讲 自然界的水循环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Word版含答案(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9讲自然界的水循环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考纲考点考法1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2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1.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重点)2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及解决措施。(重点)3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难点)4不同地区水资源持续利用的具体措施。(难点)高考对本讲内容的考查多以区域图、水循环示意图、流域图等为载体,考查水循环的环节、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河流的水文特征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等。多以选择题(常见)和综合题形式呈现。自然界的水循环(5年9考)1相互联系的水体(1)(2)关系:从水的运动和更新的角度看,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

2、源相互补给的关系。(3)陆地水体类型及相互补给关系陆地水体主要包括河流水、地下水、湖泊水及冰川水等类型,它们之间的补给关系如下图所示: 1.地球上的水体之间都具有互补关系吗?提示:并非都具有互补关系。一般河流水与地下水、地下水与湖泊水、湖泊水与河流水之间具有互补关系。 2.河流与湖泊之间的互补关系与河流的汛期和枯水期有何对应关系?提示:河流汛期时,河流水补给湖泊,如图2;河流枯水期时,湖泊水补给河流,如图1。2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1)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和类型类型环节名称海上内循环A蒸发,B降水海陆间循环A蒸发,C水汽输送,D降水,E地表径流,G地下径流,H下渗陆地内循环D降水,I蒸发,F植物蒸腾

3、(2)水循环的意义四个关键词“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联系”海陆间的主要纽带。“塑造”地表形态。 3.目前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哪些环节有影响?提示:目前人类活动对地表径流影响最大,另外对下渗、蒸发、蒸腾、地下径流、降水也能产生影响,但对水汽输送几乎没有影响。4河流上游修建水库后,河流下游径流有哪些变化?提示:上游修建水库后,河流下游丰水期水位下降,流量减小,枯水期水位上升,流量增大;洪峰到来时间推迟;流量的季节变化减小。河流的补给类型1河流的补给类型河流因其流经地区的气候、地形和地质等条件存在差异,其补给类型和特点亦存在差异,具体比较如下:补给类型补给季节

4、主要影响因素我国主要分布地区径流量的季变化示意图节雨水补给多雨季节降水量的多少、季节和年际变化普遍,尤以东部季风区最为典型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春季气温高低、积雪储量、地形状况东北地区永久性积雪和冰川融水补给主要在夏季太阳辐射、气温变化、积雪和冰川储量西北和青藏高原地区湖泊水补给全年湖泊水位与河流水位的高低关系普遍地下水补给全年地下水位与河流水位的高低关系普遍2.河流补给类型的判断一条河流往往有多种补给形式,判断其最主要的补给形式主要是分析径流量的变化特点。(1)河流径流量随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雨水补给气候区补给时间径流特点热带雨林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全年(年雨)流量大,径流量季节变化不大季风气

5、候区当地夏季(夏雨)夏汛,径流量季节变化大热带草原气候区当地夏季(湿季)径流量季节变化大地中海气候区当地冬季(冬雨)冬汛,径流量季节变化大(2)河流径流量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冰雪或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春季气温回升春汛河流径流量年际变化较小,季节变化较大。冰雪融水补给:夏季气温最高夏汛(冬季气温在0 以下,河流出现断流)河流径流量小,径流量年际变化较小,季节变化较大。(3)河流流量稳定地下水或湖泊水补给湖泊水补给:对湖泊以下河段起调节作用,延缓并削减洪峰。地下水补给:河流稳定而可靠的补给来源,与河流有互补作用。水循环1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特点水循环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其主要环节和特点

6、可列表总结如下:主要环节及示意图特点例证海陆间循环是最重要的循环,又称大循环。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长江参与了海陆间循环的地表径流输送,夏季风参与了水汽输送陆地内循环循环水量少,但对干旱地区非常重要塔里木河流域的降水海上内循环循环水量最大,对全球的热量输送有着重要意义海洋上的狂风暴雨2.“三看”法判断水循环的类型一看发生的领域:位于海洋上、陆地上还是海洋与陆地之间;二看水循环的环节:海陆间循环参与的环节最多,陆地内循环比海上内循环多植物蒸腾这一环节;三看参与水量的多少:海上内循环参与水量最多,陆地内循环参与水量最少。3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1)改变地表径流最主要的影响方式人类引

7、河湖水灌溉、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填河改陆、围湖造田等一系列针对河流、湖泊的活动极大地改变了地表径流的自然分布状态。(2)影响地下径流人类对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局部地区的地下工程建设都不可避免地对地下径流产生影响。如雨季对地下水的人工回灌;抽取地下水灌溉;城市地下铁路的修建破坏地质结构,改变地下水的渗流方向等。(3)影响局部地区大气降水,如人工降雨等。(4)影响蒸发,如植树造林、修建水库可以增加局部地区的水汽供应量。(5)影响下渗,如城市地面的硬化、植被的破坏、植树造林等措施都会影响地表水的下渗。河流的水系特征和水文特征1河流特征的分析方法河流特征包括水系特征和水文特征。(1)河流的水系特征

8、水系特征要素影响因素对航运的影响主要包括河流的源地、流向、流程、支流(多少、形状)、流域面积、河道特征(宽窄、深浅、曲直)等河流水系特征主要取决于流域的地形特征,如河流的流向、水系的形态与地形密切相关。流经山区的河段比较窄,而平原区河段往往比较宽,曲流发育河道宽而深,流速平缓,支流多,流域面积广,对航运有利(2)河流水文特征即水情,主要包括流量、流速、水位、汛期、结冰期、含沙量以及特殊水文现象(如凌汛、断流)等方面。具体分析如下:水文特征要素影响因素对航运的影响流量河流流量大小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河流的补给量与流域面积的大小。一般来讲,流域面积越大,河流流量越大;河流流量的时间变化主要取决于河流的

9、补给方式水量大,流量平稳,汛期长(水深),无结冰期(通航时间长),含沙量小(淤泥少),对航运有利水位包括丰、枯水位时间,汛期长短等,主要与补给方式和河道特征有关。河流在主要的补给季节处于汛期,水位高。河流流量相同的情况下,河道的宽窄、深浅影响水位的高低含沙量与流域内植被覆盖状况、地形坡度、地面物质结构及降水强度等有关。一般来讲,地形坡度越大、地面物质越疏松、植被覆盖率越低、降水强度越大,河流含沙量就越大结冰期最冷月平均气温0 ,无结冰期;最冷月平均气温0 ,有结冰期,且低温时间越长,结冰期越长(有结冰期且从低纬流向高纬的河段可能发生凌汛)流速(水能)取决于河流单位长度内的地势落差的大小,落差大

10、、流速快,且河流年径流量大,则水能丰富(3)人类活动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破坏植被:地表径流量增加,使河流水位陡涨陡落;含沙量增加。植树种草:地表径流量减少,使河流水位升降缓慢;含沙量减少。硬化城市路面:增加地表径流,使河流水位陡涨陡落。铺设渗水砖: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地下径流,河流水位平缓。修建水库:对径流量有调节作用,使河流水位平稳;减少水库以下河段河流含沙量。围湖造田:对河流径流的调节作用减弱,水位陡涨陡落。2河流水系、水文特征的应用分析(1)根据河流的水系特征判断地形据河流流向可判断地势的高低:河水从高处向低处流。例如,在图a中,根据河流的干流与支流之间成锐角的方向可以判断出,河流的流向是

11、由北向南,进而可以判断出该地区的地势是北高南低。根据水系特征可判断地形类型:向心状水系,地形为盆地(如图b);辐射状水系,地形为山地(如图c);若河流平行排列如图a所示,则地形特征为山河相间分布。根据河床宽度判断地形:若河流河床较宽,则说明该河流经平原地区,一般流经平原地区的河流比较弯曲。(2)根据河流的水文特征判断地理环境特征含沙量大,说明上游植被覆盖率不高,水土流失严重,如黄河。若河流有结冰现象,说明最冷月平均气温0 ,如我国秦岭淮河以北地区。若河流出现两次汛期,一次是春汛,另一次是夏汛,说明该河流春季受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可能位于我国东北地区、俄罗斯的西伯利亚等地区。河流的补给类型(高考

12、大纲全国卷)在太行山南段东麓相邻的两条间歇性河流上分别建有甲、乙水库,它们的汇水面积大体相等。2009年雨季,乙水库入库水量912万立方米,甲水库却几乎没有入库水量。据此完成12题。1甲、乙两水库上游流域()A河流以地下水补给为主B自然植被为针阔叶混交林C降水集中于7、8月份D位于半干旱地区22009年雨季,甲水库无入库水量是因为其流域()A几乎没有降水B植被截留降水C降水大量下渗D人工拦截径流解析:解题的关键是将甲、乙两水库所在流域放在我国东部秦岭淮河以北的大背景上加以综合考虑。第1题,太行山南段东麓位于秦岭淮河以北,属于温带季风气候,且处于夏季风的迎风坡,夏季多雨,雨水是此地区河流的主要补

13、给水源,故A项错误。甲、乙两水库上游流域自然植被应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故B项错误。我国温带季风气候区7、8月份受锋面雨带影响,降水丰富,形成雨季,故C项正确。该地区位于半湿润地区,故D项错误。第2题,甲、乙两水库都处于雨季,不可能乙水库所在流域降水很多而甲水库所在流域降水很少,故排除A项。植被截留降水和降水下渗只能是雨水的一小部分,不可能造成无水入库的现象,故排除B、C两项。甲水库所在流域的降水可能相对较少,流域内径流量小,加之人工拦截径流储水,导致甲水库无入库水量,故选D项。答案:1.C2.D水循环(2016高考全国卷丙)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在

14、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据此完成35题。3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A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B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C降水变率增大D河道淤积4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降水量增加 坡面径流增加蒸发(腾)量增加 地下径流增加ABCD5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A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B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C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D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解析:第3题,植被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类似于水库的调节作用;雨季植被可以将吸纳的降水转化为地下水,旱季地下水补给河流水,使得河流径流量变化较小。植被遭破坏后,涵养水源功能变差,降水更多地转化为坡面径流,转化为地下水的比例降低。降水变率大小和植被状况关系不大。河道淤积不会造成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第4题,降水量增加与否与植被变化关系不大,主要和大范围的大气运动有关;植被恢复后,植被涵养水源功能加强,降水下渗比例增加,坡面径流减少,地下径流增加;由于植被增多和地下水增多,蒸发(腾)量增加。第5题,由于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在植被恢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