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嗟来之食辩论会的资料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95398913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关嗟来之食辩论会的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有关嗟来之食辩论会的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有关嗟来之食辩论会的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有关嗟来之食辩论会的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关嗟来之食辩论会的资料(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有关嗟来之食辩论会的资料 嗟来之食该不该吃呢?你是不是在寻找有关嗟来之食辩论会的资料呢?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有关嗟来之食辩论会的资料,欢迎阅读。更多资讯请继续关注辩论赛栏目! 不为五斗米折腰陶渊明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文天祥我自横天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裴多非我更欣赏后者,能屈能伸才是大丈夫所为一时的嘴硬或者其他什么东西确实可以表现气节或者骨气,但往往自己把后路切断,再无翻身之日了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所以我更敬佩忍辱负重的人可是,不受嗟来之食的最终结果是饿死,这样真的值得吗? 再说个众所周知的故事:跨下之辱。史书中记载:“淮阴屠

2、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於是信熟视之,俯出裤下匐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嗟来之食与跨下之辱孰辱之更甚?我认为该是后者。可恰恰是受过跨下之辱的韩信最后成为一代名将,难道我们能说他没有骨气吗? 两个故事相比较,我觉得,那个不食嗟来之食的人的精神尽管值得肯定,但不值得我们学习。毕竟生命只有一次,一死百了,肯这样轻易的死去,至少说明这个人没有什么志气和抱负,或者他可能本身就对这个世界失望了,而尊严就是他对自己唯一的寄托,所以宁可为尊严而抛弃生命。 这样的人颇象“不食周栗”的伯夷、叔齐,结果同样是饿死,同样留给我们一篇励志故事

3、,让后人读之不胜感慨佩服之余还有一丝惋惜与疑惑。“死有轻如鸿毛,重如泰山”,他们这样的死法究竟算哪个?与为臣子的伯夷、叔齐相反的是伊尹和吕尚,他们出身卑贱,是奴隶和市井,受尽世人的耻笑和白眼,可他们忍了,因为他们怀抱究才,因为他们心系天下,所以他们在等待,等待能有个时机让自己一展抱负。为此他们一等就是几十年,在世间经受着磨难,最后天可怜见,他们等到了,成为一代不世之才。王安石曾有诗曰:伊吕两衰翁,历尽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谈笑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远了,拉回来。其实韩信也在忍,作为血气方刚的少年,被要求受跨下之辱,他心里肯定也

4、挣扎过要不要拔剑相向,和那帮恶少痛痛快快的打上一架。如果他真那样做了,只会有两个结局:一是战败横尸街头;二是杀了恶少,然后远走他乡,躲避官府的通缉。而不论哪个结果,都将使他的未来蒙上阴影。所以韩信忍了,他受了跨下之辱,留得了有用之身。苏轼留侯论里曾说:“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其实在“嗟来之食”的故事里还有个情节:黔敖后来知道自己错了,向那人赔礼道歉后,还请他吃饭,可那人坚持不受,终于饿死。这就有些迂腐了,孔子的孙子曾子就不以为然的说:既然黔

5、敖知错道歉了,那个齐人道声谢也就可以吃了。 个人感觉曾子的话还是有道理的,马克思不是也认为生存是最重要的么,其次才是温饱和发展。其实我们现在又何尝不是要忍呢?虽然不会受到“嗟来食”之类的侮辱,可是看脸色、懂世故还是不得不做的,不仅要看领导、老板的脸色,还要注意同事、朋友甚至亲人的的态度。“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要想达到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的境界,必须要忍字当头。“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敌人多堵墙”,就算我们并无经天纬地之才、兼济天下之志,但在这个世界安身立命还是不得不忍的。有些悲哀、有些无奈。当然,我们每人的人生观的不同决定了我们有着不同“忍”的底线,一旦我们承受的超过了这个底线,便是

6、“忍无可忍,无须再忍”。孟子说: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看来,那个齐人的底线便是自己的尊严,一旦有人触犯了他的尊严,他就宁可饿死。毛泽东说过:“嗟来之食,吃下去肚子要痛的。”可不吃嗟来之食就要被饿死,该如何取舍?还有不食救济粮饿死的朱自清先生,说心里话,我倒宁愿他吃着救济粮然后象鲁迅那样以笔做枪,智慧的战斗。这个想法错了吗?或者我也已经“失其本心”? 忽发奇想:如果韩信在河边遇到的不是漂母,而是一群游玩的富家公子,看到饥寒交迫的他,偶发善心的说:嗟来食。韩信会怎样呢?宁可饿死还是象忍跨下之辱那样的忍辱求生?一念之差,也许历史就因此而改

7、变。还有,据说明太祖朱元璋贫困时也当过乞丐,那他有没有受过嗟来之食呢? (1)不食嗟来之食视骨气比生命还重要; (2)韩信认为小不忍则乱大谋; (3)在必要之时,当忍则忍; (4)面对原则问题,定要坚持; (5)有时死要面子活受罪;(6)如果骨气是人最重要的东西,那么生命,行动,亲情等是骨气的载体,如果载体没了,骨气也没了。 个人认为忍比过分坚持骨气更重要,但在某些不能忍的时候绝对要坚持骨气。要是有外国侵略,违反法律,破坏公德等,决不能忍!! 。伯夷、叔齐于商亡后隐居首阳山,决心不食周粟。 。西晋大音乐家、“竹林七贤”头面人物嵇康宁可被斩首洛阳东市,也不为司马氏王朝所用,临刑前还当众演奏了他的

8、拿手保留曲目广陵散。 3。东晋诗人陶渊明(陶潜):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4。唐朝诗人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尝沉醉殿上,引足令高力士脱靴”,“戏万乘若僚友,视侪列如草芥”。他高扬人格,宣称“君不能狸膏金踞学斗鸡,坐令鼻息吹虹霓”,高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郑燮,号板桥,乾隆元年进士,做过山东范县和潍县知县,后因请求赈助农民而得罪豪吏,告疾罢官归,“掷去纱帽不为官”,居扬州以诗书画自适。6。鲁迅: ”横眉冷对千夫指”,频频向反动当局和一切恶势力挥去他的“投枪”。他那不为权势为国为民坚持真理的傲骨简直是金石铸成的。 7。朱自清: 宁可饿死也不吃“嗟来之食”美国的救济粮。 。梅兰芳:蓄须明志,不为日寇演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劳务/用工合同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