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选】东北三省四市教研协作体等值诊断联合考试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95387228 上传时间:2022-11-0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严选】东北三省四市教研协作体等值诊断联合考试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严选】东北三省四市教研协作体等值诊断联合考试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严选】东北三省四市教研协作体等值诊断联合考试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严选】东北三省四市教研协作体等值诊断联合考试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严选】东北三省四市教研协作体等值诊断联合考试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严选】东北三省四市教研协作体等值诊断联合考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严选】东北三省四市教研协作体等值诊断联合考试(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修版资料整理精修版资料整理精修版资料整理精修版资料整理精修版资料整理精修版资料整理东北三省四市教研协作体等值诊断联合考试长春市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调研测试第I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孔子一生以维护、恢复“周礼”为己任,他的各项政治主张都是从这一总目标出发而提出的。明“夷狄”、“诸夏”之别,就是其中之一。孔子这方面的言论虽不多,却牵涉到“民族意识自觉”的大问题,对后世的影响也极为深远。“周礼”成为周王朝建立领主制封建国家政治机构的组织原则之后,其作为周族的典章、制度、仪节、习俗的总称的意义不仅依然存在,而且被扩大、推广到整个华夏族

2、的势力范围。在当时,用不用“周礼”,已成为区分“夷狄”与“诸夏”的主要标志。如楚是南方大国,文化发展程度并不低于周族的姬姓各国,只因为不用“周礼”,而被“诸夏”视为“蛮夷齐桓公建立霸业时,还专门以“包茅不贡”为借口对楚进行讨伐。可见,“周礼”在区分“夷狄”与“诸夏”时的重要意义。由于当时在“夷狄”与“诸夏”之间还存在着严重的民族斗争,这种区分就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从西周到春秋末,尽管华夏族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已居主导地位,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华夏诸国与少数民族杂处的局面,如“王畿”附近就有伊雒之戎、陆浑之戎。诸侯大国卫国在卫懿公时,和邢国一起被狄人“残破”。救卫存邢、南伐荆楚、北伐山戎,是管仲辅

3、佐齐桓公所建立的重要霸业。所以,尽管孔子对管仲僭越违礼颇为不满,但对其“相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十分称许,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孔子觉察到当时民族斗争的严重性,从维护周礼到自觉维护“诸夏”的团结统一,充分肯定管仲这方面的功绩,这说明孔子自觉地把维护民族利益作为第一位的大义,把管仲的贡献提到了“如其仁”的高度。比起“民族大义”来,管仲在其他方面的不足,在孔子看来,都是可以原谅的。这可以说是最早的体现了某种朦胧状态的民族意识的自觉,这种民族意识的自觉的继承和发扬,就成为一种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几千年来綿延不绝,是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的奇迹,它的出现应当说与孔子所开始的

4、民族意识的自觉有着一定的思想渊源关系。关于区别“诸夏”与“夷狄”,孔子还有一段议论,即“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意思是说,“夷狄”虽“有君”,却不行“周礼”,君臣上下的名分有等于无;而“诸夏”哪怕无君,但君臣的等级秩序照样存在。可见孔子以明“夷狄”“诸夏”之别表现出来的朦胧的“民族意识”的自觉不是孤立的,而是和他的君臣等级观念纠缠在一起的,因此决不能给以过高的、违反历史真实的估计。孔子的明“夷狄”、“诸夏”之别的政治主张,到秦汉以后逐渐以“明华夷之辨”的命题为历代儒家所继承和发扬。积极方面,每当民族危亡之际,总有一批民族英雄以此为思想武器和精神支柱,挺身而出,伸张民族大义。消极方面,也总

5、有人以此为借口,对内欺压少数民族,变成大汉族主义;对外则以天朝大国自居,流于狭隘的民族主义。1. 下列对“明夷狄、诸夏之别”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明“夷狄”、“诸夏”之别是孔子的政治主张之一,是在维护、恢复“周礼”这一总目标的基础上提出来的。B. 明“夷狄”、“诸夏”之别的主要标志是周礼,它当时适用于周族内部的同时已被扩大、推广到整个华夏族。C. 明“夷狄”、“诸夏”之别表现出的强烈的“民族意识”的自觉是和君臣等级观念纠缠在一起的,并不孤立存在。D. 明“夷狄”、“诸夏”之别的政治主张在秦汉后以“明华夷之辨”的命题被继承和发扬,其历史作用具有二重性。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

6、一项是A. 作为周族的典章、制度、仪节、习俗总称的“周礼”,是周王朝建立领主制封建国家政治机构的组织原则。B. 华夏诸国与少数民族杂处的局面使得“夷狄”、“诸夏”的矛盾一直存在并愈演愈烈,最终导致民族战争爆发。C. 孔子对管仲僭越违礼的行为颇为不满,但对其“一匡天下”的成就表示称许,这体现了孔子民族意识的自觉。D. 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从未中断,这文明史上的奇迹与始于孔子的民族意识的自觉有着一定的思想渊源关系。3.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对待周礼,诸侯国有的拒之不用,有的将其作为称霸的借口,表明周礼的权威性已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动摇。B. 周王朝时“夷狄”、“诺夏”之间存在

7、着严重的民族斗争,孔子区分二者有自觉维护“诸夏”团结统一的考虑。C. 民族意识自觉的继承和发扬形成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民族危亡之际表现为一批民族英雄为民族大义挺身而出。D. 明夷夏之别这一主张在历史上一直发挥着积极作用,但是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还应当辩证的看待这一主张。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苏缄,字宣甫,泉州晋江人。举进士,调广州南海主簿。州领蕃舶,每商至,则择官阅实其赀,商皆豪家大姓,习以客礼见主者,缄以选往,商樊氏辄升阶就席,缄诘而杖之。樊诉于州,州召责缄,缄曰:“主簿虽卑,邑官也,商虽富,部民也,邑官杖部民,有何不可?”州不能结。

8、再调阳武尉,剧盗李囊橐于民,贼曹莫能捕。缄访得其处,萃众 大索,火旁舍以迫之,李从中逸出。缄驰马逐,斩其首送府。府尹贾昌朝惊曰:“儒者乃尔轻生邪! 交阯谋入寇,以缄为皇城使知邕州。缄伺得实,致书于刘鼻,弈不听,反移文责缄沮议,令勿得辄言。八年,蛮遂入寇,众号八万。缄闻其至,阅州兵得二千八百,召僚吏与郡人之材者,授以方略,勒部队,使分地自守。民惊震四出,缄悉出官帑及私藏示之曰:“吾兵械既具,蓄聚不乏,今贼已薄城,宜固守以迟外援。若一人举足,则群心摇矣,幸听吾言,敢越佚则孥戮汝。”有大校翟绩潜出,斩以徇,由是上下胁息。缄子子元为桂州司户,因公事携妻子来省,欲还而寇至。缄念人不可户晓,必以郡守家出城

9、,乃独遣子元,留其妻子。邕既受围,缄昼夜行劳士卒,发神臂弓射贼,所殪甚众。缄初求救于刘弈,养遣将张守节救之,猝遇城,不及阵,举军皆覆。蛮获北军,知其善攻城,啖以利,使为云梯,又为攻濠洞子,蒙以华布,缄悉焚之。蛮计已穷,将引去,而知外援不至,或教贼囊土傅城者,顷刻高数丈,蚁附而登,城遂陷。缄犹领伤卒驰骑战愈厉,而力不敌,乃曰:“吾义不死贼手。”亟还州治,杀其家三十六人,藏于坎纵火自焚。邕被围四十二 日,粮尽泉涸,人相枕藉以死,然讫无一叛者。(选自宋史.苏缄列传,有删节)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缄伺得实 伺:探察B. 敢越佚则孥戮汝 孥:奴隶C. 啖以利,使为云

10、梯 啖:引诱D. 然讫无一叛者 讫:最终5.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苏缄“忠勇”的一组是(3分)儒者乃尔轻生邪 授以方略,勒部队,使分地自守有大校翟绩潜出,斩以徇 缄犹领伤卒驰騎战愈厉杀其家三十六人,藏于坎,纵火自焚 人相枕藉以死,然讫无一叛者A. B. C. D.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苏缄在负责核查商船货物期间,惩罚了轻慢无礼的商人,被州官召责却能义正词严,坚持官民应有之礼,大杀富商们的傲慢之气。B. 苏缄在敌我兵力悬殊、情势危急之时,能够临危不乱,安抚百姓,召集所属官员和郡中有才能的人,教给他们守城和打仗的方略。C. 苏缄之子带着妻儿前来探亲,

11、准备返回时遇上交阯军攻城,苏缄只遣儿子回桂林而留下了其他探亲的人员,以避免城中百姓误解。D. 敌人将装土的袋子堆积在城墙外来攀爬攻城,苏缄用神臂弓射杀许多敌兵,又烧毁敌人用来攻城的云梯等工具,使贼寇无计可施。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 缄访得其处,萃众大索,火旁舍以迫之,李从中逸出。(2) 吾兵械既具,蓄聚不乏,今賊已薄城,宜固守以迟外援。(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8?9题。张主簿草堂赋大雨元好问(金)淅树蛙鸣告雨期,忽惊银箭四山飞。长江大浪欲横溃,厚地高天如合围。万里风云开伟观,百年毛发凛余威。长虹一出林光动,寂历村墟空落晖。【注】本诗写

12、于正大五年戊子(1228年),金将领完颜彝在大昌原击败蒙古军。百年:代指人生,这里指诗人自己。8. 请分析诗歌前两联描摹雨景的精妙之处。(6分)9.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1)持节云中,_? _,两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2)亦余心之所善兮,_。怨灵修之浩荡兮,_。(屈原离骚)(3) _,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_(李白蜀道难)乙选考题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如果两题均答,则按第三大题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S分)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13、)?(4)题。(25分)四家书楼谈歌乾隆初年,保定读书风气渐盛,藏书风气空前。其中最有名声的藏书者是丁聚会,其次有郝伯力,王家惠,郑子森。四人从小一起长大,经常一起切磋,谈书论诗。四家人关系相处和睦,来来往往,应付唱酬,情感自然愈演愈深。丁家是保定城内藏书行里首推的第一,丁聚会的父亲丁延祺卧病在床之后,长子丁聚会便接手了这些藏书。丁聚会的同胞弟弟丁聚合,在北京做生意,据说生意很是红火这几年丁聚会一改深入简出的习性,开始出入酒楼茶肆,又常常去城中的赌坊逍遥。据说他总是不计输赢地豪赌。发展到后来他便举债进赌坊,郝伯力、郑子森、王家惠三家都被丁聚会借过大笔银两,转眼两年过去,丁聚会已经债台高筑,至今

14、也没有还贷的动静。三人深深叹息一向稳重持家的丁聚会如何走到这一步田地,商议既然劝解丁聚会无效,也应与丁延旗老先生讲明白,让此事有个了结。到了 丁宅,门人传话只请郝伯力进去。一个时辰后,郝伯力冷着一张脸,闷闷地讲,丁延祺老人病得很重,有些神志不清了。三人商议求见丁聚会的妻子冯氏。冯氏木着一张脸,一言不发,只是呆呆地听三人讲述。三人说过后,客厅一片沉默。三人好生无趣, 便起身告辞。三人走在街上,郝伯力说道:“聚会败家,已成定局。我相信聚会是不会白白赖账的。只要催得紧,他必定将藏书抵债。再说聚会的胞弟丁聚合,只在银子上看得要紧,诗书上却无一点儿兴趣。丁老人朝不保夕,聚会已经变得这样,又没有后人,丁家

15、藏书到此缘分便是尽了。若是到了聚合手里,岂不是要尽其所有货与了书商吗?”面对三人的讨债,丁聚会长叹道:“我往日待你们三个不薄,几十年的交情,.书友一场,如此相逼,是否有些过分了? ”郝伯力冷笑道:“谁不知道聚会兄家中藏书万册有余,如何不以此抵账? ” 丁聚会怔了片刻,哀哀地说:“我今日就与你们做一个了断,拿我的 藏书抵账就是了。”说罢步子软软地向家中走去。城中飘起了雪花,渐渐地越下越猛。清点书册,谈好价钱,打包装箱,搬上马车,三人各自引领着装满书籍的马车走了。车载很重,车轮转动得吃力,压迫得积雪痛苦地作响。这一夜丁延祺老人去世,两个时辰后丁聚会去世。丁聚合匆匆赶回,他还带来一个姓李的书商,早已经将丁家的藏书讲好了价钱。丁聚合得知家中的藏书已经被丁聚会抵了债,气愤得说不出话来,书商也气急敗坏地索回了定金,泄气地走了。郝伯力等三人吊唁后出了丁家,郑子森感慨万端说:“伯力兄,你催逼借贷,竟是为了保存那些藏书呀。”郝伯力叹道:“这是丁老人的一片苦心啊。那日我三人索债,丁老先生单独叮嘱我:逼迫聚会用藏书抵账。这些藏书丁家已经传了九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