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辛苦了有付出一定会有收获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95378115 上传时间:2022-08-2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0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家辛苦了有付出一定会有收获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大家辛苦了有付出一定会有收获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大家辛苦了有付出一定会有收获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大家辛苦了有付出一定会有收获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大家辛苦了有付出一定会有收获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家辛苦了有付出一定会有收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家辛苦了有付出一定会有收获(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4期主编:施崇云 2014年7 月 28日 大家辛苦了!有付出一定会有收获!这段日子以来,多数老师克服了很多困难,积极参与,认真讨论,从大家的作业中可以看出不少老师的教育思想中已经注入课改的新理念,老师们的思想火花在这里碰撞,闪现,交融,升腾。现在我们应该静下心来,反思一下我们是否已经从培训中取得了哪些收获,如果说前段时间我们主要注重的是学习时数、提交作业量以及发帖等数量的话,那么现在我们应该转向追求学习的质量了。1、请各位学员及时提交作业,便于总结与批改。各位老师一定要在观看完视频后按照相应题目的要求去答题,这样才不会事倍功半。2、作业必须为原创,结合作业题去做。研修日志的撰写没有字数的要

2、求,但是写的文章要有价值,让人看后,能收到启发,或感觉学习到了知识。3、请各位学员关注班级公告,浏览班级简报 ,积极发表评论。在写作“我的教学故事”中,要充分发掘和提升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要注意文章的叙事性和个性特色,切忌抄袭现象。 为什么学生觉得“地球和地球仪”这部分知识学习起来有困难,难点在哪里?勐海民族中学 樊志丽七年级学生在刚学地理时,没有形成空间观念,空间想象能力较弱,对地球的认识还比较模糊,比较简单。他们对地球的认识还停留在小学阶段,一下子让学生来理解记忆经纬度、经纬线、经纬网是很困难的。加之在地球仪上划分东西半球、东西经、南北半球,学生就更难以理解了。所以必须想办法让学生在这方面

3、有感性的认识,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引入空间概念,慢慢的学生才能理解,掌握,这样才能把难点突破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让学生自己拿一个乒乓球,自己动手在乒乓球上面画岀纬线、经线,在上面标出相应的经纬度。然后再给学生讲解,纬线和纬度的意义,特点、赤道、纬线圈。学生掌握起来就方便多了!经线和经度的讲解与纬线一样。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通过自己动手体会,把知识的难度降低。在讲南北半球的划分时,让学生把自己手里的乒乓球模型沿赤道横切,理解南北半球的划分,同一个道理,东西半球的划分也用这种方法理解。学生掌握起来就简单多了,效果也很好!对学生来说,东西经和东西半球的划分经常混为一谈,这需要在平时教学中反复画图区分

4、,反复练习巩固为什么学生觉得“地球和地球仪”这部分知识学习起来有困难,难点在哪里?州一中 邹忠云学生觉得“地球和地球仪”这部分知识学习起来有困难,原因有两方面:首先是出现了较多的地理名词,如北极点、南极点、赤道、经线、纬线、经度、纬度经纬网等。对于这些名词,虽然不要求背诵其定义,但要准确理解其含义,包括其由来、特点,以及与相似概念的区别,避免彼此混淆。譬如:纬度与经度的划分,学生经常问极点的纬度为什么是90度,经度最大为什么只有180度。所以要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第二是经纬网概念的建立,需要学生从平面思维过渡到立体思维,在头脑中建立起立体图像,形成“脑地球”。多数初一学生空间概念没有建立,平面

5、坐标还没有很好的理解,球面坐标的出现对学生来说就更难以理解。因此,教学中应该加强直观性,一是要充分借助教材中的各种图像,二是利用地球仪演示,让学生直接观察地球仪。应该让学生多参与,多动手,如在地球仪上用手指描画经纬线等活动,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平面与球面的关系,建立立体概念。三是利用多媒体教学,制作多媒体课件,从不同角度演示经纬线的划分方法、特点等。条件不具备的学校,可以让学生从家中带来橘子、苹果等类似地球仪的物体,在上面画出经纬线,这样学生就能较容易地形成立体思维。初中地理“中国政区”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什么?景洪市第四中学 李丹通过对不同教材的使用和不同学生的教学,综合考量,我认为初中地理“中

6、国政区”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教学重点: 1、行政区划的意义及现行的三级行政区划(含同级行政区划单位);2、我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域(位置、名称、简称、行政中心);3、我国部分特别的省级行政区(诸如面积最大与最小;跨经度及跨纬度最广;邻国最多和最年轻的等等)。教学难点: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位置及空间分布是难点。本节课涉及到的地名众多,而各省级行政区的轮廓、形态各异,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错综复杂,要使学生形成我国政区分布的空间观念,弄清省级行政区的地理分布,教师要不断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以及对地理事物分布的空间想象能力,并通过开展填图、绘图训练、拼图的制作,填图、拼图、背地名比赛等活动,反复练习,促

7、使学生达到永久记忆,从而为今后学习地理奠定较坚实的基础,也为生活提供方便。课题:印度科目: 地理教学对象: 七年级学生课时:2课时 提供者:代欣怡单位:州民中一、教学内容分析教材旨在凸显印度最突出的国情与特色,选择能够对中国发展起到借鉴性的内容。同时,也力求还原印度作为发展中大国所取得的成就。侧重宗教与文化、人口与资源、经济与发展的关系。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在地图上指出印度的地理位置、地形分布和河流(2)说出宗教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人口给环境、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3)说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工业分布与原料产地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1)运用地图,分析印度地理位置、地形、农业与降水的关系(

8、2)分析工业与原料产地的关系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印度工业的历程,找出值得我国在工业发展历程中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三、学习者特征分析1、空间感不强,许多学生空间思维中尚未形成立体连续的地图2、学生的读图能力较差,不会从图上找到有用信息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1、运用地形图,分析印度的地形、河流、降水与农业的关系2、运用世界地图,分析印度的纬度、海陆和半球位置3、展示丰富多彩的图片,学习印度的宗教、人口问五、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1、印度人口的增长特点,人口问题给环境、社会带来的影响 2、联系自然条件,分析印度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实例 3、在图上指出主要的城市和工业部门,分析工业与原料产地的关系 4、了

9、解高新技术产业对印度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难点:1、简要分析印度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实例 2、印度工业分布与原料产地的关系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在PPT上播放四幅图片,分别是泰姬陵、纱丽、人体手绘和瑜伽,提问:看到这些图片,你想到哪个国家?学生思考并回答引入印度在PPT上展出世界地图,请学生观察,一起总结出印度的地理位置。半球位置(观察经纬线得出):东半球、北半球纬度位置(观察纬线得出):北回归线(23.5N)穿过印度中部,主要位于热带和亚热带海陆位置:位于南亚的印度半岛,东临孟加拉湾,西临阿拉伯海,南临印度洋观察课本P69页的印度地形图,总结印度的地形。北部喜马拉雅山脉,中部恒和平原

10、,南部德干高原。提问:为什么印度河在巴基斯坦境内却成为“印度河”?巴基斯坦在古印度境内。名称一直沿用至今。学生听课并且思考,和老师一起从图上获得印度地理位置和地形信息加强学生的读图能力印度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4000年前形成统一的国家。古印度人发明了阿拉伯数字。佛教的发源地,三大宗教之一,现盛行于东南亚、东南亚印度教,现印度第一大宗教印度人口问题: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原因:医疗条件的改善 人口死亡率下降 人口出生率居高不下优势:劳动力充足劣势:就业困难、交通拥挤、环境污染、资源浪费总体:劣优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用实例说明人口太多带来的问题通过讨论,得出人口太多,劣势大于优势的结论印度农业分布:与降

11、水有关传统农业大国,耕地面积大,水热条件丰富提问:农业分布与什么有关?答:气候中的降水粮食作物:水稻(沿海地区与恒河平原)降水多小麦(北部地区)降水少经济作物:黄麻(印度东北部)降水多棉花(德干高原)降水少茶叶工业:英国殖民统治时期,纺织业和采矿业 现在,完整的工业体系(核工业、航天工业、计算机软件业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班加罗尔:软件中心,印度“硅谷”孟买:最大的港口和城市,棉纺织工业中心(靠近棉花产地德干高原)加尔各答:第二大港口和城市。麻纺织工业中心(靠近黄麻产地印度东北部)新德里:首都,政治和文化中心观察课本P72地图,观察农业分布与气候的关系,从而影响工业分布。加强学生的读图能力七、

12、教学评价设计评价项目评定等级(分数)543211.教师讲述富有启发性、趣味性,调动学生积极性2.我积极参与读印度地图3.我积极参与讨论学习4.我积极举手回答问题5.今天讲述的知识我都学会了八、板书设计一、地形和地理位置 二、文明古国三、人口问题四、气候与农业五、工业与城市九、教学反思在讲到印度工业分布时,要与俄罗斯进行比较,虽然孟买和加尔各答是港口城市,但是靠近原料产地才是发展工业的重要因素。PPT上最好加入棉花和黄麻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理解为什么棉花需要高温少雨的环境,而黄麻正好相反。在讲解高科技产业时,应该要着重说明印度是软件业发达,进一步阐述发展软件业的优势。印度首都新德里是课本中第一个不是一线,只是首都的城市,在这里要讲解清楚,并且与后面的澳大利亚、巴西、美国比较。, 忙里偷闲,认真学习;借鉴交流,反思努力;坚持到底,争取胜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