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九下各章基础知识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95374712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教版科学-九下各章基础知识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浙教版科学-九下各章基础知识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浙教版科学-九下各章基础知识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浙教版科学-九下各章基础知识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浙教版科学-九下各章基础知识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浙教版科学-九下各章基础知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教版科学-九下各章基础知识(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九(下)第一章基础知识分析第4节 地球的演化和生命的诞生1.地球的演化。46亿年前地球形成之初是一个由岩浆构成的炽热的球。在距今约38亿年前,最原始的生命体在海洋中诞生。25亿至6亿年前,地球上开始出现大片陆地和山脉,海洋中的藻类释放初氧气,大气中的氧气含量逐渐增多:6亿至2.5亿年前的古生代,地球上的陆地面积增加,原始的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露出海面,出现昆虫、鱼类、两栖类、裸蕨类等生物;2.5亿至0.7亿年前的中生代,大西洋和印度洋形成,中国大陆轮廓基本形成,裸子植物和爬行类动物出现;0.7亿年前至今,地球在第三纪经历了大规模的造山运动,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等许多世界上的高大山脉,奠定了现代地球

2、地貌的基础;鸟类、哺乳类动物和被子植物出现。2.生命的诞生。1953年美国生物学家米勒在实验室用充有甲烷、氨气、氢气和水的密闭装置,以加热、放电来模拟原始地球的环境条件,合成了一些氨基酸、有机酸和尿素等。4.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假说。生命起源化学进化过程包括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第二阶段,从有机小分子形成有机大分子;第三阶段,从有机大分子组成能自我维持稳定和发展的多分子体系;第四阶段,从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第5节 生物的进化1.神创论和进化论的斗争。2.生物进化的有力证据动植物化石。化石的形成P16。学说祖先进化原因核心思想布丰进化学说相同环境的改变(气候)物种可

3、变拉马克学说不同用进废退物种可变 用进废退 获得性遗传达尔文进化论相同自然选择物种可变(过度繁殖.适者生存,遗传变异.生存斗争)在地层中保留下来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和遗迹,都称为化石。支持生物进化的其它证据:自然选择学说、比较解剖学证据、胚胎学证据。动物化石的形成:动物死后落入水中尸体上的肌肉腐烂水中泥沙掩埋骨骼水进入无机盐沉淀在里面(化石形成)将化石保存在外围泥沙堆积沉淀而形成的岩石中某些化石随地壳的运动露出水面回到地面,在风雨作用下露出化石。3.生物进化的顺序和意义。越是古老的地层(深层)里化石生物越简单、越原始,越是晚近的地层(浅层)里化石生物越复杂、越高级。进化顺序:动物:无脊椎动物

4、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中,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植物:藻类苔藓类蕨类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人:森林古猿南方古猿直立人智人现代人意义:化石在地层按一定顺序出现的事实是生物进化最可靠最直接的证据;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说明了生物是经过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进化而来的,它反映了生物进化的顺序是:简单复杂;低等高等;水生陆生。更先进更科学的推断生物间的亲缘关系的方法是通过分析比较DNA和蛋白质的差异。4.物种可变的进化观点:世界是运动的,地球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星球,生物也是在变化的。5.进化论的演变。最早较为系统地阐明生物如何进化的是法国博物学家乔治布丰,他认为物种是可变的,现在活着的种类是从今天已经不存在

5、的种类演变而来的。1809年,法国博物学家让拉马克提出“用进废退”观点,认为现存的生物,包括人类都是由其他物种变化而来的,现在存活的生物都有各自的祖先,物种进化的原因是自身存在着一种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力量。对神创论造成致命打击的是达尔文于1859年发表的物种起源,其中解释物种进化原因的自然选择理论被人们普遍接受。主要观点:地球上的一切适于都起源共同的原始祖先,生物之间存在着或近或远的亲缘关系;达尔文的进化论的核心:生物进化的根本原因是自然选择,自然选择的内因是不定向的遗传和变异,外因是环境的选择,结果是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变异对生物个体来说分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遗传的作用是积累微小变异遗传和

6、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学说的四个要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第6节 进化与遗传1.遗传:生物体通过生殖产生子代,子代和亲代、子代和子代之间的性状都很相似,这种现象称为遗传。“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变异:子代与亲代及子代不同个体间的性状差异叫变异。“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2.染色体:位于细胞核内(人类有23对46条染色体),染色体是由DNA(脱氧核糖核酸)和蛋白质组成的,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由1953年美国沃森和英国克里克共同提出。脱氧核糖、碱基、磷酸组成DNA的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基因是起遗传作用的DNA片断。一个DNA分子上有成百

7、上千个基因。基因控制性状,蛋白质表现性状。人类基因组计划,计划于1990年正式启动。变异实质上是遗传物质(基因、DNA、染色体)发生改变而导致生物体性状的变化。例如白化病患者不能合成黑色素,就是因为控制黑色素合成的基因发生变异造成的;先天愚型是21号染色体多了一条。3.育种和优生。杂交优势:杂交的生命力比双亲强的现象。如骡。基因工程:完全按照人的意愿重新组合基因的技术。转基因技术、转基因食品等。遗传病与优生。我国的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之内的旁系血亲禁止结婚。4.新达尔文主义(综合进化论)认为:亲代的基因在传递给子代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自然选择。如含有体格强壮、反应敏捷的基因的动物往往能在择偶

8、竞争中获胜,因此这些基因遗传给子代的机会较大,相反,含有某些遗传病基因的动物往往得不到配偶或过早死亡使这些不利基因传给子代的机会减小。第二章基础知识分析第1节种群和生物群落1.种群定义:生活在 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 的 总和 ,称为种群。 生物特征: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种群的特征具有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生物种群中增加(或减少)生物个体的主要方式是繁殖(或死亡)。种群密度=生物个体数/种群生存的面积(或体积); 性别比(%)= 男性人数/女性人数 100% ; 出生率= 新个体数/种群个体总数100 ;死亡率= 死亡个体数/种群个体总数1000 。2.群落定义:在

9、 一定生活环境种的所有生物种群就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生物群落简称为 群落 。生物特征:一定区域内的全部生物种群,即区域内的全部生物 。关系:群落中各生物间存在着直接 或 间接 的相互关系:有食物关系、栖息和寄生关系、繁殖关系等,其中 食物关系最主要。生物分布特点垂直分布: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苔藓地衣层。3.植被定义:生活在 一定自然区域内的所有植物的总和,称为植物群落。覆盖在地球表面的 植物群落称为植被。生物特征:一定区域内的全部植物。 类型: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作用:在群落中,起 主导作用的是植物, 动物和微生物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植物。4. 破坏植被的危害: 水土流失 、 气候变化异常、

10、动植物资源枯竭 、 等。5.生物不断进化,以适应环境。现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如保护色、拟态等。生物间关系互惠,如花与蝴蝶;共生,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地衣;竞争,如水稻与杂草;捕食,如鸟吃虫;寄生,如蛔虫寄生于人体内、莬丝子、细菌等;偏利、偏害。第2节 生态系统。1、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空气、水、土壤等。2各种生物对非生物因素有不同的要求。例:(1)松、杉、一般农作物在强光下生长良好 阳光 (2)苹果不宜热带种植 温度 荔枝等不宜在寒带种植(3)沙漠区一般植物难生长但沙拐枣生长良好-水分 3、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既要适应 环境,又通过各自的活动 影响

11、 环境4涵义:一个生物群落和它所生活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一起,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成分包括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和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不可缺少的成分生产者合成的有机物是其他生物直接或间接的能量来源;分解者:物质、能量循环中起着转化的作用。(把有机物转化成无机物 ,为生产者提供原料)。区域大小:可根据实际需要,自由选定。故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区域大小 不可直接比较。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它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上部,总厚度大约20千米,但是,绝大多数的生物都集中在地面以上100米到水面以下200米这一薄层当

12、中。5.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涵义: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通过 食物 形成了解食物链。举例:举例: 草 鼠 蛇 鹰 。功能:生态系统中物质和 能量流通的渠道。功能:生态系统中流通的渠道。变化规律 : 能量 按箭头方向逐级递减。食物网涵义: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很多条 食物链 连接交叉,形成一种网状了解叫 食物网。功能:生态系统中 物质循环 和 能量流动 的渠道。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渐减少的,即食物网中下一级的生物只能获得上一级生物的一部分能量。注意: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和分解者需要的能量直接或间接来自绿色植物 生产者 。生态系统中所需的能量最终来源于 太阳能 。6.固氮途径有:雷电固氮、

13、人工固氮和生物固氮。第3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原因:生态系统具有 自动调节能力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成分越 复杂 ,生物种类 越多 ,自动调节平衡的能力就 越强 。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破坏:破坏原因: 超过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平衡遭破坏。破坏因素: 自然因素 和 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自然灾害。如地震、 火山、 台风 等。人为因素: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以及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等。 人为因素 可以导致 自然因素 的强化或弱化。3.设立自然保护区,对于保护自然资源,特别是保护珍贵、稀有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是十分有效的手段。4.为了实现环境

14、保护的目标,必须贯彻实行“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第三章基础知识分析第1节 健康1.人类的健康人的健康包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关系健康三个相互了解的部分。2.做一个健康的人,必须具备的条件:健康的生活方式;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保持心理健康;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3.一个人的健康水平处于“生病健康”这一连续区域内,并不断变化着降低健康水平 提高健康水平很不健康既不生病也不健康 很健康(亚健康)第2节 来自微生物的威胁1. 19世纪60年代,法国科学家巴斯德提出,微生物是引起某种疾病的根源,杀死这些微生物能避免疾病的传染。2. 什么是细菌:一种单细胞的原核生物;在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有细胞

15、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质;无成形的细胞核。种类:杆菌、球菌、螺旋菌细菌危害人体健康的途径:有些细菌能侵入并破坏人体细胞。有些细菌不侵入细胞内,但能产生一种能破坏细胞的毒素。3.炭疽:由炭疽杆菌引起的疾病。人类感染炭疽病的3种途径:因食用被炭疽杆菌污染的食物,引起人的肠炭疽饮食传播;因擦伤或割伤人的皮肤,感染了炭疽杆菌,引起皮肤炭疽接触伤口传播;因吸入漂浮在空气中的炭疽杆菌孢子而感染,引起肺炭疽空气和飞沫传播3.抗生素是一种能够在不损伤人体细胞的条件下杀死细菌的化合物,它由一些细菌或真菌自然合成。青霉素(英国微生物学家弗来明在1928年发现)作用:青霉素可以使细菌的细胞壁变薄,并使细菌破裂。4.细菌引起的常见疾病疾病致病细菌感染途径疾病致病细菌感染途径细菌性痢疾痢疾杆菌粪口传播肺结核结核杆菌飞沫传播破伤风破伤风杆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