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第四单元第1课时 观察物体(一)_西师大版(2018秋)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95372693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4.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第四单元第1课时 观察物体(一)_西师大版(2018秋)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第四单元第1课时 观察物体(一)_西师大版(2018秋)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二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第四单元第1课时 观察物体(一)_西师大版(2018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第四单元第1课时 观察物体(一)_西师大版(2018秋)(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说课设计唐宋或更早之前 ,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 ,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 ,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 ,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 ,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那么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 ,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 ,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清楚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 ,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 ,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 ,其身价不谓显赫 ,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 ,无论是“博士“讲师 ,还是“教授“助教 ,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根

2、本概念都具有了。 第1课时 观察物体一一般说来 ,“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 ,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 ,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 ,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 ,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 ,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一、教材分析一般说来 ,“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 ,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 ,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 ,其实就是先秦

3、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 ,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 ,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观察物体?是西师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从数学知识、方法的角度看 ,“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是在直观认识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根底上进行教学 ,它是“空间与图形中新增加的一个内容。以前的几何教学 ,教材上主要是对形体的具体认识的设计 ,对学生的空间观念的培养没有一定的落实措施 ,教师在教学中的随意性较大 ,而

4、现在根据“空间与图形这一领域的内容标准编排的“观察物体 ,就为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载体。“观察物体一课与美术有很密切的联系 ,但不等于美术课 ,它是教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世界 ,与纯粹的美术上要求的运用一定的艺术手法表现世界是不一样的。此课例是要通过学生的空间想象和对几何图形的记忆 ,让学生初步体验二维与三维空间相互转换的关系 ,使学生有一个丰富的数学学习经历 ,使他们对世界的认识更加全面、更加完整。2学情分析: 从学生思维特点的角度看 ,在我们的环境中 ,除了看不见的空气 ,无固定形状的水之外 ,绝大局部东西都有形状 ,只是有的形状简单 ,有的形状复杂 ,因此 ,儿童在很小的时

5、候就开始接触各种形状 ,置身于三维世界之中。他们具有较多的关于形状的感知方面的早期经验 ,上小学后 ,随着儿童思维能力的提高 ,他们渐渐将这种感性经验开展为抽象的概念 ,渐渐获得了简单的几何形体的概念 ,这是一个体验、积累和升华的过程 ,是建立在对周围环境直接感知根底上。同样 ,对空间与平面相互关系的理解和把握 ,也是一个包括观察、想象、比拟、综合、分析 ,不断由低到高向前开展的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对一年级六七岁的孩子而言 ,这一学段的教学要注重丰富学生对形状的感受和认知 ,要联系实际生活 ,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数学活动 ,注重知识发现和探索的过程 ,使学生从中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 ,感

6、受数学的力量。同时在学习活动中 ,要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 ,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只有在这样点点滴滴的累积之中 ,学生的视野才会不断开阔 ,对图形的理解也才能更加深入。所以 ,此课的设计总是朝着生活化的方向去做的。 (3) 教学目标确实定:根据教材编写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 ,我从素质教育的三个方面知识、能力、思想情感方面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物体的正面、侧面、后面等 ,知道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 ,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2.能根据具体实物、照片或直观图识别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 ,开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灵活运用“转动被观察物“改变观察

7、者的位置两种观察方法实现多角度观察。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位置关系和交换的过程 ,初步体会到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 ,开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感受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渗透全面观察事物的辩证思想;培养学生初步的倾听习惯、合作意识和评价意识。重点:体验到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 ,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难点:识别从不同的侧面观察到的物体形状。二、 说教法、学法。根据二年级学生年龄、心理、认知规律等特点 ,本节课准备主要采用情境教学的方法和引导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并运用大量观察、操作、交流、游戏等形式

8、辅助教学。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 ,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主动地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根据学生与教材的特点 ,本节课我准备指导学生用“合作学习、“发现学习的方法开展学习活动。在合作学习中 ,学生学会如何与他人分享数学学习的经验 ,诚信合作、互相帮助。在探究发现中 ,学生成为“探索者参与学习过程 ,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 ,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使学生学有成功、学的愉快。三、 说教学过程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善于记忆具体事物。因此 ,在教学中 ,我将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 ,通过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 ,启发诱导学生按照直观感知-表象认识-概念形成-拓展运用的规律

9、组织教学。因此 ,本节课中 ,我安排了以下七个教学环节:1.新课导入2.探究新知3.稳固新知4.达标反应5.课堂小结.6.布置作业7.板书设计8.教学反思下面我详细说一下每一个教学环节。1.新课导入在长期的教学中 ,我们都能体会到 ,情境教学是低年级教学中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 ,它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活泼学生思维。因此 ,我一上课 ,准备为学生创设了以下的情境。“同学们 ,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故事的名字叫“盲人摸象 ,内容是这样的:略。这五个人摸到的大象的样子为什么会不一样呢?“学生独立思考后 ,小组内交流 ,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 ,集思广益 ,得出两种结论:一是

10、他们摸得地方不同 ,所以摸到的大象的样子也就不同;二是他们只摸到了大象身体的一局部 ,所以他们都不能完整地说出大象的样子 ,在此教师重点总结后 ,引出课题。这样的情景引入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初步感知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2.探究新知 在教学的第二个环节 ,我让学生4人一组 ,围成一个长方形而坐。先让学生坐在自己座位上观察桌面上的小茶壶 ,各自说说看到的小茶壶是什么样子;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观察方式去全方位的观察茶壶后 , ,再说说和第一次看到的是否一样。每次观察的结果都要在小组里交流 ,可以边指边说。这样 ,通过教师的适量启发与学生的亲身体验 ,学生体会到“从不同的

11、角度观察同一物体会有所不同。学生在教师由浅入深地诱导下 ,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 ,主动探索出观察物体的方法 ,那就是要从不同的方位、不同的角度观察 ,从而解决了教学的重点。3.稳固练习我共设计了四道题 ,分别是例2;课堂活动的第1题和老师设计的两道题。学生通过这些练习 ,进一步稳固观察物体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测能力。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学会用语言描述在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的样子 ,在学生的头脑中进一步加深印象。4.达标反应局部设计了五道题 ,分别是:1.小组内选出一个玩具放在桌子上 ,同学们从不同的位置观察 ,把观察到的情况在小组内汇报。2.练习十二第一题。3.第二题

12、。4.第四题。5.填空。5.课堂小结局部 ,还是老问题 ,新知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你有哪些收获?1学生各抒己见 ,老师重点强调。6.布置作业:大家回家后选出自己喜欢的三个玩具 ,然后在不同的位置去观察它们 ,把观察的结果说给爸爸妈妈听。7.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一 正面前面 侧面 后面 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 ,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这样的板书 ,简洁而又提纲领 ,不仅是本节教学内容的精华 ,而且也会使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内容一目了然。8.教学反思 体验教学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的一条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变被动为主动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 ,并通过勤于动手、乐于探究的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 ,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