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一流水环境 建设生态花园城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95367568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打造一流水环境 建设生态花园城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打造一流水环境 建设生态花园城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打造一流水环境 建设生态花园城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打造一流水环境 建设生态花园城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打造一流水环境 建设生态花园城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打造一流水环境 建设生态花园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打造一流水环境 建设生态花园城(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打造一流水环境 建设生态花园城水是城市充满活力的灵魂,也是城市功能的重要承载。扬中素有“江中明珠”之美 誉,境内河网众多,全市共有大小河道 1500 多公里。这些河道在扬中的社会发展进程 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对扬中的交通航运、生活用水、农业灌溉、防洪排涝、工业供水, 以及建筑布局、区域文化、风俗习性等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扬中建设生态花 园城市必须彰显水环境在扬中的特殊地位,使其在提升城市的产业力、环境力和文化力 中发挥独特作用。一、水环境是扬中的第一自然环境亲水近水是人的天性,也是人与自然对话最常用的“语言”,所谓“半亩方塘一鉴 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扬中多水,水是生命之源,水也是孕育扬

2、中这样一座年轻城市 的源泉。(一)水是扬中第一自然资源 杭州因西湖而名闻天下、南京因秦淮河胜景而千古传诵、苏州因苏州河美被誉为园 林之都、成都因府南河整治而赢得三项世界人居奖。经验告诉我们, 一个城市有水才 有绿意,有水才有灵气,有水才有生机。扬中是万里长江中第二大岛,总面积332 平方 公里,水域面积 104 平方公里,占其三分之一,域内共有 3512 条河道。可以说水是大 自然留给扬中的最重要财富,是扬中的第一自然资源,是扬中的根和魂。扬中历史上水网密布,沟渠纵横,碧水绕村, 水资源总量相当丰富。优越的水环境 曾是扬中最大的特色,贯穿城区的条条水脉,更是赋予了扬中这座城市独特的生机和灵 气

3、。小桥、流水、人家,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改革开放以来,年轻的扬中正是凭借躺在 中华母亲河怀抱里得天独厚水资源条件,尽情享用母亲河的滋哺,迅速成长为万里长江 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作为扬中的第一自然资源,扬中区域内的河网水系为城乡居民的生 活和生产提供了水源,为减轻洪涝灾害提供通道和空间,为绿地的建设提供基地,为市 民创造文体娱乐与亲近自然的空间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扬中还利用 丰富的水资源,做足水文章,大力发展滩涂渔类养殖,举办江鲜美食文化节,发展观光 渔业,带动了咸阳草、燕竹笋等传统土特产产业的发展。同时,随着扬中长江大桥、长 江二桥、幸福大桥和泰州长江大桥的建成,扬中进入了“桥时代

4、”,四通八达的交通网 络使扬中成为了连接苏南、苏北的交通枢纽,成为了真正的“江中走廊”。(二)水环境是扬中第一自然环境扬中境内水网密布,沟渠纵横,优越的水环境是扬中最大的特色。自有人烟开始, 扬中人不论房屋朝向如何,总是在房前屋后或埭前埭后,开挖沟河,并把挖出的泥土堆 放在宅基地上,使宅基地高起,防止沟河水潮侵袭,然后在高起的宅基地上造房。随着 移民的不断增加,村落渐成规模,形成了市集;依水而市慢慢地形成集镇,商业开始繁 盛起来。由于城外大河贯通,城内河道纵横,扬中形成了房舍临水而筑、百姓滨水而居 的空间布局和建筑特色,完整地保持了长江水乡的自然生态。作为第一自然环境,扬中尤其注重延伸水环境的

5、内涵,拓展水环境的功能,在风光 带公共绿地空间中,临水安排铺装广场,设置一些较舒适的座椅,让人近水观赏,游赏 水景;安排多种健身设施与器具,创造了舒适的休闲健身空间环境;大量水岸服务设施 的设置,如水上廊桥、观景廊架、亲水平台、河滨散步道、护岸、栈桥、主题公园等等, 拓展水岸艺术空间的景观构想。扬中的水环境建设满足了人们对亲水性的要求,再现了 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亲水乐水的优美图画,显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水环境在如 今的扬中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成为扬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二、扬中水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对于扬中而言,水事关扬中的生存与发展,是扬中的生命之源,发展之基,历届

6、市 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水资源的保护和水环境的建设。但近年来,扬中区域内水体整 体情况不够理想,水环境容量几近极限。扬中人与水疏远了,最具有扬中特色的水正逐 步失去其美感与灵动。这其中有历史的欠账,也有现存的结构性、人为性的破坏。水环 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扬中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一)存在的问题1、水域萎缩,河流减少(1)无序填埋扬中市地处长江之中,是一座依水而生、傍水而兴的岛市。水是扬中第一自然资源。 然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步伐的加快,非农用地的扩大导致河道填埋现象日益普遍,不 少河道在城市建设中已变成了街道,在建城区内原有的体系清晰的河网脉络已不复存 在,以前连片的水系都已成“零碎”,水

7、城特色逐渐消失,江南水乡正失去昔日的风采。 据统计,从1980年到2010年,我市水面被填埋面积达 28%,河网率从上世纪七八十年 代的 98%下降到 72%,正常蓄水量减少 21%。(2)私自侵占 部分市民过分追求宅基地的扩大,未经批准擅自侵占河道搞驳岸、建坝头;生活垃 圾直接倾倒在河道内,有的自然村的宅河已经沦为天然垃圾场,与水争地,造成河道断 面缩小,水量变少,河水引排不畅,逐步变成“龙须沟”。2、水系不畅,水流不活(1)河流阻断 我们扬中特有的地域特点决定了域内沟河纵横,形成了一个畅通的水系。“田通沟、 沟通河、河通港、港通江”以及“河河相通、港港相通”成为扬中最大的水乡特色。但 是,

8、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公建设施和居民点建设,使原本自然流淌的水系、河港被分 割或填占。原本通畅的河流被阻断后,严重影响了河网水系的连通性和水动力特性,造 成许多河沟的水变成静止的“死水”,由此带来了水系阻断、流动不畅、水质恶化等诸 多问题。明珠湾就是因城市建设破坏了原有水系,河水不能自由流淌,成为了“一潭死 水”,必须依赖翻水站进行换水。再如三茅大港曾是天然的“自来水厂” , 长江之水可 长驱直入。每逢涨潮,江水汹涌而来,急流而去。原先那湍急的水流,就是三茅大港的 灵魂、灵气。早年,大港两岸的水洞随处可见。在水洞的里侧,连接着河头。其河,有 长有短,不论长短,都是河流连着河流,形成大小河流相通的

9、河网。沿河就是良田,块 块良田都有墒沟联系着河床,形成江通港、港通河、河通墒沟的水系。如今三茅大港因 水流阻断,潮涨、潮落,港水都少了生气,没了灵气。(2)河道淤积 扬中一直有罱河泥的传统,所以河网水系一直相互沟通、畅流无阻。但是,上世 纪八十年代以后,由于农村经营体制的转换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农民不再“罱河泥” 做肥料,河道淤积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导致河道水体流动缓慢,使得河道不畅。加之河 道底泥长期未清,使底泥不断释放分解为氮、磷等营养盐,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水体逐 渐变绿,藻类疯长,每年大量的水草枯死后沉积在河床上,使得行水不畅。(3)内外不畅扬中四面环水,四周大堤形成了四周高,中间低的内

10、部地形,属典型的封闭水流域。 一年中有一半时间为枯水期,即 11月至次年4月,该时期长江水位低,尤其是三峡大 坝建成后,长江水容量降低,流速减慢,江水根本无法进入内港,致使内河水体流动性 差,水循环速率低,又无足够的补充水源,水体自净能力下降,水质只能呈现恶化趋势。3、水体污染,水质下降(1)工业污染 由于历史原因,还有很多企业座落于河流附近,部分企业的环保意识不强,工业污 水处理不达标,甚至不经处理就直接排入内河,污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对水体危害尤为严 重。(2)生活污染一是扬中大多宾馆、饭店、洗浴场所等未建有污水处理设施,特别是农贸市场,杀 鸡、宰鹅的污水每天源源不断地排到内河中,污染河水,部

11、分居民的生活污水也未经三 格式卫生化粪池处理,直接排入下水道进入河道。明珠湾、丰收河、三茅大港清淤时, 排污管口之多,管径之大触目惊心。二是农村生活污水量大面广,均直接排入河道。三 是目前我市市区生活垃圾收集率虽然已达 90% ,但仍然有大量垃圾在城郊和乡村露天堆 放,而农村由于尚未全面开展垃圾收集工作,目前沿河依然存在着垃圾随意倾倒入河的 现象。这些生活垃圾对水体的污染不可小觑。(3)农业面源污染 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大量的氮素和磷素等营养物质、农药以及其他有机或无机污染物 质,通过农田的地表径流、农田渗漏或挥发作用而形成污染,主要包括农药污染、化肥 污染、农膜污染、秸秆污染、集约化养殖场污染以

12、及污水灌溉带来的污染。对化肥和农 药的过度依赖是我市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据调查,我市亩均化肥使用量达到 40 公斤,高出全省平均水平近一倍。(4)雨污混流 从污水管网来看,我市虽已建有部分管网,但覆盖率很低,多数地区特别是老城区 未实行雨污分流,污水收集率不高,污水直接入河,污染内河水体。从污水泵站来看, 城区泵站分属住建局、水农局、三茅镇等不同单位多头管理,往往衔接脱节,泵站不能 正常运转。4、水利不利,功能退化(1)大量河道河床硬化我市对于河流治理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大批河道治理工程片面追求河岸的硬化 覆盖,钢筋混凝土、块石等直立式护岸的建设使河流完全被人工化、渠道化,破坏了自 然河

13、流的生态链,改变了河流的自净功能和生态功能。如明珠湾在整体改造时,不仅驳 了岸,河底还全部浇筑了混凝土底板,人为地切断了地下水与土壤的联系,使水系与土 地及其生物环境相分离,使河道中的生物和微生物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环境,影响了河道 的自净能力。失去了自净能力的河道只会加剧水污染的程度,这与城市生态发展的要求 严重相悖。(2)水利工程功能退化 我市的水利工程大多修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最近的是 70年代建的。几十年 来,这些水利工程在扬中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形 势的发展,这些水利工程已经不能适应新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原有的水 利工程普遍老化,有些工程年

14、久失修,已经失去了作为水利工程的功能;二是由于当时 技术条件的限制,修建的水利工程只能满足当时发展的要求,几十年后,虽然这些水利 工程还在用,但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需要。例如修建于上世纪的通江大闸,只能自然进 出水,如果遇到严重内涝,无法排水入江。不仅如此,通江大闸也不具备引水进港的功 能。在枯水期,长江水位低于内港时,无法实现内外水的交换。(3)污水处理不力 目前,我市虽建有污水处理厂,但由于运行经费欠缺等原因,运行不够正常,污水 未能实现有效处理,导致直排污水入河量远远超过了河流的纳污能力。(二)原因分析1、人们对于水环境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从大环境来看,在过去的发展中,人们片面强调以满足

15、经济发展为目的,对自然环 境、人居环境和事关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提高的基础性工作却较少顾及。水利建设虽是一 项关乎农业长远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但由于它无法看到立竿见影的投资回报,所以对于 水环境建设的重要性普遍缺乏足够的认识。从扬中的具体情况看,随着自来水的普及, 扬中人对水的珍视程度也大大削弱了,河道被垃圾污染的情况普遍存在,而污染严重的 河道则被简单填埋。2、人们对于水环境建设的科学性认识不透水作为宝贵的自然资源,其运行是有规律的。但人们在利用水资源的过程中,往往 不能充分认识水环境建设所必须遵循的科学性,逆自然规律而行,逆水的特性而行造成 了不良后果还浑然不知。如不顾及水资源总量和水环境承载能

16、力的影响,过度地开发利 用水资源,致使河流断流、水域萎缩、水质恶化、水土流失、水资源浪费严重,自然环 境遭到极大破坏。3、人们对于水环境建设的系统性认识不全往往局限于一时一地,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就水论水,而不是全局地、统筹 地考虑水的问题,特别是还没有把人、水、自然作为一个大的、整体系统加以综合分析, 孤立了彼此联系及其相互作用。4、人们对于水环境建设的长期性认识不够 水环境的最大特点是污染容易治理难。莱茵河治理欧洲几国联手耗时 30 年,美国 华盛顿湖整治花了近 40年时间才使水质得到改善,杭州的西湖整治10年方才初见成效。 治污是一场“持久战争”。而我们在对待河流治污的态度上,往往缺乏耐心,总希望能 以突击式、运动式整治而毕其功于一役,而不是着力于建立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由于 对水环境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认识不足导致水环境整治的成效就容易反复, 水环境整治的工作常常停留在治表上。三、扬中水环境建设的主要对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