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与反思——桥边的老人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95363688 上传时间:2023-02-2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设计与反思——桥边的老人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教学设计与反思——桥边的老人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教学设计与反思——桥边的老人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教学设计与反思——桥边的老人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教学设计与反思——桥边的老人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学设计与反思——桥边的老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设计与反思——桥边的老人(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窗体顶端教学设计与反思课题 桥边的老人由人物对话 窥海下“冰山”提交者梁华梅单位固始永和高中学时人教版选修外国文学作品选读授课对象高二教学对象分析通过高中阶段学习高二学生具有了鉴赏故事能力,通过探讨交流,形成系统知识体系,指引高考故事阅读做题。教学目的1.初步理解海明威及其创作风格2通过对话把握作品主题3.探讨论述的角度和论述人称与对内容和题旨呈现的作用 教学方略选择与设计讲授启发法、讨论探究法教学重难点1. 通过对话把握作品主题2. 掌握有限视角中第一论述人称的运用3.通过对话把握故事的重要内容、重点语句的内涵、思想主旨。教学准备1.学生自行查阅资料,理解海明威及其创作(“硬汉”、“冰山理论

2、”“迷惘的一代”)阅读故事,能通过对话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并在你思考的人物对话下面做标记。3不看课文,回忆课文的大体内容和阅读时的感受。4.试着思考:你的阅读感受和故事的写作手法之间有无什么关系,换句话说,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使你产生这样的阅读感受? 教学过程与教学环节桥边的老人由人物对话 窥海下“冰山”固始县永和高档中学 梁华梅【教学时数】两学时【教学环节】一、课堂导入我们每天都在对话,我们一般都能在语境中判断出对方言语的真实用意。现代西方语言家觉得,对话是有原则的,即有问有答,答和问构成相应关系,但有时候对话不遵循对话的原则,但这种破坏往往是任务内心真实感情的体现。这在文学作品中也是

3、常常运用的,通过破坏对话原则来达到塑造人物形象、体现作品主题的目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以人物对话为主的故事桥边的老人。二、作家作品海明威,美国现代作家,“迷惘的一代”(指由于失去了迈进的方向而不知该怎么办的青年一代,她们面对战争流露出“彷徨、苦闷、失望”的情绪)的代表作家。有长篇故事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凭借中篇故事老人与海(与群鱼殊死搏斗的桑地亚哥)获得了4年诺贝尔文学奖。她是“新闻体”故事的创始人,其故事的语言简洁明快,俗称“电报式”,海明威历来以“文坛硬汉”著称。海明威说:“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时由于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她觉得应当把思想、情感乃至语

4、言与动作等八分之七的内涵隐藏起来。这篇故事取材于2世纪30年代的西班牙内战共和政府军和法西斯佛朗哥叛军之间的战争。桥边的老人关注的不是英雄、正义,也不是“主义”、政治,而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桥边的老人 分为三部分(第1段) 交待主人公及故事背景(235 段) “我”与老人交谈,并劝其撤离(36段) 老人没走,“我”为老人庆幸三、初读故事,关注对话,理解“视角”1.迅速浏览全文,把握故事构造:故事大体上可以分为几种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明确:2.对话在“我”和老人之间展开,但我们无法拟定二人的具体身份。你能否根据文本内容对她们的身份作一点推测?【明确】故事讲述者“我”也许是个共和军战士,也也

5、许是个战地记者。判断根据:“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核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动到了什么地点。” ; “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 ; “你的政治态度怎么样?”我问。老人:没有别的人,也许一种人在家,没有工作,也也许在动物园照看动物。3、这篇短小的故事就是由“我”来讲述的。请人们思考:由“我”来说这个故事各有哪些长处和缺陷?(参照阅读:课本P7“论述角度”部分)【明确】由“我”来讲述故事,给读者一种亲身经历的感觉,有真实感、亲切感。(优)由“我”来讲述故事,故事的每一种情节都是“目迈进行时”,使读者对下一种情节有所期待,能紧紧抓住读者的心。(优)由“我”来讲述故事,“我所懂

6、得的内容是有限的,例如这个老人额身份、经历和将来,很难把故事的所有内容呈现出来。(缺)【点拨】这种由故事中的一种人物来讲述故事的视角是有限视角,论述者只理解故事的部分情节,一般用第一人称。故事尚有一种视角就是全知视角。问:这两种视角的区别是什么?【明确】全知视角的论述者是全知全能的,理解故事所有的细节和所有的心理和命运,甚至在论述过程中加入评论及对人物心理的描写;有限视角的论述者则只简介故事的部分细节,把其她部分内容隐藏起来。【点拨】作者海明威正是用有限视角来论述故事的,她隐藏了某些内容,使得论述简洁。四、细读故事,关注对话,理解主题1.仔细阅读这篇故事,请用横线画出老人答非所问或者无问也答的

7、地方,并在旁边写上你的理解。(自读理解讨论发言)(解读中也许波及的语句)那时我在看守动物。你懂得,我待在那儿照顾动物。我是最后一种离开圣卡洛斯的。唉,只能把它们撇下了。“一共三种,”她说,“两只山羊,一只猫,尚有四对鸽子。”“没家,”老人说,“只有刚刚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固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此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那时我在照看动物,”她木然地说,可不是再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2根据我们的推测,照看动物也许只是老人的工作职责,也许只是她晚年的一种爱好,但她却如此挂念她所照看的动物,那么这些动物对老人来说意味着什么?【明确】她所照看的动物是她生命的所有寄托

8、,她没有家,没有家人,她所照看的动物便是她的所有,没有了这些动物,她便失去了精神依托。3作者把这样一种故事置于战争的背景下,有什么重要的意义呢?【明确】战争意味着杀戮,战争忽视生命的存在,战争漠视生命的价值,战争使这样一位无辜的老人也不得不逃离家园,离开自己心爱的动物。战争史残酷的。老人只是照看动物,但她却对动物布满了爱,把它们看做是一种个鲜活的生命,而不仅仅是动物,这与战争的杀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老人的行为体现出来的是对生命的尊重,而这尊重在战争的背景下弥足贵重,正是这种尊重才使我们人类永久的和平有了但愿。五、再读故事,关注对话,品味语言(简约含蓄)作者海明威以第一人称的有限视角来论述故事,

9、她隐藏了某些内容,使得论述简洁。而相比之下伍尔夫的墙上的斑点则繁复得多。如果说伍尔夫偏爱论述的“加法”的话,海明威则更爱论述的“减法”(简洁)。我们再细读故事的主体部分(对话部分),看看作者哪些地方用了论述的“减法”,在“减法”中作者隐藏了什么?1.“你从哪儿来?”我问她。 “从圣卡洛斯来,”她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她的家乡,提到它,老人便快乐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看守动物,”她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她又说,“你懂得,我待在那儿照顾动物。我是最后一种离开圣卡洛斯的。”【明确】“微笑”就是一处减法。作者隐藏的是:老人临时忘却身处艰难凶险却微笑是由于谈起了家乡,由

10、于热爱家乡,由于家乡有她温暖的回忆,涉及这些有关动物的回忆。“最后一种离开”也是一处减法。作者隐藏的是:老人由于战争,不得不离开,最后才离开是由于不舍,但是让自己心爱的动物留下遭受炮火的摧残又是多么的无奈和悲哀。2.“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明确】这也是一出减法。“最后几辆大车”没赶上,就意味着老人要留在战场上了。安静而简洁的论述中隐藏的是作者对老人命运的深深担忧。(与老人命运有关的句子尚有):“谢谢你,”她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坐了下去”也就意味着老人凶多吉少的将来。 问:明知此处即将成为战场,

11、“我”两次劝老人离开,但老人为什么不走?【明确】由于体力不支,疲倦不堪,“我七十六岁了。我已经走了十二公里,再也走不动了。”老人尚有对故园的留恋,对将来的茫然,“那边我没有熟人”,老人失去了生活的依托和但愿,求生的欲望减退了。3“没家,”老人说,“只有刚刚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固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此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不敢想”她疲倦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过了一会又开口,为了要别人分担她的忧虑,“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紧张。可是,此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讨论:这里是论述的“减法”还是“加法”?【明确】故事全篇简洁,惜墨如金,这里却反复提及此外几只动物的危险,仿佛

12、用了“加法”,其实仍然是“减法”。由于在这简朴的疑问背后深深的隐藏着老人对动物的同情、担忧,老人“没家”,也就意味着没有亲人,那些动物是与她相依相伴的。但是,战争来了,人们自顾自地逃离,动物是最无助的,被人们抛弃在战火中。再讨论:这位老人连自己的生命都难以自保,为什么还念念不忘她的那几只动物?【明确】在老人眼中,动物的生命和人类的生命是同样可贵的,老人博大的爱心,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与残害生命的战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生命何其可贵,战争多么残酷!4“那时我在照看动物,”她木然地说,可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明确】这个“只是”意味深长。这里交错着一种“怨”和“冤”的情感:“我”只

13、是在照看动物,招惹谁了?为什么要毁了这一切?这个“只是”隐藏的是对战争的控诉。六、课堂小结桥边的老人通过一种侧面揭示了战争的残忍与罪恶。作者的构思取材和论述,却是非常巧妙和独特。它不是以战火纷飞,血腥残酷的战争实景来体现该主题,而是以在战争即将到来前,一种相对安静的环境下,一种孤身老人当人们竞相逃命时的内心世界,冷静而逼真地揭示出了战争的残忍、罪恶。在这里,战争成了作者的谴责对象,对生命价值的珍视更令故事布满了悲悯的力量。七、拓展提高与作业布置1.比较阿甘正传与老人与海的片头,体会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论述故事的不同作用。 (课本0“思考与实践”第一题)桥边的老人中,法西斯的威胁近在咫尺,老人却还

14、在挂念着自己看的小动物们,体现出人性的光辉。试用第三人称或第一人称,描写老人的内心世界。窗体顶端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归纳总结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交流合伙板书设计桥边的老人交待主人公及故事背景“我”与老人交谈并劝其撤离老人没走 ,“我”为老人庆幸战前大撤退(紧张忙碌)老人念念不忘小动物寄托对老人的美好愿望控诉战争尊重生命渴望和平教学反思桥边的老人没有明显的故事情节,故事也并不吸引人。故事很平淡,没有高潮,扣人心弦的东西。人物之间以对话为主,不精彩。而如何探究这些内容,应当是本课的重点。事实上,真正好的文字和美丽的M同样,要耐看,要耐着性子看,要运用头脑思考。这才是阅读的

15、高的境界。桥边的老人是海明威非常典型的一部短篇故事,语言简洁明快,内容朴实但不乏深意,非常符合海明威在文学创作中提出的“冰山理论”。我就根据这一理论,由对话入手,通过反复阅读,展开对文本的解读,引导学生去探究老人的心理变化以及故事的主题。在问题的设计上不能太琐碎。一琐碎就容易让学生牵着教师走,增长了驾驭课堂的难度。这对我来说也是一种考验,规定我在课前还需要做好三个准备:1、更进一步、细致地解读文本;2、注意对学生的适时引导;3、要有针对性地布置预习工作(具体化)。本课教学重点是“论述角度”和“论述人称”,实践证明,要想在这一种学时里讲清晰是很难的。应当单独开设一种学时,来解读第一单元故事的“话题”。窗体底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