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地区饮食文化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95362891 上传时间:2022-11-03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1.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江地区饮食文化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九江地区饮食文化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九江地区饮食文化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九江地区饮食文化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九江地区饮食文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江地区饮食文化(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九江地区饮食文化英语1403石赛群2014312200721我的家乡是江西省九江市,九江古称 “浔阳、柴桑、江州”,位于江西省最 北部,有“江西北大门”之称,途通五岭,南邻鄱阳湖,北临长江,西连洞庭湖, 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土壤肥沃,物产丰富,是名副其 实的鱼米之乡。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斗争中,形成了一整套与九江的气候、物 产、地形地貌等自然环境相适应的饮食文化。九江菜是赣菜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多年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讲究辣、 烂、脆、嫩。在九江市境内的各个地区几乎都自己独特的风味,而且各地区的招 牌菜都选取的是当地的特产为原料,但都有所区别,如有以庐山特产的庐山云雾

2、 茶的汤汁而烹饪的虾仁,云雾菜芯,也有以鄱阳湖特产鳊鱼、鲇鱼以及各地特产 而做成的诸多美食,风味独特。庐山是九江第一名山,自古以来的避暑圣地,现为国家5A级旅游景点,吸 引众多游客慕名而来,除了登山赏景,庐山特色美食也使人流连忘返。“庐山三 石宴”为庐山美食之首,“三石”是石鱼、石耳、石鸡的简称。石鱼巢栖于庐山 飞瀑深潭的石隙中,大者寸余,小则四分,肉质细嫩,味鲜香醇,是一种名贵水 产,可制成雪里石鱼、兰花石鱼、石鱼炒蛋、锅贴石鱼、如意石鱼、石鱼烙里脊 等名菜。石耳,生长于庐山阴湿岩体之上,是一种地衣类植物,状似地耳,含有 肝糖、胶质、铁、磷、钙及多种维生素,是一种高蛋白滋阴润肺的补品,具有清

3、 热解毒、止咳祛痰、平喘消炎等功效,可制成如意石耳、龙眼石耳、石耳肉丝汤 等佳肴。石鸡,属蛙类一种,生长于庐山阴涧岩壁幽洞之中,体肥肉嫩,脂肪少, 糖份低,可制成黄焖石鸡、铜锤石鸡、花篮石鸡、灯笼石鸡、红油石鸡等。登庐 山而大啖三石宴,是立体旅游不可缺少的项目。江州水浒肉。想必大家都看过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但很少人知 道古江州有一道名菜叫水浒肉。水浒肉原名家乡肉,这道菜跟宋江有关。 相传宋江被囚江州(九江古名),常呼三二兄弟赴浔阳楼聚饮,每每以此菜下酒, 故得是名。江州水浒肉做法简单,将猪脊肉切成小块,撒上细盐,粘上生粉,拖 过蛋清,入油锅稍炸后扣碗上笼蒸片刻,浇上料汁即可。其味鲜肉

4、嫩,香甜适口, 系佐酒佳肴。九江茶饼是名扬四海的糕点。九江茶饼起源于宋朝庐山区姑塘镇,是江西四 大糕点之一。它选用当地茶油、本地麦面、坡地黑芝麻、百年桂花为主要原料。 采用传统工艺和现代技术研制而成。宋朝诗人苏东坡曾赋诗赞誉:“小饼如嚼月, 中有酥和饴。”其色泽金黄,具有小而精,素以薄而脆,酥而甜,香而美,的特 点。由于散发着茶油的清香,丹桂的芳香及纯碱、苏打的奇香,故被人们称为“四 香合一”的茶食精点。其营养丰富,易消化,老少皆宜,久食易色。另外,九江各区县的饮食都有其鲜明的特点,其中颇具代表性的有都昌豆参 煮鲇鱼,湖口酒糟鱼,修水哨子,湖口豆豉烧肉等美味菜肴。相信每一个离开家乡,在外求学的

5、人都会十分怀念家乡的特色美食,甚至有 时都有为此在周末背上背包,踏上火车回家的冲动,但总是有学业、学生工作、 班级活动等阻止我们行动的干扰因素,我总是想如果武汉也有具有九江风味的餐 馆就好了,不仅能减轻自己的思乡之苦,还可以让室友和同学领略下家乡的独特 风味,可是经过三年的寻找也没能在江城发现九江美食的踪迹,而陕西的肉夹馍 在学校食堂都轻而易举能够买到,山东的煎饼也是大街小巷随处可见,这让我开 始思考九江特色饮食发展的问题。深入思考下来,我发现很多特色美食如今在当地都难觅踪影,何况在外地呢? 其实,九江特色小吃见于食谱、民间的不下数百种,有些历经百年,有些红极一 时,比如萝卜粑,鼎盛时风靡长江

6、中下游一带;再比如炒米,过去一直是九江人 零食消夜居家旅行的全天候食品。如今再到街上转转,已难觅其踪影了。这些极 赋本土风味的小吃如何就淹没在九江餐饮市场中了呢?以萝卜粑为例,其大致的制作程序是:用大米用臼舂碎粉,再过筛筛成细粉, 蒸熟,然后用热水将米粉揉和成一个个半个拳头大的圆团。用剁碎了的新鲜白萝 卜丁,加上新鲜的红辣椒丁、蒜泥丁及酱油、盐等调料用油锅炒熟制成馅子,包 进米粉团中,放在蒸笼上蒸熟。虽然制作程序简单,但其制作技巧却不易把握。 比如手法要细腻,使米粉皮厚薄均匀,平均五、六毫米厚,馅子包捏在中间不偏 不倚。食用前双手要同时用两双筷子夹断互相接触的地方,再用筷子托起萝卜粑 放入盘中

7、,否则很容易因为皮薄而导致破碎。过去没有大棚技术,萝卜是有季节 性的原材料,因此想一年到头都能吃到萝卜粑是件奢侈的念头,食客们只有等萝 卜大上市后才能吃上萝卜粑。过去米粉得用石臼手工舂,费时费力还增加了原料 成本。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些原料上的问题都迎刃而解,但技术上的改善并 没有让萝卜粑更上一层楼。市饮食协会的钟云峰会长分析了几个原因:萝卜粑的 制作过程虽然简单,但制作技巧却不容易把握,这也就是为什么过去卖萝卜粑的 店很多,但真正口味地道的却只有寥寥数家。过去卖萝卜粑的店以家庭式作坊为 主,担心投资风险,小规模经营又不得不面临本小利微的局面,高劳动投入与低 利润回报使得经营者看不到市场前景

8、。另外,家庭式作坊的经营在市场意识和品 牌意识上还很薄弱,这种经营方式在长期的餐饮市场竞争中必然处于劣势。麻雀虽小,五脏具全。小小萝卜粑的沉浮,也蕴涵着餐饮市场的发展规律。 任何一个市场都是在继承中创新才能得到发展。口味不地道,是在继承中出现了 问题;经营方式和管理理念的一成不变,是在创新上遇到了麻烦。该继承的没继 承到,要创新的又没创新到,萝卜粑自然无可避免地被淘汰出局。传统小吃只有 先在当地重新兴盛流行起来,才能大方走出去,受到广大外地食客的欢迎。基于以上分析,对于家乡特色美食发展遭遇的问题,我想提出几条解决方案。 一,实行祖传秘方制,继承地道制作方法,使正宗的味道得以延续,提高大众认 可

9、度。二,政府扶持,旅游旺季举办美食节,吸引外地游客,解决外地游客想品 尝九江正宗特色美食的欲望,使其玩好,吃好,不枉此行,同时为当地特色美食 发展创造动力,使美食制作者肩负起弘扬家乡特色美食的光荣任务。三,秉承创 新理念,借助互联网技术打造品牌效应。如今,微信朋友圈、微博、秒拍等互联 网传播形式多种多样,传播快,受众广,发展得如火如荼,市美食协会、电视台、 餐厅及美食作坊或个人都可通过自由发表美食介绍文章,上传美食制作视频等方 式弘扬家乡特色饮食文化,不仅可以唤起大家对家乡传统美食的怀念,还能使年 轻一代把家乡风味传承下去,也可以吸引外地美食爱好者,从而使这些美食成为 人们心中当地的招牌,被牢牢地记住。无论身处何地,我都不会丢弃家乡的饮食文化,我认为,如果说家是心灵的 港湾,那家乡饮食文化就是港湾里的一艘船,载着我驶向他乡,又载着我回到故 乡。九派浔阳城,分明似图画。欢迎大家到九江做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