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黄埔军校导游词讲解资料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95357326 上传时间:2023-06-1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州黄埔军校导游词讲解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广州黄埔军校导游词讲解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广州黄埔军校导游词讲解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广州黄埔军校导游词讲解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广州黄埔军校导游词讲解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广州黄埔军校导游词讲解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州黄埔军校导游词讲解资料(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州黄埔军校黄埔军校,是中国军事家的摇篮,国民革命的圣地。它与美国的西点军校,英国的皇家军事学院,俄国伏龙芝军事学院(日本士官党校)。堪称世界四大著名军。说起黄埔军校可了不得,我们国家多少著名将领都是出自黄埔军校。比喻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大元帅就有五位出自黄埔军校,徐向前,许光达,刘志丹,毛泽覃,林彪,陈庚等等,都是响当当的名字,另外例如大家非常熟知的周恩来同志,叶剑英,陶铸造,等等,他们有的在这儿工作过,有的在这儿学习过,都是后来了不起的大人物!。在国民党的将领中,像胡宗南,邓演达等都是黄埔军校的毕业生。有人说,中国整个现代战争都是黄埔军校的师生们在打仗,自己打自己。这虽然是简单了点一些,但从

2、战争双方共产党和国民党主要将领看,也不是全无道理的,这些历史事实使军校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因此近年来黄埔参观研究的人除青少年学生之外,海内外各界人士都有不少,每天到这里来的旅游团也络绎不绝。孙中山先生一生都在为推翻清政府,建立民主国家而奋斗。他革命二十年来,都没有一支忠于革命的军队,致使革命屡遭失败,尤其是在1992年,被他视作亲信的陈炯明叛变,炮轰总统府,想置他于死地。他十分悲痛,沉思中他开始认识到到,一切所谓的民主,离开了强有力的武力的支持老师是空谈,军阀不会给中国民主,帝国外强不会给中国民主,只有自己的武力,才有自己的政权。革命要成功,必须创建一支革命队,办一所陆军军官学校。于是孙中山在

3、中国共产党和苏联政府帮助下创办黄埔军校一所新型的军事政治学校。1924年6年16日举行开学典礼,孙中山在开学演讲中提出“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作为办校宗旨,军校有三位最高的领导人,他们是校总理孙中山,校长蒋介石,党代表廖仲恺。军样在长洲岛上共办了七期,1930年迁往成都和台湾。军校大门大门门匾上写的“陆军军官学校”,是军校早期的名称,后来随着形势的发展,军校曾几次易名,其实都没有真正挂过“黄埔军校”的门匾。只因多次改名,校址不变都在黄埔长洲岛上,所以人们通称它为“黄埔军校”。 大门上白底黑字的“陆军军官学校”六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是国民党元老谭延闿的手笔。谭延闿是清末进士,曾任清末翰林院

4、编修,辛亥革命成功后,曾任湖南省省长、第二军军长、国民政府代理主席等职务。他能文能武,又擅长书法,与于右任、张静江被誉为国民党“三大书法家”。1923年,毛泽东同志在广州亲自拜访了他,希望他能协助孙中山创办军校,促进第一次国共合作。因而军校校名由谭延闿题字是再恰当不过的。 门前有两个哨岗,后面的两间房子是卫兵室,卫兵每天轮流在这里站岗放哨,执行警戒任务。军校充满了浓烈的革命气氛,校门内外张贴有各种标语和对联。其中一副对联的上联是“升官发财,请往他处”,下联是“贪生怕死,勿入斯门”,横批是“革命者来”。它真实地表达了军校师生投军报国的心愿(从这副对联就可以看出军样的革命气氛是多么浓烈)。 “革命

5、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这副对联是孙中山先生的遗训,是他逝世后写上去的。数十年后,校友们回到母校,触景生情,并根据此联的精神,由衷地道出他们的共同心声:“祖国尚未统一,同学仍须努力”,激励大家为祖国统一大业和实现中华民族大团结的伟大目标而共同努力奋斗。 大门后的建筑,称为校本部。它原是清末广东陆军小学堂,由两广总督张之洞创办,叶挺和邓演达青年时曾在此就读。黄埔军校创办后,总理、校长和各部的办公室、学生课堂、宿舍、饭堂都设在这里。很可惜,这些建筑在1938年遭到日机的轰炸,荡然无存。1996年5月初,广州市政府决定重建校本部。在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奋战98天,耗资二千多万元,于同年11月12日孙

6、中山诞辰130周年之际落成,重现昔日风貌。 军校的二门,原是清末陆军小学的大门,是典型的南方祠堂式建筑。它和大门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建造风格。 进入校门是一座三进两层,左右回廊四通八达的校舍,所有教室,宿舍,办公室等全用回廊连在一起,使学员在里面风雨无阻。我们把这种建筑称之为走马楼。楼上有校长室,政治部,军需部等等, 好,首先我们参观校长办公室,大家都知道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都是蒋介石在这儿当校长,办公室完全是按当年的照片复原的,连桌上的一瓶花都恢复得一模一样,蒋介石当年当校长的时候还是非常尽心尽责的。你看墙上贴着每一期学生的名录,姓名,籍贯、年龄、还有评语都是由蒋校长亲自填写。每天中午,蒋校长都找几

7、位学生问话、谈心,将了解到的情况,写到评语上。他在陈赓的评语栏写上这样的评语:“此人外形文弱,但性格稳重,能刻苦耐劳,可以带兵”。后来,陈庚成为了著名的大将军。可见他能细致观察学生的性格、能力和特点。 旁边就是政治部,一提政治部,我们大家就会想起敬爱的周总理,他当年就担任政治部主任。其实他是第三任政治部主任,前两个一个是戴季陶,一个是邵元冲。因为他们没有把工作做好,所以国民党代表度廖仲恺就邀请周恩来担任这项工作,从此,军校的面貌焕然一新。 好,旁边这个是办公厅,是当时的党代廖仲恺的办公室。廖仲恺身兼数职为军校建设呕心沥血,那时军校经费十分困难有时甚至没有隔天的粮食廖仲恺千方百计为军校筹款,军校

8、遇到经费困难时,廖仲恺总是说:“大家放心,经费由我负责,你们只要把学生训练好就行了”。他还经常到学生宿舍问寒问暖,与同学们谈心,问们想不想家,冷不冷等,人们称他为“黄埔慈母”。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官长饭厅,全体教官进入饭堂一律标准军人坐姿,值星官一声令下大家才能动筷,吃饭时不准出声响,规定吃十分钟,时间一到,值星官又是一声令下,大家立即放下筷子,起身立正,目送校长出门,然后全体退出。这样吃饭可真辛苦,但为了军队的纪律,军官们都要要保持这样的操守。 校本部中的校长会客厅有一副对联:“登高望远海,立马定中原”。这是国民党元老著名的书法家于右任赠给蒋介石的。这幅对联很工整,也很有气势,表达了军校师生立

9、足黄埔,北定中原,统一中国的抱负,同时又抒发了革命情怀,深得蒋介石的钟爱。军校设有书报阅览室,是学生课余看书读报的地方,有时也在这里进行各种政治活动。军校还设有学员宿舍、饭堂、展览室等。宿舍条件较差,设施简单,学员每天5时起床,晚9时半关灯睡觉。一天十几个小时的学习和训练,十分紧张,宿舍里也非常简朴,这里的一床一被都保持着当年的原貌。宿舍内务要求很严,如果内务做得不好,就要受到“禁足”的处罚。所谓禁足,就是星期日不准进城。军校对学生要求严格,同时也很关心学生的生活与成长。廖党代表经常到学生宿舍问寒问暖,并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和同学们谈心,问他们想不想家,能否习惯等。 至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

10、二”政变前,军校一至四期的毕业生共4981名, 以军校学生为主组成的革命军,参加了统一广东的战役与北代战争。1930年军校迁往南京,参加了统一广东的战役与北伐战争。1930年军校迁往南就,旧址主要建筑于1938年被日军飞机炸毁,所以现在大家听见都是近年按国家文物局“原位,原尺度,原面貌”的原则,复原重建而成的。 大家在走廊上看见这几个大桶一定会奇怪,原来这就是当年军校的人们饮水用的。当年可不像现在家家有自来水,那时的军校师生都是喝的黄埔江水,每天四五十个挑夫,一清早从珠江边把水挑到这,倒在这些大桶里储起来,既可饮用,又可消防,人们称为“太平桶”。 孙总理纪念碑 此碑建于1928年,1930年落

11、成,碑的造型可以说是独具匠心,构思非常奇巧,它远看犹如一个巨大的“文”字耸立天穹。孙中山名文,号逸仙,碑上的“文”字则暗含了孙文的意思。细看铜像和碑身是“文”字的一点,两边的阶梯交叉而上,构成“文”字的一撇一捺。大家看,像不像/碑座正面刻有“亲爱精诚”四个大字。“亲爱精诚”是军校的校训,其意思是,大家要互相互爱,真诚合作。纪念碑四面都刻有碑文 大家请看碑座,底下七级,上层五级,中间隔有较长的平级将其截然分开。这是什么意思呢?对了,这七级代表军校在此地办了七期,而五级则代表军校师生共同参加了五次战役,且屡战屡胜。 请抬头望这座铜像,孙中山先生身穿西服,左手叉腰,右手前伸,面向大众,神采奕奕,宛如

12、他生前站在讲台上讲述“三民主义”的原理。铜像是孙中山先生生前的好友,日本友人梅屋庄吉赠送的。他与孙中山三十年交谊不渝,得知孙中山去世后本来想写些什么来纪念孙中山先生,但当时中国文盲多,很多人看不懂,所以他才决雉定铸造铜像来纪念。为了筹集,经费,他抱病四处募集连女儿的嫁妆的钱都挪用了,最后终于铸成四尊,分别放在中山大学,南京中山陵,澳门中山纪念馆,四尊铜像都是一模一样,均2。6米,重约一千公斤。请看碑身四周:碑身正面雕刻有“孙总理纪念碑”六个隶体大字,是胡汉民的笔迹。东面雕刻着:“和平,奋斗,救中国。”请看碑身背面雕刻的总理像赞:“先生之道,天下为公;先生之志,世界大同;三民建国,允执劂中;况在

13、吾校,化被春风;江流不废,终古朝宗。”它是孙中山革命一生的写照,也是师生继承孙中山遗志的誓言。西面雕刻的总理训词:“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进大同。咨尔多士,为民前锋。夙夜匪懈,主义是从。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贯彻始终。”1927年国民党定都南京后,“总理训词”便成为中华民国国歌。上年纪的老人对我们讲,以前每逢星期一举行总理纪念周时,都要唱这道歌,还要背诵总理的遗嘱。一般的纪念碑多是坐北朝南的,但这座纪念碑却坐南朝北,据说,其中隐含着孙中山北定中原,统一中国的遗愿。这不是一座平常的岛,这里酝酿了后来中国五十年的战争,这里里酝酿了后来中国的光明出路,这里的每一粒泥土,每一片树叶,每一块砖瓦砾都记载了厚重的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