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保卫战》观后感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95354495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0.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森林保卫战》观后感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森林保卫战》观后感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森林保卫战》观后感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森林保卫战》观后感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森林保卫战》观后感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森林保卫战》观后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森林保卫战》观后感(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森林保卫战观后感近日,我应邀到光华剧院观看了天津儿艺的儿童剧森林保卫战。该剧讲述了特工局清洁工熊猫,误打误闯参加了保卫森林的任务,最终转化了树怪,保卫了森林。对于戏剧,我私以为还是有一些心得的。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还是看过一些,但对儿童剧却是没什么涉猎,直到最近才开始和孩子一起看剧。刚开始没觉得有特别,但是随着看得演出越来越多,就发现了些它的微妙之处:一、从舞美上看,道具、服装造型卡通 ; 灯光效果较多 ; 布景明快、音乐轻快、节奏感强。比如本剧描写的是动物世界的事情,所以服装多是卡通人偶,像天津儿艺的三只小猪 、木偶奇遇记则更是如此。孩子对于单纯的说理很难被接受,而且即使你说了也记不住,

2、而用小动物做演示,则利于孩子们接受。儿童剧人物要求脸谱化、 辨识度高, 这一点有点像京剧、评剧,虽非快意恩仇但也要黑白分明,好人就是好人、坏人就是坏人。因为孩子的世界就是黑白分明没有中央地带。孩子们情感丰富,兴奋点低、兴奋度高、持续时间短。在儿童剧中加入音乐剧的元素来演绎,会更加适应儿童心理,使小观众持续关注剧情。音乐与舞蹈是互通的、它们是特殊的人类语言, 能使“大观众” 和小观众们一起放飞心情,让儿童剧摆脱“儿戏”定位,成为老少咸宜的戏剧。如本剧定位就是儿童音乐剧,细节充实,演员表演到位,我身旁的那位“大观众”看得比小观众入迷。二、从剧情上看,故事曲折、情节简单、矛盾激烈。戏剧由于受到时间、

3、空间限制,必须把情节、矛盾冲突浓缩成精华后,在狭小的舞台再现。对于其他戏剧,可以把几对矛盾同时捏在一幕戏中表现, 比如海河人家 中邻里、友情、爱情、亲情可以在同一天、同一地、同时展现。但儿童剧则不能这样设计,因为过于复杂的情节,不利于孩子们理解。所以它的情节要简单的多,一般一时一地只有一对或至多两对矛盾冲突。儿童剧要求情节简单,易于孩子们理解,这种理解只是针对孩子们,而非成人。如本剧最后一幕,开始是熊猫力斗树妖,这时我身旁的朋友正好来了个微信,回完一看,树妖和熊猫和好了。等散了场,我给她补完课,她笑道,整部剧87 分钟渲染树妖多坏,讲如何对付树妖,后面 3 分钟树妖就教育改造好了,看来树妖还是

4、挺好说话的。事实上,这个情节安排就是适于孩子,而非成人。因为孩子们打架没有你死我活,打完了还是朋友,打完了接着玩是常态。而且我们也会总同孩子讲,犯了错误改了就是好孩子。总体上看戏剧都要求有矛盾冲突,但话剧冲突的处理方式不一定非常强烈,比如话剧洋麻将的情节就没有什么波澜,通篇就是两个老人在储藏室里边打牌边说着往事。但与之相对,儿童剧的矛盾冲突却要求尖锐,它要求鲜明的二元对立的矛盾。如本剧,刚开始是特工们因瞧不起清洁工熊猫而引发的矛盾,后面是动物们不信任熊猫而引发的矛盾,最后是树妖集团与熊猫的矛盾,矛盾尖锐而此起彼伏。其原因就是因为孩子们兴奋度高而短暂,剧情连续不断的矛盾冲突,可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5、,让他们持续观演。同理,儿童剧一般要求故事曲折离奇富于想象力,其目的一是为了契合儿童活跃而不受限制的思维,二是为了吸引小观众们的注意力,如本剧中富于想象力的设计了吃完可以隐身、可以变成肌肉男的“隐身糖果” 、“强化药丸” ; 设计了清洁工当了特工,看似好人的猩猩却是卧底,树妖是人类的造物这样的曲折剧情,就有效的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三、从表演上看, 互动性强、 风格夸张、 动作清晰简明。儿童剧的表演往往是夸张而有滑稽效果的、同时也是清晰的、简明的。用动作表明身份,少有无意义的动作。如本剧中无论是鸵鸟还是树懒、猩猩的动作都是符合他们的特定动物身份的。而主角熊猫动作滑稽可笑,打败反派臭鼬靠放屁、拿扫

6、把当武器,孩子们在笑中接纳了蕴含在剧情中的真善美。儿童剧人物对话是口语化的,不藏着掖着、单刀直入。话剧中大段的对白, 抒情性的对白, 在儿童剧中是不合适的。“生存还是毁灭”之类长句在剧中就变为了“我是一只特工熊猫,创造的传奇无人替代。 ”这种喜闻乐见不烧脑且契合音乐剧表演形式的台词。儿童剧还有一个特色,就是场上场下互动比较多。如本剧,开场护士抱着针头出来暖场、熊猫在场下三次问孩子们是否要打树妖,这种互动增加了剧目的游戏性、代入感,减少了说教感,增强了娱乐性。因为玩是孩子的天性,通过玩调动孩子们的观演积极性,更能为孩子们所真心接受。我不认同某些专家所说的, “儿童剧场是儿童静思人生的空间”,玩是孩子的天性,儿童剧也是玩的一种。思考是留在“玩后”家长对孩子的引导。剧场不是课堂,不是填鸭式、说教式。舞台上价值观传递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与“专家”的观点相反,我却认为剧场不需要孩子的静思,需要的是孩子们饱满而热烈的情绪和对戏剧全身心的投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