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茧丝绸十二、五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95352740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省茧丝绸十二、五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省茧丝绸十二、五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省茧丝绸十二、五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省茧丝绸十二、五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省茧丝绸十二、五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省茧丝绸十二、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省茧丝绸十二、五(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陕西省茧丝绸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茧丝绸产业作为我省区域性的特色产业,在陕南秦巴山区、关中浅山丘陵及陕北黄土高原部分县区已成为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地方财政增长的主导产业。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抓住机遇,尽快把陕西建成全国优质茧丝生产基地,持续推动我省茧丝绸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特制定本规划.第一章 发展现状与面临形势第一节 “十一五”茧丝绸行业发展成就“十一五以来,我省茧丝绸行业通过加强宏观调控,深化蚕茧流通体制改革,积极推进贸工农一体化,认真实施“东桑西移”工程,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市场化规模不断拓展,逐步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一、蚕

2、茧生产的基础性环节不断加强,蚕农收入稳步提高.截止2010年底,全省桑园面积120万亩,优良桑树品种普及率达90 %以上,其中采桑养蚕投产桑园80万亩,较2006年的72万亩净增加8万亩,规模化的蚕桑基地达到20万亩以上.作为退耕还林建设的生态桑园40万亩,主要集中在榆林、延安两市;蚕品种完成了第四次更新换代,9个蚕种生产单位年生产能力80万张,其中3个蚕种场完成了自动催青设备改造;蚕桑病虫害监控网络初步建立。2010年 全省从事养蚕业的农户30万户,占全省乡村总农户数的4,桑蚕鲜茧产量1.76万吨,按鲜茧收购平均价格计算,全省蚕农出售鲜茧收入5。7亿元,加上桑园和茧丝资源综合利用收入2.2亿

3、元,在缫丝加工企业务工收入0.6亿元,蚕桑产业为农民实现收入8.5亿元,比2005年增加一倍以上。二、缫丝企业改制和技术改造取得重大进展.国有、集体缫丝企业的改制工作全面完成,技术改造取得重大进展,截止2010年底,全省15户缫丝企业总生产能力为43196绪,其中自动缫42956绪,占到总生产能力的99.4%,比“十五末提高32个百分点;缫丝行业生产废水处理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4户企业完成了生产污水处理循环利用技术改造,实现了清洁化生产。全省缫丝行业基本上实现了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节能环保、提升企业技术装备水平的行业管理目标.生丝产量持续稳定增长,2009年达到2350吨,创

4、历史最高水平,白厂丝等级均达到4A级以上.三、蚕茧流通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省商务厅会同省工商局制定了实施鲜茧收购资格认定办法细则,实行每两年审核换发一次资格证书,促使茧站资源配置日趋合理,有效地规范了鲜茧收购市场秩序。目前,全省获得鲜茧收购经营资格的567个鲜茧收烘站逐步向龙头企业集中,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县区由一两户龙头企业扶持生产、收购鲜茧的格局,真正实现了“谁投资,谁发展,谁扶持,谁受益”的目标,有力地保障了缫丝企业加工原料的供给,进一步优化了“龙头企业基地(协会)农户”的缫丝加工与蚕茧收烘一体化经营模式,茧丝绸行业的产业化、组织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升。同时,在政府调控下主要由市场形成蚕茧价格

5、的机制基本形成,鲜茧收购价格实行省级政府指导价,蚕种销售价格实行政府定价,并全面放开干茧和厂丝经营,价格政策的科学化成为我省茧丝绸行业平稳发展的可靠保障。四、蚕桑生产新技术推广取得明显成效。蚕桑生产新技术得到推广应用,蚕茧生产方式快速转变,蚕茧质量明显提高。省上支持编撰的科学栽桑养蚕实用新技术光碟和栽桑养蚕实用手册,成为指导我省涉桑地区蚕桑科学生产的规范性教材。至2010年底,全省小蚕共育率达到了70%,方格簇普及率达到了88,省力化蚕台、养蚕大棚和专用蚕室等养蚕设施得到普及。蚕茧质量平均提高12个等级,鲜茧茧层率和蚕茧上车率分别达到了22%、88。同时,获国家发明专利的“热风循环式蚕茧干燥设

6、备在全省推广,既节能降耗,又使干茧质量得到提高。五、“东桑西移工程取得显著成果.“十一五”期间,随着国家“东桑西移工程的深入实施,我省累计争取到国家“东桑西移”工程项目资金2400万元,国家茧丝绸发展风险基金220万元,省上安排专项资金7000万元,先后在22个县区扶持龙头企业实施了36个蚕桑基地建设项目,15个基地巩固提高项目和3个灾后基地重建项目,支持行业内有关企业和科研技术推广单位实施了78个技改研发推广项目,推动茧丝绸行业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一是以规范化栽植良桑和省力节本养蚕技术应用为标志的蚕茧生产基地规模化扩张,夯实了全省茧丝绸产业发展基础;二是培育壮大了一批龙头企业,对茧丝绸产业

7、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三是以桑园科学套种和桑技食用菌等保健食品、蚕丝被等家纺产品的研发生产为代表,桑蚕茧丝资源综合利用的深度和广度得到拓展;四是在设区市以上城市建立了一批品牌专卖店,茧丝绸产品营销网络建设取得新的进展。东桑西移工程收到了产业得发展、农民得实惠、企业得效益、政府得人心、环境得保护的效果,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产业支撑。第二节 “十二五我省茧丝绸行业发展面临的形势一、有利条件1、承接东部茧丝绸产业转移的区域优势明显。一是我省和东部地区相比,劳动力成本较低,栽桑养蚕的比较效益较高;二是通过实施“东桑西移工程,茧丝绸产业链得到延伸拓展,行业基础更加稳固;三是茧丝绸产业已成为我省区域性

8、的主导产业,我省有条件成为全国优质茧丝基地。2、科研技术优势突出。省蚕桑丝绸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实力在全国及全行业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省、市、县蚕桑技术推广网络基本形成,全省有4000多人的蚕桑专业人才队伍.3、生态资源丰富。我省有大量坡耕地适宜栽桑,特别是陕北地区建立的坡地垄槽灌桑、隔坡反坡梯田桑园、地埂桑及条墩桑生产取得了成功的经验,为茧丝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4、产业链条日趋完善。从种桑、育种、养蚕到收烘、缫丝、织绸,部分印染后整理,以及茧丝绸产品综合开发利用,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产业链。5、茧丝绸产品市场前景看好。随着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加上“回归自然、养

9、生保健等消费意识的形成,以天然纤维为标志的丝绸产品消费会不断增加。二、不利因素1、蚕茧生产专业化、规模化程度仍然较低。限于传统的分散养殖模式,年产茧超过2000吨的县(区)仅有5个,整体上尚未形成可以有效抵御市场波动的蚕茧生产基地。2、蚕业发展基础仍然薄弱。蚕种场普遍生产设施条件差,且缺乏专业化的原种场。蚕桑病虫害防控体系仍不健全。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和技术贮备仍然不足。3、龙头企业市场竞争力不强。茧丝绸行业工业企业普遍规模较小,装备水平较低,产业链条相对较短,资源综合利用和研发能力较弱,缺乏具有影响力的企业与品牌,缺乏健全的营销网络。在世界经济将处于艰难曲折的复苏时期,主要依赖出口的丝绸产品国

10、际需求增长缓慢,贸易摩擦增多,人民币升值压力较大.同时,国内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种桑养蚕劳动力紧缺,用工成本增加,传统发展方式难以为继,既对产业结构层次较低的我省茧丝绸行业提出了新挑战,也提供了新机遇,“十二五”时期亟需加快推进发展方式的转变,在应对挑战中抓住机遇求得发展。第二章 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第一节 总体思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巩固提高陕南、积极开发陕北、适度发展关中的基本思路,以现有基地县为基础,以“调结构、创品牌、促升级”为主线,以改善蚕桑生产条件、提升工业水平、拓展消费市场为主要内容,以平台搭建、政策引导为手段,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品牌建设和产业升

11、级,全面增强产业竞争力,推动茧丝绸行业稳步发展.努力把我省建成国家优质茧丝生产基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增收。第二节 基本原则 一、坚持市场导向原则。以市场需求确定茧丝绸产业发展方向,推进生产要素整合和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开拓国际、国内市场。二、坚持政府推动原则。突出政府统筹规划、有序推动的作用,加强示范引导和宏观调控,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三、坚持企业主体原则。以丝绸加工企业为主体,通过政策扶持和项目带动,建立和完善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机制,培育具有行业带动作用的产业化龙头企业。第三节 发展目标总体目标是:进一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提升茧丝绸行业的产业化水平;进一步开展桑蚕

12、茧丝资源综合利用和高效利用,实现产业链的多环节增值,提升茧丝绸产品的市场化水平;进一步创新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模式,提高茧丝绸行业的组织化程度,增强企业及蚕农抵御自然风险、产业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一、蚕茧产量与效益:全省桑园面积发展到150万亩,其中采桑养蚕投产桑园稳定在80100万亩,年发种100万张,年产优质蚕茧4万吨,蚕农综合收入比2010年增加8亿元以上,达到16亿元,养蚕户户均收入达到6000元,比2010年翻一番。二、蚕茧生产技术推广目标:优良蚕种推广率100%,新桑园优良桑品种推广率100%,小蚕共育率80以上,方格簇推广率90以上,蚕茧上车率、解舒率、出丝率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

13、茧丝绸工业企业产业升级及结构调整目标:进一步推动收烘及缫丝企业技术改造,烘茧环节全部改造为环保节能型设备,缫丝环节全部实现自动缫丝化,缫丝企业基本实现污水零排放;白厂丝产量达到5000吨,比2010年翻一番,在此基础上,努力提高质量等级,逐步发展适度规模的丝绸加工及后续产品开发.四、桑蚕茧丝高效利用及其产品的市场开拓目标。逐步探索、推动桑蚕茧丝资源的“综合利用向“高效利用”方面转变,推动我省茧丝绸产业由“单一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培育5个茧丝绸产品自有品牌,建立具有一定规模的丝绸品牌产品专卖店20个,形成我省自有品牌的丝绸产品营销网络。第三章 基本任务与产业布局第一节 基本任务一、巩固提高

14、蚕桑生产基地。在“十一五”的基础上巩固提高优质蚕桑生产基地,培育年产茧3000吨以上基地县5个、2000吨以上基地县10个,形成适度规模、较为稳定的蚕茧基地。二、改善蚕种生产设施条件。扶持建设专业原种场,对现有骨干普种场蚕种繁育与催青等关键环节装备和蚕病检测设备进行更新改造。三、完善蚕桑病虫害防控体系。依托省、市、县(区)蚕技、制种、科研单位,建立完善能够及时发现、快速反应、防控有效的蚕桑病虫害防控体系,为茧丝绸产业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保障。四、提升收烘和茧丝绸工业环节技术装备水平。全面推行仪器评茧,普及节能高效环保的蚕茧烘干设备,淘汰落后的缫丝生产设备,提高生产自动化程度,完善生产质量检

15、测控制体系,有序发展丝绸深加工。五、深入开展桑蚕茧丝资源高效利用。结合蚕茧基地巩固提高工程,推广桑园间作套种、养殖畜禽等,实现蚕桑产业的复合经营,多途径提高桑园产值与蚕农收入;鼓励茧丝绸生产企业利用桑叶、桑技、蚕沙、蚕蛹等开发保健食(用)品、药品;鼓励有条件的茧丝绸龙头企业研发丝绸家纺和衣着类产品,努力开拓茧丝绸消费市场。六、建立和完善蚕桑科研推广基地.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安康学院蚕桑重点实验室为依托,建立一个面向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集蚕桑品种选育、良种繁育、新品种试验示范和新技术推广为一体的蚕桑科研推广中心与示范基地。第二节 产业布局按照自然资源条件、蚕桑产业基础以及发展潜力,安康市为蚕桑产业

16、发展优势区域,汉中市、商洛市及宝鸡市部分县(区)为发展重点区,榆林市、延安市为适度发展区域。一、蚕茧基地建设.在具有一定基础的安康市汉滨区、石泉县、旬阳县、紫阳县、平利县、岚皋县、汉阴县、白河县,汉中市汉台区、勉县、城固县、略阳县、南郑县、镇巴县、宁强县、西乡县,商洛市洛南县、商南县、镇安县,宝鸡市千阳县,延安市子长县,榆林市绥德县、子洲县、吴堡县、清涧县,通过择优扶持、巩固提高,建设20个优质蚕茧生产基地县(区).二、蚕种场建设.现有蚕种制种单位的生产能力基本满足蚕茧生产发展需要,原则上不再新建,适当调整蚕种生产结构,扩大部分单位制种规模。重点扶持改造安康市蚕种场、石泉县蚕种场和汉中市桑蚕制种场,逐步启动原种场建设项目。三、茧丝绸工业体系建设.除已有15家缫丝加工企业和在建的1家企业外,安康、汉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