昙华林艺术村发展规划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95343700 上传时间:2023-09-1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7.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昙华林艺术村发展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昙华林艺术村发展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昙华林艺术村发展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昙华林艺术村发展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昙华林艺术村发展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昙华林艺术村发展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昙华林艺术村发展规划(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昙华林艺术村发展规划(草案)导言受武昌区粮道街党工委、办事处委托,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承担了 制订“昙华林艺术村发展规划”方案的课题。根据武昌区委、区政府关于昙华林 历史文化街区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工作部署,经过实地调研及系统分析,并以武 汉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武汉市文化产业发展计划、武汉市文化发展 规划、武汉市红色旅游建设专项规划、武昌昙华林历史街区保护和利用控 制规划等为依据,提出以下建议方案。一坚持规划先行,明确发展方向规划是发展的先导。粮道街党工委、办事处充分认识到规划的重要性,按照 科学、超前、系统的要求,完善“昙华村艺术村发展规划”。首先,制定总体发 展规划。粮道街党工委、办

2、事处在征求群众意愿的基础上,按照“推进艺术村发 展、促进居民生活宽裕、重建古街区人文风貌”的总体要求,力争用35 年时 间,努力完成“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创意园区”、“形成舒适宜人的高雅历 史街区环境”、“建设功能齐全、市民文化生活气息浓郁的民俗风貌体验中心” 三大任务。紧紧围绕将昙华林建设成“保存文化精髓、聚集文化精英、创作文化 精品、展示文明精神、繁荣文化经济”的历史文化街区的总体目标, 实现将园 区发展为全国知名的艺术村,湖北省知名艺术家积聚区,青年艺术家培训、孵化 中心,艺术品的创作、生产、流通基地。其次,制定产业规划。大力发展两大产 业,规划建设六大功能区。两大产业为:文化创意产业

3、、历史名街风貌体验型旅 游业;六大功能区为:青年艺术家原创基地。艺术村文化品牌打造区、文化名 流精品馆、昙华林历史文化展示区、街巷生活文化体验区、宗教文化展示区、 第三,在详细调查的基础上制定社会发展规划。配合产业发展规划,统筹制订基 础设施规划、公益设施规划、资源利用规划。形成较为完善的规划体系,使艺术 村发展进入规范化轨道。二确立功能布局,聚集文化精英武昌昙华林是我市乃至全省、全国少有的历史建筑集中、文化内涵丰富的街 区。“昙华林艺术村”是由武昌区人民政府和武汉博华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 打造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园区范围为东至中山路、南至粮道街、西至得胜桥和凤 凰山、北至中山路的围合区域,总

4、面积约为 104.1 公顷(约 1 平方公里)。园区文化底蕴丰富,分布着优秀历史建筑和遗迹52 处。园区周边文化氛围 浓厚,分布着湖北省美术学院、湖北美术院等艺术院校和大量的画室、展览厅。 拥有良好的城市区位、地理环境,处于正在形成的武昌旅游圈内,南望黄鹤楼, 东临沙湖,西临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作为武汉历史文化积淀之地,该 街区将成为武昌区乃至武汉旅游圈的一个重要参观旅游地点。政府已投资完成了 园区一期、二期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维修、沿街房屋里面整修,优秀历史文 化建筑的整修维护等,为“昙华林艺术村”的开局奠定了基础。结合昙华林历史 街区的实际状况和资源分布,特将“昙华林艺术村”的功

5、能分为六大板块:1. 艺术村文化品牌打造区文化创意产业不同于传统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必须品牌先行。没有一定的知 名度,文化创意无法转化为商品。对于艺术家和“昙华林艺术村”来说,这一点, 都是一样的。所以必须强化现有空间中的中心场所的“品牌功能”。仁济医院、 教士公寓、修女教堂、花园山天文台遗址、瑞典教区的洋建筑群,这是昙华林历 史文化街的重点保护区域和精华所在,是“昙华林艺术村”品牌建设的支点。仁济医院位于“昙华林艺术村”的核心区,其建筑空间独立而相对封闭,有 利于艺术精品的陈列和保护。我们建议区委、区政府、文产办协调将仁济医院建 设为“昙花林艺术村”的展销、拍卖、发布中心。举办小型电影节、艺术

6、节、演 唱会、时装秀等各种文化艺术活动,并在此基础上筹备“昙花林青年艺术家双年 展”固定展馆。力推新人精品,制造新闻效应,确立“昙花林的艺术村”专业地 位和学术氛围,提升“昙花林艺术村”的品质。围绕“昙华林艺术村”的品牌建设,武汉博华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计划将中 心区的教师公寓,建设为艺术沙龙,成为具有原创精神的艺术家展示交流等多功 能的艺术活动中心。并将中心区边的电子党校建设为画家客舍,以国际青年旅馆 的形式接待外来艺术家,提升昙花林历史街区的人气。建议区委、区政府、文产办联系宗教事务局,尽快将修女教堂交付汉博华林 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将其建设为文化艺术、学术活动的讲坛和宗教文化展馆。2. 文化

7、名流精品馆中心区的瑞典教区的修缮和再利用已经迫在眉睫。作为“昙花林艺术村”的 品牌核心区,这里应该建设为文化名流精品馆。必须赶紧抢救摇摇欲坠的夏斗寅旧居,在总体布局上把夏居屋、夏亭、夏舞 厅等修缮后使夏家大院自成系统,并且打通旧居大院的西墙,把夏斗寅西式旧居 和西边瑞典教区的一大批洋建筑串起来,形成武昌少有的、比较集中的的洋建筑 群,并与紧挨着的徐源泉公馆等建筑,建设成具有国际声誉的画家、文学家、诗 人、学者、批评家和摄影师等居留、展销场所。3. 昙华林历史文化展示区以“国民党政治部第三厅”旧址和中医学院的几座老建筑为主体,建设昙华 林历史文化展示区。武汉博华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为了恢复“三厅”

8、的人文风貌,已经引进了“云 架桥画派”,汉诗编辑部和著名作家邓一光设立工作室。为历史文化展示区 奠定了基础。湖北中医学院的几座百年老建筑群保存虽好,但处于大墙之内,建议拆除学 院一段围墙,使最靠近围墙的“翟雅阁健身所”和文学院等重新融入昙华林历史 街区,为游人直接进入参观圣诞堂、文学院等建筑提供便利。并以文字、图片介 绍,宣传昙华林历史文化。4. 街巷生活文化体验区昙华林历史名街街巷生活文化体验区的概念:发动昙华林历史街区的老居 民,把自己闲置 的房子拿出来,配备全面的住宿条件,作为“家庭旅馆” 出 租给游客,从而带动历史名街的体验式旅游,促进昙华林艺术村发展,丰富文化 创意产业内涵。昙华林历

9、史名街街巷生活文化体验区的功能定位:充分发挥家庭旅馆“居 住”的亲和力,以体验武汉老街区“市井生活”式人文旅游为特色,“靠山 吃山,靠海吃海”,着力提高昙华林街区老居民的收入,为街道发展增加一个新 的强势经济增长点。加快街区环境创新与挖掘街区民俗文化底蕴,积极探索创建 国家级文化历史名街。街巷生活文化体验区的建设必须经过周密的调查和统计,作出科学详细的 规划,分步骤实施。建议以戈甲营或太平试馆等历史风貌保存较好的街巷,作 为试点,取得经验和效益之后再进行推广。5. 宗教文化展示区以戈甲营内的基督教崇真堂为主体,加上中医学院里的圣诞堂、花园山上修 女教堂等历史宗教建筑,与现在区内活动的教会、教堂

10、合作,建设宗教文化展示 区,展示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融。6. 青年艺术家原创基地将石瑛故居、原新华造纸厂、三义村六栋五、六十年代的建筑和区内的几栋 江夏民居,建设为青年艺术家原创基地。引入青年艺术家和美术学院学生创业, 成为原创画廊、雕塑室、设计工作室等。武汉博华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在石瑛故居引进的武汉尚艺坊艺术传播公司, 已经作成了良好的示范。二、培育创意产业,加快经济发展加强对创意产业的调查研究,及时把握其发展脉搏,捕捉发展机遇,充分挖 掘昙华林历史街区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把促进创意产业发展作为调整经济结 构、探索危旧房改造新思路、完善城区功能定位的重要措施。在深入研究创意产业发展方向,充分借

11、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昙华林 历史街区比较优势,按照“研究、尝试、调整、提高”的思路,通过市场的手段, 支持和培育创意产业发展。昙华林遗存的大量中外历史建筑和地名,集中展现了 当年武昌的旧城风貌,并真实承载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民俗等多方面的 信息,连片构成一个区域化的近现代文化生态环境,是探索武汉市文脉和传承地 方历史不可多得的“实物标本”。可以选择其中一些条件比较好的历史建筑、旧 厂房稍加整修,建设成风格不同的艺术馆、摄影棚、画室、设计室等艺术场所, 不断总结试点经验,改进提高,逐步壮大规模。旧城历史遗存为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生存空间和创作灵感,而创意产业也为 风貌保护注入了时尚、创

12、意元素,二者相得益彰。但是,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创意产业都刚刚起步,规模还比较小,需要政府大力扶持,应加紧制定相应的政策 在创业孵化、发展壮大、政策支持、服务保障等方面给予创意产业全方位服务。 创意产业的发展有其自身特点,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通过政府引导的方式做 强做大。因此,可以通过政府披露信息,公开政府意图和发展思路的方式,选择 有运作能力的公司,在广告、绘画、建筑设计、艺术和古董市场、手工艺品、时 尚设计、电影与录像制作、交互式互动软件、动漫、音乐、表演艺术、视觉艺术 等方向上,着力建设创意产业原创基地。三、创新发展思路,促进居民增收昙华林街区的历史建筑分散于各机构和民居之间,仅靠目前启

13、用的四栋历史 建筑来打造“昙华林艺术村”,号召力太低,难以形成气候,导致招商困难,更 谈不上产业的合理布局。而其他历史建筑分属于不同的单位,产权难题短期内难 以解决,将严重地拖后昙华林艺术村创意产业园的发展。以“家庭旅馆”的形 式建设街巷生活文化体验区,既可以以人文旅游带动 昙华林街区的“人气”, 奠定昙华林艺术村的品牌基础,又能促进居民增加收入,以“家庭旅馆”的现 场体验方式,将非物质形态的老武汉民风民俗及市井生活传统挖掘和留存下来, 这片老街区的未来,将衍生出文化旅游新功能。能极大地丰富文化创意产业的内 涵。昙华林历史街区不仅是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人们生活的 物质载体,昙华

14、林历史名街的新规划必须重视人的存在,有原住居民的古街才是 活色生香有生命力的,以牺牲城市的功能性和居住其中人的便利性来实现所谓的 保护,是一条死胡同。改造园区环境,提升品牌形象历史建筑的修缮整合、复兴和再利用,应该转换思路,避免大拆大建所不可 回避的拆迁难题,从容易处入手。历史建筑并不是孤立的,它周围的民居,街巷, 民国时的样子,五十年代时是什么样子的,再到文革和现在,每一次的变化其实 都保留在街区肌理以及市井民俗中。这就像画水彩画,要颜料一层层的渲染、叠 加,才能达到最终的效果。如果一味地全部硬性恢复哪个时期的建筑,弄出所谓 的明清一条街,那就失去了历史的延伸性和真实性,成了假古董,就毫无意

15、义了。所以,针对历史街区中景观环境较差、生活设施不全等问题,本方案建议通 过增加大量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来提升和完善昙华林历史名街的服务功能。十四中门前的小巷,景色单调死板,毫无灵性,为昙华林软肋。建议拓宽这 段灰色走廊,补充景观、门面,建设艺术品、旅游品销售步行街。形成通往昙华 林历史街区的主入口,并和对面待敞开的中医学院相互呼应。所有修缮改造一律 往历史文化名街的形式挂靠。在十四中一侧沿大操场看台下面布置一间间小型陈 列馆,介绍昙华林历史文化风貌,兼售具有昙华林历史名街特色的纪念品。将得胜桥一条街,改造为特色风味饮食街。按照文化艺术园区的专业化特色、国际知名园区的国际化标准和品牌形象窗 口的

16、开放性要求,不断调整充实艺术区物业管理水平,引进专业服务力量,完善 基础服务设施,推动园区物业管理向专业化、人性化、规范化转变,致力于为园 区机构提供及时、有效、专业化的物业服务管理。积极搭建和完善艺术村公共服务平台。成立艺术村咨询服务中心,为园区机 构和到访者提供导览、租赁、咨询、ATM机取款等多方面的服务;成立专门的接 待部,充实接待设备和人力,招聘多语种导游志愿者;安排免费游览车,从园区 入口处经停园区主要线路与机构,同时为到访者提供指引服务;更新楼宇门牌, 为艺术村机构编号,在主要交通道口设立中英文引导标识,为园区到访者提供便 利。在搭建产业发展和艺术村推广服务方面。在区委、区政府、文产办的支持下, 由武汉博华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发起成立“昙华林艺术村艺术基金”,基金将通 过广泛动员和汇聚社会各界力量,支持昙华村艺术村的资源整合和形象推广;通 过举办艺术节,扩大昙华林艺术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