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试卷分析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95339034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试卷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试卷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试卷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试卷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试卷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试卷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试卷分析(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文档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数学试卷分析旦马乡初级中学 赵永2011 2012 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数学试题紧扣数学大纲和教 材,突出了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 全卷的试题未超出课本习题 的难度, 题目的难度呈梯形缓慢上升, 在当前减轻学业的学习负担, 大 面积提高质量的要求方面有良好的导向作用。试卷题目共 28 个,试题难度为:容易题占 50%,中等题占 35%,较 难题占 15%试题的难易程度原则上按三种题型由易到难安排,总体难 度设计为0.650.70。一 、试题呈现如下特点:1 、考查内容依据课程标准 ,体现基础性。试题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基础性强,试题编排充分体现数学学

2、 科的教育价值。 全卷体现基础知识、 基本技能、 基本方法的考题覆盖面 广,涉及课程标准主要的知识点,起点低且难易安排有序,层次合 理,有助于考生较好地发挥思维水平。 这些试题的分值占全卷 80%以上, 有的源于课本, 有的是对课本中的题目原型进行合理的加工、组合、 延伸和拓展。 这样既可坚定考生考好数学的信心, 又对今后的数学课堂教 学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2、突出了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精髓, 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 数 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与方法, 形成的规律性的理性认识, 是解决问题的 根本策略; 数学方法则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和工具。 本次考试着重考查了 转化与化

3、归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和数学建模的思想等; 考查了因式分解法、分析法、猜想与探索等思想方法。3 、试题背景具有现实性,突出对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创新思维的 考查。学习数学的最高境界是运用数学知识、方法和思想去解决实际问 题。今年一些试题的背景来源与学生所熟悉的现实生活, 背景公平合理, 时代感强。整个试卷通过不同层次、不同角度、不同视点开放,实现对 不同层次学生的考查。 真正实现了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品 质、创新意识及探究能力。4、几何难度降低 试题没有出现繁难的几何证明题,淡化几何证明的技巧,降低了 论证过程形式化的要求和证明的难度。总之,从考查要求来看, 对各知识点的要

4、求及知识的综合运用要求 都比较基本。 试题层次恰当, 淡化特殊的技巧, 大多数试题既有常规的 解法,同时在知识应用上又有一定灵活性。 试题的设置又具较明显的梯 度,综合题入口宽而易,出口稍高。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三种题型 中的大部分题目都立足于考查初中数学的核心基础知识、 基本技能及隐 含于其中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 在考查三基时, 注意结合现实背景, 体 现对数学本质理解的考查。 初中数学中常见的函数与方程, 数形结合等 数学思想方法, 在试卷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全面落实对三维课程目标 的要求,力求做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并重,重视动手实践,重视 综合运用,并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二、答题

5、情况和考试效果参加考试 48人,参考率 100%。数学最高分 139 分,最低分 30分, 合格率达到 64.58%, 100 分以上 23 人,平均成绩 93.65 分, 120分以 上 12 人,优良率 25%。从本次考试反映出, 对于很基础的题目得分率普遍较高, 如选择题 答题正确率达到 70%,填空题答题正确率较差,只有 50%。解答题中, 计算的正确率达到 65%。但学生的计算能力需加强, 很多学生思路清晰, 但由于计算结果错误导致失分, 对数学知识理解的深度不够。 审题能力、 阅读能力需加强, 如 24题、25题,26 题有的学生就没有把准确信息与 图象有机结合,没有理清题中各量之

6、间的关系,学生考虑问题不周全, 不能按照一定规律去思考,所以出现思维混乱。三、对今后教学工作的思考1 、注重教材研究 , 加强双基训练。今后要认真学习 课程标准 和新课改理论, 结合实际, 提高效率, 向课堂教学要质量,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都有所进步、 有所 发展。从试卷看,在整体构思与具体题目的设计上, 起点适当, 题量适中, 坡度适宜, 难易适度, 大多题型采用新教材的呈现方式, 把考查学生的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 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 念: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 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要围绕教材,一定要注重“双

7、基”教学,教师要苦练 基本功,让学生真正获得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解决 “双 基”问题的准确率。 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 挖掘教材中例题和习题的教 学价值。不要存在人为综合、变相拔高的“深挖洞”的现象,而应以基 础知识的掌握为主,在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等方面多做些“广积粮”的 工作,防止对知识的盲目加深。平时教学要依照课程标准要求, 必须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 尤其是 要搞好数学核心内容 (包括基本概念、 定理、 公式、法则等等) 的教学, 不仅要注重这些基础知识本身的教学, 而且要揭示这些知识的来龙去脉 和内在联系, 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发生、 发展过程, 把握蕴涵其中的 数学思想

8、方法。2 、以学生为主体,着眼于能力的提高 能力考查是中考的命题方向,学生除了应掌握较扎实的基础知识 外,还应具备较强的运算能力、 空间观念、 统计观念及应用意识与推理 能力, 应把培养学生的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 教师更应认真研读课 程标准,把握时代的脉搏,多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环境、社会现实、经济 建设等各个方面, 从中提炼出有社会价值的应用背景, 从而增强学生用 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扩大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建模训练, 增加这 方面的题目,拓宽眼界,培养用数学的能力。教学中要加强过程教学, 真正做到结论和过程并重。 不但要注重学 生掌握知识、 技能和方法, 还要注重学生在数学思考、 数学

9、活动等方面 的表现,更应研究怎样设问才能较好地让学生展现自己认识问题和选择 解题策略的过程, 探究问题和说理的思维活动过程, 提出问题与解决问 题的过程。 加强对学生的学科内知识的综合能力的培养, 增加与其它学 科间的知识联系,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重视审题能力的培养。 认真审题、 真正理解题意是解答正确、 答题 迅速的前提。从试卷反映出很多学生对题目有一个大概了解就开始答题 了,以致出现不应犯的错误。教师要重视教学研究,如加强对应用题、 开放性试题的研究, 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同时, 更注重学生的数学能力 的形成。运算能力的培养, 应经常地要求学生明确算理, 着重在解题过程的 条理化和规范化上

10、下功夫, 努力避免加大训练量和不必要的重复训练等 现象的发生。空间观念、 统计观念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应结合教材的特点, 在教 学中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探究”等形式,引导学生主 动参与学习,在“做数学”中理解数学。学业考试对“双基”的考查, 是将数学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多方位的全面考查,要求学生能够灵活、 准确地运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和“猜想”能力,因为数学不仅是思维科 学,也是实验科学。数学推理不仅包括演绎推理,还包括合情推理。重视数学语言, 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 . 数学语言是数学思 维和数学交流的工具, 在教学过程中,

11、要加强数学语言的教学, 数学语 言包括文字语言、 符号语言、 图形语言, 它是数学思维和数学交流的工 具。在教学过程中, 不仅要培养学生能够进行各种数学语言的转化, 还 要培养学生会用数学语言准确、 简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 不仅要 培养学生能够进行各种数学语言的转化, 还要培养学生会用数学语言准 确、简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 学生在答题中, 书写表达的不规范 或是表达能力的欠缺, 是造成大多数学生失分的原因。 如推理证明的表 述、分析解答过程的阐述不清等。表达也是一种重要的数学交流能力。 因此,教学中要重视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表达能力。另外还要培养学生对数学图像、 图表的理解和应

12、用能力。 所以, 能 力培养应始终落实在平时教学过程中。3、加强实践能力,强化创新意识的培养 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当作初 中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和基本原则。 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和求知欲,通过学生独立思考,不断追求新知,发现、提出和创造性地 解决问题, 并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 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 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 或对某些数学问题进行 深入探讨,在其中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精神。4、关注学困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关注学困生, 本次成绩已显露出两极分化现象较严重。 部分学生从 双基到能力都有明显的缺憾。 作为教师要培养学困生的自信善于发现学 困生的长处, 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想办法挖掘他们的潜能, 从而激发他 们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用老师的人格魅力去吸引学生。 关注每一 个学生的成长,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