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是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战场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95336449 上传时间:2023-10-1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洋是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战场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海洋是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战场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海洋是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战场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海洋是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战场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海洋是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战场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海洋是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战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洋是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战场(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海洋是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战场发布时间:2010-09-21 09:06:37 访问次数:1 字体:【大 中 小】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 的快速发展阶段,资源消耗速度将继续攀升,能源消费结构也将难以 改变。环境恶化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长远性的战略性问 题。面对全球性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的挑战,培育发展战略性海洋 新兴产业,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 义。走向海洋并利用海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海洋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扩展的空间。地球表面积5.1亿 平方公里,海洋

2、面积3.6 亿平方公里,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约71%。沿 海国家主张管辖的海域面积约1.1 亿平方公里,公海和国际海底区域 2.5 亿平方公里,国际海域面积占全球海洋面积70%。根据 联合国 海洋法公约的有关规定和我国政府的主张,我国管辖的海域面积约 300 万平方公里,约为陆地面积的1/3。海洋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海洋除了拥有诸如 海洋生物、石油天然气、固体矿产、可再生能源、滨海旅游等多类多 种资源外,特别为人们提供了四通八达的国际贸易通道和海上交通运 输的方便。据统计,目前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已高达 60,对外 贸易运输量的 90是通过海上运输完成的,2009 年我国对外贸易出 口

3、量世界第一。1978 年到 2008 年 30 年间,我国对外贸易额逐年增 长,年均增长率高达17.4,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由1978年的0.8 提高到 2008 年的 7.9,从世界第 29 位跃升到第 3 位。我国商船队 航迹遍及世界上 160 多个国家的 1500 多个港口,我国港口货物和集 装箱吞吐量均位居世界第一位,超过亿吨的国际沿海港口达 15 个。 由此可见,走向海洋,开发利用海洋,已经成为国家战略的 “必选 题”。积极发展海洋经济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先后提出了 “实施海洋开发”和 “发 展海洋产业”的重大战略。为推进 “东部率先发展”战略布局的实 施,国民

4、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强调: “强化海 洋意识,维护海洋权益,保护海洋生态,开发海洋资源,实施海洋综 合管理,促进海洋经济发展。”2008 年,国务院批准的 国家海洋 事业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海洋事业要加强对海洋经济发展的调控、 指导和服务,提高海洋经济增长质量,壮大海洋经济规模,优化海洋 产业布局,加快海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提高海 洋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特别是,中央高瞻远瞩地作出了要在 信息、生命、空间、海洋、纳米及新材料等战略性领域超前部署的战 略部署,确立了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海洋产业的基本方向。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已成为国民经济新 的增

5、长点。世界海洋理事会执行主席保罗霍尔休斯,在分析了海洋资 源、服务空间和全球海上贸易量等后指出: “海洋经济等于全球经 济。”从全球性海洋经济发展看,海洋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高,海洋 经济管理制度不断完善,海洋可再生能源成为朝阳产业,发展经济更 重视海洋开发与保护的协调。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呈现出的特点:一是 总量不断增加,海洋经济已经占国民经济总量的近一成。尽管受全球 金融危机影响,2009 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仍然突破 3 万亿元大关, 达到 3.1964 万亿元,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 9.53%,涉海就业 已达 3270 万人。显而易见,实施海洋开发,发展海洋经济,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6、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快速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发展海洋新兴产业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最佳选择海洋是人类远远没有进行有效开发利用的巨大资源宝库,是 关系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安全的战略领域。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 济结构、实施可持续发展十分迫切。顺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发展战 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战略方向,把争夺海洋经济科 技制高点作为战略重点,是当前特殊经济背景下,世界各国经济发展 战略的必然选择。国家对海洋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关注 程度逐渐升温,已提到议事日程并加以落实;各区域发展规划和产业 振兴规划也纷纷将海洋经济作为重要战略内容加以谋划。战略性海洋 新兴产业已经成为沿海区域战

7、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应对国际金融危 机的政策着力点,发展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适逢其时。发展海洋新兴产业是顺应世界潮流的最佳选择。世界深海资 源产业逐渐向多元化方面发展,包括深海矿产资源勘查技术、深海矿 产资源开采技术和深海矿产资源选冶技术。深海矿产资源勘查技术装 备在全球已形成一个庞大的市场,数家知名生产厂家在市场上具有一 定的垄断性。海洋装备制造业方面,目前国际上水下运载装备、作业 装备、通用技术及其设备已形成产业,有诸多专业提供各类技术、装 备和服务的生产厂商,已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海洋信息化产业方面, 目前正向宽范围、实时化、立体化,网络化方向发展,美国REINAS 就是一家海天一体化的立体

8、实时监测示范系统、海洋生物技术产业、 生物工程技术开发(抗生素、抗病毒、抗肿瘤药物)等都走在世界前 列的企业。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0胡萝卜素(从海洋藻类中提取)的生产者。我国发展海洋新兴产业基础牢固。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 对海洋产业高度重视,积极的政策导向为海洋新兴产业的长远发展营 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特别是 2009 年,国务院陆续批准了一系列沿 海区域规划,沿海地区成为新一轮投资热区和国家改革的先行先试 区。沿海区域发展规划都将思维转向了海洋,赋予了依靠发展海洋产 业、发展海洋经济拉动区域振兴的全新内涵,国家产业振兴规划纷纷 将海洋经济放在区域发展的重要战略位置,海洋经济成为沿海区

9、域战 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政策着力点,体现了从国家 到地方在宏观经济发展的把握上对海洋的特别关注。海洋新兴产业必 将成为沿海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和未来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主 导力量。发展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仍然任重道远据不完全统计,2008 年我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为 400 亿元,不足海洋生产总值的2。但发展速度较快,2001年2008 年我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年均增速在 20以上,2009 年产业化程 度较高的海水利用业、海洋电力业、海洋生物医药业分别比上年增长 18.6%、25.2和 12.6%,远远快于传统海洋产业。存在问题:发展基础薄弱,主要表现在规模仍然较小、产

10、业 化程度较低、技术创新水平不高等。与此同时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 发展还面临统筹规划缺乏、基础研究欠缺、技术人才资金储备不足和 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我们应该以制约战略性 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瓶颈为突破口,破除发展障碍,着力解决发展的 体制机制障碍,站在全局的高度,从政策和资金上大力扶持战略性海 洋新兴产业的发展。对策措施:第一,增强国家在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初期的主体 地位,做好前期研发的投入和储备工作。第二,选择重点行业的重点 领域,以突破核心技术为主体,强化创新能力建设。第三,着眼于解 决技术产业化过程中遇到的示范和推广问题,加强创新产业基地建 设。第四,做好技术转化和产业规

11、模化的中介工作,推进创新服务平 台建设。第五,加强国内外交流与合作,有目的、有选择地引进消化 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工艺和装备,并实现集成创新。第六,加快战 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化发展的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培养一批掌握核心技 术,引领海洋产业未来发展的海洋领军人才及其相应科技研发团队。 第七,开发利用海洋,更要保护海洋。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旨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培育发展战略性海 洋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更要设立保护海洋的硬性指标,确 保海洋可持续发展。第八,区域发展需要出新招、打新牌。目前,东 部沿海地区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为避免区域间海洋产业结构雷同,导 致恶性竞争

12、,特别需要出新招、打新牌。环渤海地区要以临海近都为 优势,大打海洋文化牌,长三角地区要打国际航运中心牌,而珠三角 则要打好先行先试创新牌,其他地区要打好配合牌,发挥优势,培育 替代产业,促进区域间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共赢。海洋日益成为人类经济社会的重要空间和资源宝库,世界各 国在开发利用海洋领域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展望未来,谁不重视海洋, 谁的发展空间就会被压缩。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 期,走向海洋,开发利用海洋,发展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海洋经济是 党中央的重大决策,是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的最佳选择。可以预测并 坚信:我国海洋经济发展速度必然会不断提高,海洋经济的增量必然 会不断增加,海洋经济的发展质量也必然会不断提升。信息来源:中国海洋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