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经济生活知识点汇总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95332393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1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经济生活知识点汇总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考经济生活知识点汇总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考经济生活知识点汇总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考经济生活知识点汇总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考经济生活知识点汇总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经济生活知识点汇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经济生活知识点汇总(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经济生活知识点汇总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一课:货币(一)货币的本质考点1:商品的基本属性1商品的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2商品的基本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1)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2)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前者是自然属性,后者是社会属性)(3)商品是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考点2:货币的产生和本质1货币的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2货币产生:物物交换 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金银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货币产生。3.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考点3:货币的基本职能

2、1.价值尺度含义:货币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原因:货币本身是商品,有价值。要求:执行这个职能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不需要现实的货币。2.流通手段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的职能。表现形式:商品货币商品。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要求:货币执行这个职能必须用现实的货币,不能用观念的货币。3.除了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基本职能外,货币还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的职能。考点4:金属货币与纸币1金属货币:具有一定形状、重量、成色和面额价值的铸币。2纸币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为限度。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这个限

3、度,就会引起物价上涨,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如果纸币的发行量小于这个限度,会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直接阻碍商品流通。流通货币量的计算公式: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数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次数。考点5:货币与财富1.货币被崇拜的原因:货币产生后,就成了社会财富的象征。2.货币并不神秘:不应盲目崇拜,从货币的起源看,它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本质上看,它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从职能上看,它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等基本职能。3.对待货币的正确态度(三句话):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二)信用工具和外汇考点6:结算与信用工具1.信用卡:含义:银行信用卡是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

4、行的一种信用凭证。作用: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2.支票:含义: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种类:现金和转帐支票在我国主要分为转帐支票(付款单位或个人开票后,收款到银行把款转入自己帐户)和现金支票(由付款单位开出,收款人凭票到银行支取现金)。考点7:外汇和汇率:1外汇的含义: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2汇率的含义: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3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

5、则外币升值,人民币贬值;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跌落,外币贬值,人民币升值。人民币升值的利弊人民币升值的利:人民币升值使企业进口商品可节省一笔费用;人民币升值使中国消费者能够买到价格便宜的进口商品;人民币升值减轻了中国外债的压力;人民币升值使中国老百姓手中的财富更加值钱。人民币升值的弊:人民币升值导致出口商品价格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减弱,出口贸易更加困难;人民币升值使得外商在中国市场购买商品的实际购买力受到损失,影响外来投资;人民币升值将会加大国内就业压力;人民币升值使我国外汇储备贬值。第二课:价格(一)价格的决定与变动考点8:价值与价格(1)价格与价值的关系。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

6、。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商品价格的高低,因为它们所含价值量不同。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商品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价值量的决定因素: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的需时间。b、个别劳动时间即商品生产者个人生产某种商品所用的时间。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商品耗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其价值量越大,反之越小。商品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商品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个别

7、劳动时间和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生产者意义:个别劳动时间和商品价值量无关,当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同一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量越少,创造的价值总量越小,则处于不利地位。反之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同一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量越多,创造的价值总量越大,则处于有利地位。决定生产者努力缩短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缘故。考点9:价值决定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一般来说,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商品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二者成正比关系考点10: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其表现形式1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

8、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2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3、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重要体现。(1)调节产量。(2)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改动的地方)考点11:供给与需求除了价值决定价格,影响价格的因素还包括供给与需求。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注意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考点12:影响(均衡)价格的因素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影响价格,价格影响供求。(价格由市场形成)1.影响价格的因素很多如气候、时间、地域、生产等,甚至是宗教、习俗。2.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

9、关系来实现的。(1)供不应求,价格升高。于是出现“物以稀为贵”的现象(2)供过于求,价格降低。于是出现“货多不值钱”的现象(二)价格变动对经济生活的影响考点13:价格变动对消费者的影响商品价格的变动,意味着消费者的实际收入变动,这种消费者收入的变动会导致消费者对商品购买量的变动,从而使消费者的满足程度改变,这被称为收入效应,影响消费者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考点14: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改动的地方p16)1调节产量。当某种商品价格下降,生产者获利减少,这时生产者就会压缩生产规模,减少产量。反之就会增加产量。2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为了生产产品,生产者必须投入一定数量的人、财、物。当一些生产要素之间

10、可以相互替代时,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哪种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生产者就会增加这种的使用量;反之就减少这种要素的使用量。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重要体现。考点15: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1.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动:一般来说,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当这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2.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3.(1)互为替代品:两种商品的功用相同或相近,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同一需要。(2)互补品:两种商品必须组合在一起才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相关商品价格变

11、动对需求量的影响:互为替代品价格的变动,与对其自身的需求量成反比,与替代品的需求量成正比;互补商品价格的变动与其自身商品及其互补商品的需求量均成反比。第三课:消费考点16:影响消费的因素1消费水平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是居民的收入。(1)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可支配收入越多,消费量就越大;反之,就越小。收入增长较快的时期,消费增长也较快;反之,亦然。(2)居民消费水平还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未来收入预期乐观,消费量就会加大;反之,会减少消费量。(3)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的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联系:人们的收入差距过大,总体消费水平会降低,反之,收入差距缩小,会使总体消费水平提高。2

12、.还有物价的变动、居民的消费观念等。考点17:消费类型1按交易方式不同:分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2按照消费的目的:分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考点18:消费结构1消费结构指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消费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变化而不断变化。2恩格尔系数:(1)含义: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我国恩格尔系数降低的原因:根本原因: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直接原因:人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2)影响:恩格尔系数过大,必然影响其他消费支出,特别是影响发展资料、享受资料的增加,限制消费层次和消费质量的提高。恩格尔系数减小,通常表明人们生

13、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考点19:消费心理1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消费是否应该从众,要做具体分析。盲目从众不可取。2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特点是与众不同,标新立异。过分标新立异不提倡。3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这种消费心理不健康。4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特点是讲究实惠,根据需要。是一种理性消费。考点20:消费行为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把消费控制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之内。)所谓适度消费,包括不滞后消费和不超前消费两层意思。量入为出,使消费与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相适应,合理进行消费。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避免跟风随大流,避免情绪化消费、避免重物质轻精神消费。)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绿色消费,以保

14、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的总称。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发展。其核心是可持续性消费,表现为“5R”。)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一)生产与消费考点21:生产决定消费1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2.人们的消费不是由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客观的物质生产状况决定的。3.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的历史就是生产发展的历史。4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样相互联系的四个环节。

15、其中,直接生产过程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对生产和消费有着重要的影响;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考点22: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1.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2.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3.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4.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并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考点23: 发展生产的意义1必要性:(1)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的,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一条基本要求。(改动的地方p30)(2)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动的地方p28小字引言)2重要性:(1)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2)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