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教学设计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95314870 上传时间:2023-12-25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5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观潮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观潮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观潮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观潮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观潮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观潮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观潮教学设计(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观潮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观潮是一篇文质兼优的写景文章。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农历八月十八日的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景观的描绘,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本文的教学,不但要使学生增长见识,学习作者的观察及表达方法,受到语文能力的训练,还要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一)课始,以“声”激情诱趣。好的作品默默地看与朗朗地读又与有音乐烘托伴奏的朗诵,对人的感官的刺激作用,带给人的内心体验都是不同的。文章描绘了钱塘江大潮来前的风平浪静与潮来时的惊涛浪吼形成鲜明对比,尤其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潮水由远推近,有如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为了充分发挥作品的感染力,用雄浑有力的

2、交响乐伴以激情昂然的朗诵,使学生入其境,动其情。准备一段由缓慢抒情到急促激越再到平缓渐弱的交响曲。以“舒展缓慢”吻合潮来前的平静;以“欢乐抒情”衬托人们观潮的喜悦心情;以“雄壮激昂”,烘托大潮的磅礴气势。(二)课中以“像”释疑解惑。学生生活在繁华的城市,许多孩子没有到过海边,更无从目睹这样雄伟壮丽的大潮之景观。对于没有见过的事物,又无类似经历可以借鉴,不仅给理解课文带来障碍,也给展开想象造成困难。因此,需运用电教手段,声像同步,视听结合,创设情境,提供感知,发展情感,促进理解。根据课文内容,从神州风采里的“海宁观潮”一片中截取有关片断,按潮来时开始还是风平浪静到有声无“形”,然后“水天相接的地

3、方出现一条白线”;渐近,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白浪翻滚,如同一道城墙”;更近,犹如“战马飞奔,坦克轰鸣”的顺序组接。录制两遍。第一遍按由远及近,将潮水的“如线”、“横贯江面”、“如墙”、如“万马奔腾”的四个画面各定格6秒,以便使学生有时间看清楚并将实际景象与课文里的文字描述在头脑中“衔接对号”。第二遍不定格,使学生对大潮由远及近的推进变化、发展有一个连贯、完整的印象,以加深感受。(三)以“读”促思通文。朗读是理解内容的基础,也是检查理解的手段,更是以文悟道的途径。观潮从声、形、色三方面描绘赞美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形象鲜明,富于感染力。有感情地诵读既有助于理解课文,又能更好地受到

4、感染。读,应求形式多样,不同的读法有不同的作用和效果,要根据不同段落的学习内容、训练任务、教学目的选择适当的读法。默读,利于思考;朗读,助于理解;齐读,训练面大;自由读,灵活主动;个别读,“以点带面”便于指导。读,又不能走形式,明确读的目的,提出读的要求,求得读的成效。要以读引思,以思促读,读思结合。这堂课的教学,采用下列读法:课始:教师范读激情;课中:自学时默读,理解中自由读,理解后感情朗读;课尾:个别读、齐读相结合。(四)优化课堂结构。教学结构力求体现“教为主导、生为主体、学为基础、思为核心、道贯其中”的整体优化结构型。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做到“

5、三动”和“三个保证”。三动:动脑思考;动口读说;动手画批。三个保证:在学习的中心阶段,即高潮处,关键处,难点、重点处,保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读、去思、去议;保证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保证学生自始至终在课堂上过着愉快的精神生活。(五)教学的重点、难点及处理方法。1.教学重点:潮来时的壮丽景象是教材的重点部分,也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好这一段。突出重点的方法:(1)理清作者观察和表达的顺序。懂得作者是按照“极远渐近再近更近”的顺序观察和描述的。(2)理解作者的表达途径和方法。懂得作者是从声音、形状、颜色这三方面将大潮雄伟奇特的景象生动地描绘出来,从中体会作者赞美“天下奇观”的思想感

6、情。(3)重点理解比喻句。引导学生分清本体与喻体,即把什么比作什么,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它们的作用,懂得这样比的真正含义。(4)运用电教手段录像,创造情境,激发情感。放录像画批讨论朗读多种教学手段优化组合。将看、想、说、读有机结合。做到“图”“文”“视”“听”互补;“听”、“说”、“读”、“思”互促。2.教学难点:由于学生没有感性认识作基础,对文中的一些描述如:“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形成一道六米多高的白色城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等不易理解,易产生疑惑:这是怎样的一种景象?真是这样吗?因而对于作者基于真实,富于生动的表现方法也不易体会。因此只有让学生如临其境感

7、受大自然的巨大威力,才能很好地理解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力。突破难点的方法:(1)借助录像,提供感性材料,帮助理解内容,释疑解难。(2)朗读和品味词句相结合,朗读中品味,品味后朗读。二、教学要求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2.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正确概括段意。3.动用电教手段,把学生带入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促进朗读。4.结合课文理解“横贯”、“天下奇观”、“人声鼎沸”、“风号浪吼”、“涨”等词语及比喻句。教学用具:钱塘江大潮录像带(3分钟)音乐录音带(2.5分钟)词语卡片。教学时间:两课时观潮第一课时教学

8、设计 教学目标:1、 会认7个生字,会写13个字;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3、 能依靠朗读想象出潮来时的壮观景象,了解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 教学重点: 能依靠朗读想象出潮来时的壮观景象,了解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 教学难点:能依靠朗读想象出潮来时的壮观景象,了解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 2、搜集钱塘江资料。 教学过程:一、 谈话导入 1、浙江有哪些旅游景点。(鲁迅故居、杭州西湖、十二峰、雁荡山)师:孩子们知道的真多呀!这些景点里,有名人鲁迅的故居,有应时应景的杭州西湖,有奇峰罗列的十二峰, 很多很多,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的是一年只有一次的奇景之地钱塘江,去看那天下奇

9、观(板书)-钱塘江大潮。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3、讲解“观潮”和“天下奇观”4、自由读资料袋,初步了解钱塘江大潮小结:它到底奇在哪呢?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2、 学习生字词 钱塘江 盐官镇 (地名)山崩地裂 风号浪吼 (描写声音)昂首东望 人声鼎沸 (描写人的)闷雷 薄雾 横贯1) 指名读,相机正音“闷、薄”(预设评价:a、声音真是洪亮,谁能学着他的样子来读一读。b、如果能把昂首东望发的到位些就更好了。c、真像一位播音员,读得多动听啊。)2) 男女互读3) 读着读着,有什么发现?(第一行是地名,第二行是描写声音的,第三行是描写人的。)4)

10、小组读5) 师范写“贯”,生书空。6) 生练写7) 齐读生字词 3、 默读课文,说一说课文讲了什么内容?(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景象)4、 提问:第一自然段讲了什么?a、齐读第一自然段b、指名说(师:第一自然段是总述,总起句,课文是围绕这句话写的,所以课文是按总分的结构:第一自然段总说,后面四个自然段分别叙述。我们在以后的写作当中可以用上这样的写作手法,是自己的文章更加的富有调理。)三、 深入课文,体会“壮观”1、 大声朗读课文3-4自然段,你喜欢哪句?2、 交流(预设:a、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1) 为什

11、么喜欢?(非常壮观: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山崩地裂)(师:你可真会学习,用上了课文的小泡泡里的词语。)2) 理解词意齐头并进:多方面同时前进。浩浩荡荡: 水势壮阔貌。后多形容气势雄壮,规模巨大山崩地裂: 山倒塌,地裂开。形容声势巨大3) 形成空间想象,理解“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形成的景象。(师: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是怎样的景象啊?孩子们,现在我们先来改改课文,第一位学生读这一句时,千万匹换成一匹,第二位学生读这句话时,千万匹换成两匹依此类推,全班同学一起读课文中的句子。)(师:我仿佛看到千万匹白色战马,正朝我飞奔而来,真够壮观的。)4) 理解潮来时声音的气势A、 句子比较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

12、,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那声音好像大地裂开了,山倒了所发出的。 哪句好?为什么?(课文中的好,大地没有真的被震动起来,这里用了夸张,把潮来时的声音更加形象化。适当的用上修辞,可以让我们的文章不那么干巴巴。) B、齐读这一句。5) 学习“分号”的用法A、 为什么用分号?指名说B、 师讲解(分号一般用于叙述或描写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课文从声音和形状来写潮来时的壮观。在写作文时,当你碰到这样情况,可以用上这个标点符号。) 6) 男女生互读b、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1) 理解横贯,比较句子、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

13、逐渐拉长,变粗,平躺江面。(横贯:横着穿过去。平躺:躺在江面上。气势上弱了很多。)2) 男生读3) 理解此时的形状。c、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1) 理解“两丈”(一丈3.33米,有一层楼那么高,两丈就有两层楼那么高。)2) 女生读3) 点明形状,教授修辞方法-比喻。d、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1) 理解水天相接2) 此时,潮来时的形状,教授修辞方法-比喻。3) 小组读e、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1) 理解闷雷滚动。2) 模仿闷雷滚动的声音3) 指名赛读)3、 教授写作方法a、 师:课文是按我们

14、刚刚学习的顺序来写的么?当然不是,它有自己的写作顺序,快速阅读3-4自然段,先写什么,在写什么,最后写什么的? (一条白线逐渐拉长变粗两丈多高的水墙千万匹马齐头并进,)(闷雷滚动山崩地裂)b、 课文用了哪些连结词?四、小练笔1、运用联结词,描写公园的一角 2、交流评价。五、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从潮来时的景象,体会到它的壮观。潮来前、潮来后又有哪些壮观的景象呢?我们下节课来学习。六、作业布置 1、生字每个写2个 2、尝试背诵3、4自然段。 3、运用这节课所学修辞方法,每种修辞方法写3句。七、板书设计观潮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潮来前 潮来时 潮来后 声 形观潮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