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二年级语文上册《我是什么》教案设计教案学案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95314487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7.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二年级语文上册《我是什么》教案设计教案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22年二年级语文上册《我是什么》教案设计教案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22年二年级语文上册《我是什么》教案设计教案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22年二年级语文上册《我是什么》教案设计教案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22年二年级语文上册《我是什么》教案设计教案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2年二年级语文上册《我是什么》教案设计教案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二年级语文上册《我是什么》教案设计教案学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2年二年级语文上册我是什么教案设计教案学案研究了教材,制定了教学目标后,我对课堂教学进行了如下的设计:一、自主识字,体验要领,形成能力。经过一个半学期的训练和渗透,学生能够运用拼音直呼汉字的音节,能够借助换部首、加部首等方法,分析汉字的结构,识记字形。因此课堂教学中,汉字的学习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只对一些易混淆,难理解的字在字音、字形或字义上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本课中的“漂”就是一个很值得关注的生字。首先“漂”是个多音字,学生平日接触此字频繁是由于“漂亮”一词,而课文中的却是第一声“漂浮”;其次“漂浮”中的“漂”与以前学习的“飘扬”中的“飘”是同音字,如果不加辨析容易产生混用的现象

2、。教学中,通过朗读时的正音,强化正确的字音,随即渗透“漂”的其它两个发音;通过说话训练“什么漂浮在哪里”,明白“漂浮”的状态不仅与部首三点水有关,即东西可以漂浮在水面上,也可以漂浮在空中。教师在教学生从音、形、意三方面扎实掌握“漂”的同时,也通过一定的语言渗透一些汉字学习的忌讳点,如汉字的朗读不能凭感觉;字义与部首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绝对的。识字还包括正确的书写汉字。正确书写包括两方面:第一汉字的书写不加笔画,不漏笔画;第二能够在田字格中摆正汉字的位置。随着学生运用汉字频率的增高,正确的书写汉字,形成一定的书写能力就很重要。能力的形成是长期训练的成果,重在方法的传授。本课摹写的4个汉字均为左右结构

3、,左窄右宽的特征。因此先让学生观察,从整体到局部,在观察中发现4个汉字在田字格中的共同特点部首位于左半格的中间,部件一部分写在左半格;在观察中发现写好这4个字的关键之笔横中线竖中线上的笔画,当胸有成竹之时,最后动笔墨。长期的训练,学生才能渐渐把握写好字的要领学会观察分析,最终形成写字能力。二、边读边思,巧妙提问,激发思维。常言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但是阅读的过程没有思维活动的参与,那么这样的读书只能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即使读上百遍千遍,仍是一无所知!因此在课堂中,我始终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在阅读中解决问题。可见,一系列的问题成了学生学习的线索,而问题的设计,也成了完成教学目标,激发学生

4、思维,保持阅读兴趣的关键。首先,问题的设计少而精。课堂中,我设计了两个大问题,展开课文的学习。即“课文中的我是什么?”和“课题中的我就是水,你是怎么猜出来的?”问题一,提出的依据源于课文独特的特征提问式的课题以及学生爱挑战,爱猜谜的特点,目的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问题二的提出是以教学目标“知道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汽、云、雨、雹子、雪、露珠、霜,同时也了解水给人们带来的好处与坏处”为依据,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重点段落获取知识,并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朗读、语言文字等语文基本能力的训练。两个问题都是从课文的整体进入,引导学生全面地了解课文的内容,建构完整的知识;摒弃了教学中的“

5、满堂问”,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朗读,接触文本,讨论交流,把学习的时间还给了学生。其次,提出问题的艺术性。问题引领学生进行思考和阅读,因而问题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直接关系影响着思考和阅读的质量。课堂教学以我是什么的课题朗读拉开序幕,如果这时就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我认为学生语文学习的心理状态还没开启,因为上课刚开始,学生脑中闪现的还是下课的情景,耳边回荡的仍是上课的预备铃声,要先让学生走进课堂。于是我设计了有感情朗读课题的环节,个别读,全班读,一次次上扬的语调“我是什么”,充盈了整个教室,学生们情绪饱满的带着问题走进了课文。正如孔子所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提问也要找准时机,调动学生的情感因

6、素,产生“我想要了解”的心理状态,就能变“要你学”为“我要学”!再次,问题表述的明确性。课堂中,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思考的内容往往是多方面的,因此问题的表述要明确清晰,便于学生的操作。如“我会变成什么?快速读读课文13小节,用划出文中描写我变成什么的句子,完成填空。” 一个问题,三个要求,对学生进行语文能力的训练。但由于语言的表达简洁,学生能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完成三个任务,即读课文,划句子,完成填空。问题的明确表述,能直指学习的内容,学习的目的,提高学习的效率。三、小组学习,交流合作,发扬个性。由于各个学生知识经验的不同,因而对于课文的理解和关注程度也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也许会使课堂学习的步伐不那

7、么整齐划一,但它显现的是学生学习课文时最真实的知识起点,而大课堂式的问答,可能就把差异中存在的学生知识的模糊点、缺失点掩盖了,让学生仍然带着问题离开课堂。因此在课堂中,要重视学生间的差异性,利用小组学习的形式,让每位学生都有交流讨论的时间和场合,发表自己的观点,取长补短。本节课“为什么说我就是水呢?”是利用小组学习的形式展开的。在交流过程中,也许有的学生根据以往所学的知识经验,如亲眼目睹过蒸汽产生的过程,因而对课文的13小节“水的变化”感兴趣;有的学生知道水能发电的知识,就对课文的第5小节感兴趣。一个小组中大家对课文的喜欢内容不相同,无形中拓宽了学生与文本的接触面。小组学习的对象是学生与学生,

8、因此学习的氛围是宽松的,自由的,学生可以充分畅谈自己的观点。在交流过程中,学他人之长,弥补自己知识的空白点,获得课文以外的知识;同时也能及时纠正自己认识上的偏差,受到某些启发,使自己的思维多元化。教学反思 “我是什么?”“我是水。”在充分的朗读、讨论后,学生已掌握了“水在不同条件下的不同样子”和“水给人们带来的好处与坏处”,就此创设了一个语言实践训练点,“借助课文的语言,请你来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水。”学生的交流中,语言表达十分流利、通畅,或介绍文中所提及的水的某一部分的特征,或几乎将课文内容完整地复述了一遍,体现了本堂语文课的教学成果。但是课堂教学中的这个语言实践训练点,到底训练的目标是什么?

9、仅仅是检查、反馈学生对课文记忆程度吗? “借助课文的语言,请你来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水。”要求的设计显然是将这个语言训练点依托于课文,借助课文的语言使表达的内容充实,可信;同时,要求中的“介绍”一词,使语言的训练产生了一种实用性,通过这一环节的操练,要让学生感受介绍词讲解的基本要求。因此在学生操练之前,先要明白介绍词是谁说的,说给谁听的,为什么要这样说,使说话训练不仅做到语句表达要完整、有条理,而且还要得体。于是,我对这个教学环节进行了更细致的设计:1.提出要求:借助课文的语言,请你来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水。2.引导启发:你会选择哪一部分介绍水?你的介绍词中只告诉别水的不同的样子和水给人类带来的好

10、处与坏处就够吗?你的介绍词是讲给谁听的?(介绍词的开头必须有称呼,这是对他人的尊敬。)你要为同学们介绍水,作为讲解员你的表情、态度该是怎样的呢?(态度大方,目光注视听的同学。)3.学生自由操练。4.学生交流。一人做讲解员,其余做听众,认真倾听并根据以上的要求进行评价。5.评价反馈,以表扬、建议为主。教师适时启发:在介绍词的结尾可以加上自己的一些想法,使介绍词有始有终。在语言实践过程中,学生不仅再次接触了课文的内容,并且根据自己介绍词的需要有目的地进行了选择;而且对介绍词的作用和讲解时的基本要求都有了初步的了解,一举两得!关于训练材料1.读一读词语,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漂浮 (pio pi

11、o) 硬球 (yn yn) 灌溉(ui un)露珠 (z zh) 温和 (huo h) 雹子 (po bo )2.词语搭配。发动 房屋想出 机器淹没 办法冲毁 庄稼3.抄写文中喜欢的一句话。注意抄写使字迹端正,不加字,不漏字。4.探究学习:选择你最喜欢的内容,利用课外时间,收集资料,一星期后在小组中交流(1)学习了课文,你还想了解哪些关于水的知识?问题: 答案: 资料来源: (2)你知道人们用了哪些办法,让水只做好事,不做坏事吗?具体内容: 资料来源: 5.阅读短文,回答问题。雨后彩虹的形成在炎热的夏天,雨过天(晴 、清),当太阳重新照耀大地时,天空中会出现美丽的彩虹,好像一座桥梁横跨在天顶。

12、彩虹是怎样出现的呢?(元 原)来他和刮风下雨一样,也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当一场大雨刚刚停止后,空气中充满许许多多细小的小水滴,太阳光经过这些小水滴时,它的前进方向就发生了偏差,于是,原来看上去无色的太阳光,就被分解成红、橙、黄、绿、青、蓝、紫7种有色光。这时,在我们的眼前就出现了一条五彩缤纷的彩虹了。1.在括号中选择正确的汉字。2.读短文,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小水滴 ( )的彩虹( )的夏天 ( )的太阳光3.彩虹是怎样形成的?请用“”划出短文中介绍彩虹形成原因的句子。4. 照样子写句子。天空中的彩虹像一座七彩桥。鸽子在空中翩翩起舞。波斯猫的尾巴教学案例课堂教学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课堂教

13、学过程不仅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新课标中强调了课堂上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创设学习情景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感悟、建构,丰富学习经验。案例一:借助课文的语言,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生活经验相联系,促成课内外知识的交融,开阔学习的视野,建构更宽广的知识体系。师:朗读课文中叙述“云”的句子,注意读准字音。师:句子介绍了四种云。你在什么时候看见过它们?你能叫出它们各自的名字吗?再读句子,想一想!生:穿着白衣服的是白云,穿着黑衣服的是乌云。(教师随机板书:白云 乌云)师:在怎样的天气情况下,你会看见白云和乌云?生:天气晴朗,看见的是白云;下雨时看见的是乌云。师:你很会观察自

14、然现象,可有一点你没说正确,下雨时乌云都变成雨落了下来,想想到底什么时候看见乌云?生:下雨之前,看见的是乌云。师:很棒!出现在早晨和傍晚的云叫什么名字?(由于“朝霞”和“晚霞”学生接触的频率低,一下子被问倒了,教师重在引导。)师:早晨和傍晚的云吸收了太阳的光芒,就像披上了一件红袍,所以人们称它们为霞,意谓美丽的云。因此早晨的云叫朝霞,傍晚的云叫晚霞。(板书:朝霞 晚霞)课文的语言与学生生活经验的相结合,显得更饱满,更具情趣!学习过程也渗透着“语文中的生活,生活中的语文”的意识!案例二:通过朗读训练,感悟由于表达主体不同而形成的情感变化,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播放媒体“洪水肆虐”的景象,感受水的破环力。师:水不高兴时,农民辛辛苦苦种的庄稼会被淹没,房屋会被冲毁,脾气可真暴躁,此时你还喜欢它吗?生:不喜欢。生:讨厌它。师:水也知道大家不喜欢它做坏事时的样子,心里很惭愧。一起朗读句子,“我也做过许多坏事,淹没庄稼,冲毁房屋,给人们带来灾害。”教学中媒体地展示,直现洪水肆虐时破坏力之惊人,这时学生对水的暴躁之举产生厌恶感,甚至是憎恨感;但当学生将视线挪回到课文的语言环境,朗读句子“我也做过许多坏事,淹没庄稼,冲毁房屋,给人们带来灾害。”,语言的表达者不是遭到水破坏的人类,而是制造破坏者水,正是由于表达主体的转换,学生朗读时情绪体验也随之变化!借助课文的语言因素,让学生获得了不同的情感体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