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武术在文化的选择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95312448 上传时间:2023-12-09 格式:DOC 页数:1 大小: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议武术在文化的选择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议武术在文化的选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议武术在文化的选择(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浅议武术发展的文化选择 回溯中国武术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中国武术的发展经历了一条不寻常的道路:技击功能、健身功能、教育功能、文化功能。随着文化在当今社会的价值突显,如何从文化的视角对武术发展的路径进行探索,也就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1武术发展的文化需求 武术的名称在历史上各不相同,夏商周时期称为“拳勇”、“手搏”、“角力”或“斗勇”;春秋战国时期称为“技击”、“相搏”或“手战”;秦汉三国时期称为“武艺”、“角抵”或“手格”等;两晋南北朝时期称为“讲武”、“武艺”、“相扑”或“拳法”等;隋唐时期除了上述名称以外,又出现了“拳捷”、“试扑”的名称;宋元时期又出现了“摔跤”和“打套子”的

2、名称;明清时期又增加了“白打”、“使拳”、“使艺”、“拳法”、“把式”、“对力”或“对拳”的名称;自近代以来才称为“国术”、“武术”、“国技”、“把式”或“功夫”。纵观不同时期的武术名称,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共性就是人们十分重视武术的“使用价值”,充其量只是将武术作为人们搏斗的工具,很难从中悟出武术内在的文化意蕴,近代将这一独特的中华民族身体展演方式命名为“武术”,显然与这一思想一脉相承,因为“术”在说文解字中释为:“术,邑中道也”。 “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1,技击作为武术的本质已经获得了广泛的认同,但是技击显然不是中国武术所特有的,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技击表现方式,如巴西的

3、柔术、日本的相扑、韩国的跆拳道等。但蕴含在中国武术中的传统文化是特有的,中国古代哲学和各种传统文化是武术各流派产生、存在和发展的根基,传统武德与民族精神成为体现中国武术文化属性的重要方面。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武术的技击功能总体上趋于弱化,随着文化价值、软实力等概念话语的勃兴,武术文化研究已经成为众多学者关注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尤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行其道的当下。“一切文化的竞争,其胜负主要决定于形式和规格的转换是否切合社会大众的心理需求,决定于规格是否有利于其生存和发展”2。“通过中国传统武术的学习体现了中国人对于道的追求是习练者通过练习武术而获得的一种超越性生命体验和人生价值,以及对天道自然、宇宙万物生化之理的体悟和体验,是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良好载体”3。由此看来,中国武术的发展应该需要具有开拓的思维,只有大力开拓武术内在的文化属性,为人类的武术消费活动贴上文化的内涵才能为武术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因为仅仅持有技击和健身这一实用价值并不能使武术具有必选的价值,只有文化的不可代替性才能使武术发展长盛不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