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学校我的家2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95309793 上传时间:2022-08-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的学校我的家2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我的学校我的家2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我的学校我的家2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我的学校我的家2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我的学校我的家2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我的学校我的家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的学校我的家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的学校 我的家 序言 批改完孩子们写的美丽的校园,一筹莫展。何来美丽。从头读到尾,一花一草,一蜂一蝶,一笑一颦,无处寻觅,满纸尽是: “校门口,有几个红色的大字。” “教学楼有三层,第一层是教室,第二层是美术室,第三层是音乐室。”“教学楼后有操场,操场上有升旗台,升旗台上有鲜艳的红旗。” 大字是哪几个大字呢。明明上课说过可以具体写出校名的呀。教室里有什么呢。明亮的窗户,整齐的桌椅,干净的墙壁,这些引导的时候,都想到的呀。升旗台用来做什么的呢。都会回答,同学们举行升旗仪式,升国旗,唱国歌,仰望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一提笔,却只有干巴巴的“有”字句了呢。我唯一找到的答案是,没有饱含深情,何来真情流露

2、。为了介绍而介绍,流水账痕迹颇为明显。孩子们交上来的作文,差强人意,出乎意料。真的有那么难吗。带着这个困惑,我决定动手写一写。 我的学校,我的家 并非矫情,学校就是我的家,不是人们口中所说的“我的学校就像一个温暖的家”。 那年寒冬,飘着鹅毛大雪,母亲挑着一担箩筐,一头是大瓷坛,一头是小娃娃。我,就是当年的那个小娃娃。 三岁那年,我的母亲带着我和那只大瓷坛来到父亲所任教的乡村小学法新乡中心小学。从此,我便在这所学校里成长。三岁,四岁,五岁.直到小学毕业,几乎一天未曾离开过。 如今的它,面貌已焕然一新,而记忆中的样子依然清晰可见。有些遗憾,当年怎么没有可拍照的手机呢。又或许,刻进脑中的才能永不褪色

3、吧。翻出陈年旧照,呶,我身后的就是校门了。有些破旧,是不是。 图:大门教学楼花坛 几块红砖垒筑的校门,甚至连粉刷都没有,却温暖着我的整个童年,甚至,少年。大门正面的正上方,用红褐色油漆横着书写着“法新乡中心小学”几个字,不算大,也称不上气势磅礴,有的是温度。每年的新学期,临近开学,父亲和其他几位教师架着梯子,仔细小心地挥舞着墙刷,蘸着油漆将校名翻新。那时的我,仰着小脑袋,一眨不眨地守在校门口,眼中充满了崇敬,还有担忧。当这项工程“竣工”时,心中的一块石头终于落地,拍着小手,欢叫着:“哇。好漂亮。老爸真厉害。”父亲轻描淡写地笑着,“好看吧。”那时,我们的校门居然没有门。老师和学生也能相安无事地在

4、这里生活着,学习着。 图。儿时眼中的父亲,严厉又慈祥走进校门,左侧是一栋两层的教学楼,右侧呢,是一个小卖部。你一定想不到,那小卖部是我家开的吧。小时候我虽挑食,但也不瘦,源头就在这里。一下课,小孩子就攥着一角或是两角的纸币,争先恐后地挑选着零食。那个年代的孩子,有五角钱就算是“富有”的,如果每天能有一元的零花钱,用现在的话说,那简直是“土豪”。有时候,母亲也会让我帮忙看店,每次都极不情愿,太无聊了。没有电视可看,还得寸步不离。总是拿父亲订的文萃报和读者月刊来打发时光,这两种刊物大概是我开始喜欢阅读的启蒙书籍。 图。校门左侧的教学楼再来说说左侧的教学楼。红砖为墙,青瓦为盖。楼下全是教室,印象中是

5、供三年级学生用的。教室里,桌椅是木制的双人课桌,孩子们调皮,几乎每一张课桌都有划痕,效仿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鲁迅,刻上一个或大或小的“早”字。教室走廊上,墙壁和地板都光滑可鉴。夏季,我们在走廊上跳皮筋,跳着跳着,地板就被一双双脚丫打磨光滑了。冬季,我们排成一排紧靠在墙壁上“挤膏油”,挤着挤着,墙壁就被蹭得油亮油亮的。楼上是专属六年级的,最里面的一间,是学生宿舍,给那些远地方的五六年级学生住校的。那时的孩子,独立和自理能力着实是强。 图。夏末,芙蓉花开。 教学楼前有一个类长方形花坛,花坛的东面种着一颗芙蓉,西面种着一颗石榴,中央是一颗松树。夏末,芙蓉花开,粉的、红的、白的,像是美术书上画的一般

6、,现在回想起来,都还是美的。花香倒是未曾闻过,长大了才知道芙蓉花确是不怎么香的。石榴花呢,没那么招人爱,可后来芙蓉不知何故没有了,她就一枝独秀了。校门口和石榴树,成了校园两大留影之地。 图。三岁那年,芙蓉还在,冬季叶落归根,只剩下纤细的枝干立在花坛中央。 图。念初中时,芙蓉已不在。 花坛的正前方0米开外,有一张乒乓球桌。水泥砌的两块大石板,拼凑搭建而成,中央横放几块红砖头当作“界”。放学后,总有一帮不怕写不完作业的小男生守在桌旁,奋战到天黑。 图:梧桐花开 球桌的两旁,耸立着两排高大挺拔的梧桐树。之前,给孩子们上过一堂梧桐树的阅读课,无一认识梧桐的。而对于我,再熟悉不过了。她那硕大的树叶,就好

7、比父亲的大手掌,看起来粗糙而温暖。她那紫色的花朵,像喇叭,像铃铛。孩提的我,喜欢收集树叶和花瓣。树叶洗洗又刷刷,晾干了用来做剪贴画。挑选一些干净完整的花瓣夹在书中,时间久了,书页之中也会存有花香,有的浓,有的淡。栀子花浓,月季花淡。自然不会放过梧桐的叶儿,少不了被拿来当做素材。梧桐的花儿,不宜放在书中夹,但也能带给我们无穷的乐趣。它不仅形似喇叭,真真儿可以吹响。只不过,不是所有梧桐花能吹响。深秋,我们几个小伙伴就满地捡梧桐花,像寻宝一样,找到能吹出声的,欢呼雀跃地跳了起来。离家多年,未曾见过梧桐。 图。梧桐花落两排梧桐的身后各有一排房子,都只有一层,左侧的是教师住房,右侧是学生教室。清晰的记得

8、,当年的学前班教室就在最北边的教室里。那时父亲忙于教学,母亲要打理小店,所以,三岁的我就开始坐在教室里有模有样地开始听课了。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三岁念幼儿园,再正常不过,可那时,只有满了五岁才上学前班,六岁念一年级。曾经,我还引以为豪过呢。 学前班的背后,就是我们的小操场。没有塑胶跑道,没有足球场,有两个篮球架,有双杠和单杠,如此简单的一块空地,承载了我们无数的欢笑。小操场不仅是我们的活动场地,还是各种大会、联欢比赛的舞台。印象最为深刻的一次,烈日炎炎,我们搬着小板凳在操场上进行“讲故事大赛”。我站在台上,豆大的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滑,都快把自己讲睡着了。结果可想而知,只捧回了一张纪念奖。关于小操

9、场,还有一次最为难忘,大冬天和小伙伴们打雪仗,记忆犹新。 图。小操场十岁那年,我考上了城里的中学,远赴离家70公里开外的学校念初中,来回车程长达两个小时,每月只有一个周末回家。那时,魂牵梦绕的是学校里的小伙伴,家里的父母亲。每每离家都是哭红了眼,每每回家都兴奋地睡不着觉。一踏上那条乡间小路,似乎就能看到母亲在校门口翘首企盼的身影。那扇红砖校门,风吹日晒,褪去了最初的新红,和母亲一起经历着岁月的洗礼。 后来,高中毕业,又来到厦门这所城市就读华侨大学,也去过厦门大学这些知名学府参观过,无论是环境还是设施,都比儿时那所红砖青瓦的学校好太多。可我心心念念的还是记忆中的它,我的家。 享学作文马老师笔于21年月25日夜 后记 写着写着,忽然鼻子一酸,想家了,想妈了,想家乡的人和物。忙于每天的日子,都忽略了有多久没回家,甚至,没想起给家人一个电话。抽时间,回家看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