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论复习题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95299514 上传时间:2024-01-04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44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学教学论复习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化学教学论复习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化学教学论复习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化学教学论复习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化学教学论复习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化学教学论复习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教学论复习题(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化学教学论复习题一、单选题1、下列不属于导入新课技能的构成程序的是( B )A集中注意 B激发兴趣 C明确目的 D进入课题 2、推动、指导、支配化学学习行为的内部力量是化学学习的( C )A兴趣 B能力 C动机 D行为 3、根据学习活动的性质,可把化学学习(综合)方法分为两大类:接受性、再现性学习方法和( C )A趣味性、探索性学习方法 B趣味性、发现性学习方法 C研究性、发现性学习方法 D研究性、探索性学习方法4、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是( D )A教学问题 B教师问题 C升学问题 D课程问题 5、在一个单元教学内容中,教学的难点 ( B )A就是教学的重点 B不一定是教学的重点C不是教学的重点

2、 D是固定不变的某些知识点6、教育部在2001年6月8日正式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课程改革核心理念是( B )A学生的全面发展 B以学生发展为本 C研究性学习 D素质教育7、下列属于化学教学综合能力的是( D )A观察能力 B实验能力 C思维能力 D创造能力8、下列不属于教学设计工作一般步骤的是( D )A设计教学目标 B设计教学媒体 C设计教学策略 D设计教学模式9、 以激励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是( A )A启发式教学模式 B问题解决教学模式 C引导发现教学模式 D合作学习模式10、我国新一轮课改注重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在学习方式上特别强调和提倡( D

3、 )A接受式学习 B探索学习 C研究性学习 D自主学习11、 化学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 D )A化学教材 B化学教学实践 C化学教师 D化学教学系统12、下列用来表示测量结果正确反映所欲测量的特点和功能的程度的是( B )A信度 B效度 C区分度 D难度13、命题是考试能否达到期望目的要求的关键所在,试题具有导向性,试题题型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复习方法,经常使用客观性试题并比重过大,学生会( B )A注重猜重点,押考题 B只记忆零碎知识,养成不求甚解习惯C答卷费时,速度慢 D提高文字表达能力14、做下列燃烧的演示实验,氧气不能用排水法收集的是( D )A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4、C硫在氧气中燃烧 D蜡烛在氧气中燃烧15、STS思想的实质是( C )A人文精神和社会精神的统一 B科学精神和社会精神的统一 C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 D人文精神和社会精神的统一 16、学段教学设计进行的工作中,要求编制( D )A课程教学计划 B课时教学计划 C课题教学计划 D学期教学计划17、在教育活动中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是学校课程,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改革的关键、突破口为( C )A课程设计 B课程编制 C课程改革 D课程评价 18、各层次教育目标的制定顺序应为( A )A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B教育目的教学目标培养目标课程目标 C培养目标教育目的课程目标教

5、学目标D教学目标教育目的课程目标培养目标19、“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体现的教学方法是( B )A自主学习 B“填鸭式”教学 C启发式教学 D研究性教学 20、科学方法是理解科学知识,应用和掌握科学知识的桥梁,科学方法的核心,科学知识体系的精髓是( A )A科学思想方法 B科学文化体系 C科学对象 D科学过程21、化学课程中的“课程”是指( D )A教学科目 B教学进程 C教学目的、内容和范围 D前三项都包括22、教学目标是指( A )A预期的教学效果 B教学目的 C培养目标 D课程目标23、下列表示一组数据离散程度的是( A )A标准差 B标准分 C算术平均数 D区分度2

6、4、10gMg、Zn、Fe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得气体4.48L(标况),则Mg、Zn、Fe总的物质的量是( A ) A0.2 mol B0.3 mol C0.225 mol D0.4 mol25通过一些有效措施使化学实验对实验场所和环境的污染降到最低限度是指(B )。 A化学实验科学化 B化学实验清洁化 C化学实验微型化 D化学实验简便化 1. 下列化学课中,属于以训练技能为主的课是( c )A. 化学基础理论课 B. 化学复习课 C. 化学实验课 D. 元素化合物知识课2. 教学目标是指( A )A. 预期的教学效果 B. 教学目的 C. 培养目标 D. 课程目标3. 探究法是常用的化学教学

7、方法,它属于( )A. 第一层级 B. 第二层级 C. 第三层级 D. 第四层级4. 下列属于体验性学习目标水平的行为动词是( D )A. 知道 B. 理解 C. 独立操作 D. 经历尝试5. 用于表征考试内容与教学目标相匹配程度的指标是( )A. 信度 B. 效度 C. 区分度 D. 难度6. 化学学科的内容特点决定了化学学习中,学习者心理上形成化学学习中特有的“三重表征”形式,下列哪项不属于( D )A. 宏观表征 B. 微观表征 C. 符号表征 D. 元素表征7. 皮亚杰认为适应就是主体与环境取得平衡,而这种平衡依赖于有机体的两种机能的协调,这两种机能是指( B )A. 图式和同化 B.

8、 同化和顺应 C. 同化和理解 D. 顺应和平衡8. 下列属于化学新理论倡导的学习方式的是( D )A. 自主性 B. 探究性 C. 合作性 D. 以上都对9. 关于电解NaCl水溶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2005年全国高考题)( B )A.电解时在阳极得到氯气,在阴极得到金属钠B.若在阳极附近的溶液中滴入KI溶液,溶液呈棕色C.若在阴极附近的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溶液呈无色D.电解一段时间后,将全部电解液转移到烧杯中,充分搅拌后溶液呈中性10. 下列分子中所有原子都满足最外层为8电子结构的是(2005年全国高考题)( C )A.BF3 B. H2O C. SiCl4 D.PCl51、教师在讲述硅

9、的化合物的性质时,先播放了一段有关沙子、玛瑙、玻璃等内容的录像,这种教学情境的设置方法属于(A )A.从学科与生活的结合的入手,创设情境 B.从学科与社会的结合点入手,创设情景C.利用问题探究,创设情境 D.利用认知矛盾,创设情景2、下列不属于传统教学媒体的是( B)A.教科书 B.广播 C.标本 D.模型3、下列描述属于分科课程优点的是(A )A重视知识的系统性和严谨性 B.重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C. 重视与社会发展的联系 D.重视学科之间的渗透4、下列不属于化学课程目标确立的依据的是(C )A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B.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特点 C. 家庭对子女升学的期望 D.化学学科的特征5

10、.我国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的化学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发展学生的(B)能力。A. 观察能力 B科学探究能力 C思维能力 D创造能力6、下列内容不属于化学课程内容标准中的基础知识的是( D )A核心的化学概念 B.基本的化学原理 C.重要的化学事实以及化学的应用 D.科学探究能力7、高中化学课程积极倡导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的三种评价方式是( D )A纸笔测验评价、学习档案评价和活动表现评价 B. 纸笔测验评价、班主任评价和活动表现评价C. 形成性评价、学习档案评价和活动表现评价 D. 纸笔测验评价、学习档案评价和学生自主评价8、下列教材理念和课程理念对应不正确的是(D )A.培养少数

11、精英、传承知识为主学科为中心B.突出学生发展,重视STS联系社会中心C.关注学生素养,强调实验作用融合型D.突出学生发展,重视STS联系学生中心9、教学设计能有效的提高化学教学活动的效率,使化学教学活动具有( D )A.明确的方向性、自觉性和有序性 B.明确的目的性、自觉性和有序性C.明确的方向性、规律性和简捷性 D.明确的目的性、可行性和规律性10、布鲁姆等人按照教育的逻辑的心理的原则,把教育目标分为三个主要部分,他们是(C)A.认知领域、态度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 B.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过程与方法领域C.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 D.价值观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1关于STS教育

1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A目的是精英教育;B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C强调科学技术的价值;D 重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整合;2 关于探究活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A学生做实验,就表明学生在探究;B讨论是一种探究形式C能探究的内容,就一定要探究;D教师演示实验不是探究活动4下列不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内容的是( A )A化学与社会发展;B化学实验;C物质的化学变化;D物质构成的奥秘二、多选题3 化学课程与教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D )A教材和课本是一回事情;B一个课程标准,只允许编制一套教材;C高中学生至少修6学分的化学课程;D 教材是课程的具体化;5 新课程中,选取化学教学内容的原则是( BCD )A十分强调知识的逻辑顺序;B重视学生实验技能的掌握;C重视学习情景的创设;D教材的内容要具有弹性;26、教学模式选择的条件有( ABCDE )A教学目标 B学习者的自身特点 C教学内容D教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