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教案_2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95298018 上传时间:2024-02-1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8.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观潮》教案_2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观潮》教案_2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观潮》教案_2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观潮》教案_2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观潮》教案_2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观潮》教案_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观潮》教案_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观潮教案观潮教案范文 作为一名老师,经常要依据教学须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写教案须要留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我整理的观潮教案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学问目标1积累词语,包括生字和一些常用词,如“方、倏尔、略、逝、文、溯迎、溢目、江干”等词语。2.品读赏析,了解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感受文章自然美与人文美相结合的特点。3.研读体会本文精练生动的语言。实力目标1反复诵读课文,比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独立翻译课文,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实力。2供应同题材的不同体裁的作品,引导学生比较阅读,培育学生比较阅读的实力。3教给学生改写的方法,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多种形

2、式的改写。德育目标本文描写了钱塘江潮的奇伟壮美,展示了自然的不凡魅力;通过描写弄潮的民俗,展示了弄潮儿的不凡风采。学习它,激发学生酷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引导学生学习精彩的场面描写和精致的结构支配,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句子。引导学生了解南宋时的观潮活动,感悟领会钱塘江大潮的宏伟壮丽。一、导语设计同学们看过涨潮的壮丽景象吗?下面请同学们观看被前人称为“壮丽天下无”的世界第一大涌潮钱江涌潮。通过视频让学生了解钱塘江潮的壮丽景象。农历八月中旬是钱塘江潮最壮丽的时候,古往今来吸引了不少的文人墨客前来欣赏。有一天迎来了宋朝的文学家周密,我们今日就来看看周密眼中的.钱塘江潮是怎样的景观。让我们走进

3、南宋词人周密的观潮中去神游这一“天下之伟观也”的钱塘江大潮,感受周密那笔卷惊涛,墨泻江潮的杰作。二、作者及文章简介1.通过媒体资源介绍作者周密。2.通过媒体资源给学生简要讲解大潮背景。钱塘江大潮,古人称之为“壮丽天下无”。它的形成与其独具的自然条件亲密相关。其一,因江口呈喇叭形,宽处过百里,窄处仅十里,巨潮被狭窄的江道约束,当然会形成汹涌澎湃的涌潮。其二,河口有巨大拦门沙坎,潮水涌进遇到如此巨阻,当然会掀揭天下;前浪遭阻,后浪又上,波赶波,浪叠浪,潮水就会奔腾咆哮,移山倒海般地咆哮而来。南宋的国都是临安,即现在的杭州,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实行

4、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日上到宫庭下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非常喧闹。三、研读理解构思,观赏语言美,感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特点。1.老师通过媒体资源给学生播放本文的范读视频。让学生整体感受文章。2.学生在观看完视频之后,再细品文章,思索下列问题:(1)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这一句大有横空出世之势,先声夺人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白题旨,揭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2)古人说:“富于万篇,贫于一字。”这说明写文章选词炼字是多么重要。试从课文中找一些精彩恰当的词语,说说它们的妙处。(“吞天沃日”,动词“吞

5、”“沃”极有气概。“倏尔”一词表现了水军动作神速。“披”“文”“持”“争”“鼓”“迎”“上”“出”“没”“腾”“变”“沾”动词蝉联而下,写出了弄潮儿生龙活虎般的形象特点,表现了动态美。“虽席地不容闲也”的“也”,是用来加强确定语气的助词,强调观潮人特殊多。)(3)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地描写了这一壮丽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作者从四个方面写观潮:涨潮之状,水战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作者由远而近写“涨潮之状”。“水战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笔,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弄潮之技”更让观众大开眼界。“披

6、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于鲸波万仞”写弄潮儿的矫捷;“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闲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4)文章是如何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课文前三段分别描写了钱塘江潮的气概。操练水军的状况及吴中健儿的突出表现,这些都是正面干脆描写。最终一段则是从侧面描写,观潮的人越多,越是说明钱塘江潮气概的壮丽,越是说明水军操练及吴中健儿的本事高强,人人都想一睹为快。这样,侧

7、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对正面描写起了衬托的作用,使文章中心更突出,更具有表现力。)四、拓展思维,迁移延长1.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与吴中健儿在潮头弄潮?(作者在描写了浙江潮的宏伟壮丽的景象之后,又花大量的笔墨来写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和吴中健儿超群的弄潮技术,使得两者相得益彰。人借水势,水借人势;人助水势,水助人势。这样的描写,使宏伟之上更添宏伟,壮丽之上更添壮丽;使自然美与人文美相互融合,相互衬托,给读者极其奇妙的感受,在身临其境中受到美的熏陶。“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作者如此着意刻画出人是自然的精灵,人是自然的主宰,自然风景因有了人的活动而更加精彩漂亮,表现了人敢于和自然搏斗的大无畏精

8、神。)2.据说近几年,有不少人因看钱江涌潮而丧命,是否说明只有古代的人才有如此胆识敢于弄潮争标和大自然搏斗,今人就缺乏这种斗志了?今人用摩托车与大潮赛跑,在大潮中架船张帆,还有更多的挑战极限,折服自然的冒险活动,你能从中举例吗?(象长江漂流、飞跃壶口瀑布以及神舟5号飞天都能表明现在的我们更是具有挑战性。从中激起我们的民族骄傲感,更使我们要为中华民族的宏大复兴而努力学习。)说明这一环节是从情感、看法、价值观这一目标上设计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感悟自然之美的同时别忘了人是万物的主宰者,宇宙的精灵,我们要有饱满的激情和昂扬的斗志,勇于拼搏。这无疑是人格美的一大体现。五、课堂小结,探究学习我们领会了世

9、界第一大涌潮钱江涌潮的雄奇壮丽,感受了自然的非凡魅力。课下,请同学们将下面的这首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像、联想,参照课文中的有关描写进行改写。词的上阕写观潮,写人群涌动的盛况和潮水汹涌的气概;词的下阕写弄潮儿的表演,写他们超群的技艺和观潮人的感受。改写时,可以选取第一人称的视角,抓住观潮人、潮水、弄潮儿、自己的感受四点来写,重点应放在潮水和弄潮儿上面。六、板书设计观潮海潮的宏伟壮丽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弄潮健儿英姿观潮人众之多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1页 共1页第 1 页 共 1 页第 1 页 共 1 页第 1 页 共 1 页第 1 页 共 1 页第 1 页 共 1 页第 1 页 共 1 页第 1 页 共 1 页第 1 页 共 1 页第 1 页 共 1 页第 1 页 共 1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