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教案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95289785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江花月夜》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春江花月夜》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春江花月夜》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春江花月夜》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春江花月夜》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春江花月夜》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江花月夜》教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春江花月夜课堂实录(“生成课堂”案例)执教者:李仁甫(课文出自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专项“风神初振的初唐诗”)学生板演,师生共同纠正:1.给加点字注音:滟滟 芳甸 似霰 青枫 扁舟 砧上 碣石。2.解释字词:霰 但见 扁舟。3简朴理解句子: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4.“吴中四士”指哪几种人?师:人们在课前预习时,有无什么问题?生1:“可怜楼上月徘徊”中的“可怜”如何理解?师:你能否把注释读一下?生1:“徘徊”指月光偏照闺楼,徘徊不去,令人不胜其相思之苦。师:你仔细领略一下,思妇对月光什么态度?生1:厌烦。师:由于月光惹人相思,“令人不胜其相思之苦”。既然思妇厌烦月光,但愿月光不要再徘徊了,

2、那么你看看“可怜”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生1:可惜。师:对。人们与否记得诗人杜牧阿房宫赋中也用过一例,原句是众:“可怜焦土”。师:对。请人们看看下面什么句子跟“可怜”一词相呼应?生2:“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师:你看月光多么恼人气人,居然“卷不去”、“拂还来”。可惜月光不遂人愿啊!尚有其她问题吗?(等待半晌)哦,没了。这首诗比较长,有3句之多,编者给人们提出一种规定背诵。众:啊师:看来你们不喜欢这首诗了?众:喜欢。师:那这样吧,我们暂且减少规定,把你最喜欢的句子先背出来。众:只喜欢一句。师:哪一句?众:“春江潮水连海平”。师:这规定太低了吧?你们太小看自己的能力了吧?这样吧,选择最适合

3、你记忆的句子先背诵,至少要持续背上6句。开始朗读,争取3分钟之后背上。众:好。(3分钟之后)师:时间到。谁先来背的?先背的同窗选择余地大,后背的同窗选择余地小。可要抢先噢? 生3:“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师:她背诵了几句?众:句。师:多背了2句,了不起!(众鼓掌)其她同窗不着急背诵吧?众:不急不急。师:风格蛮高的嘛!(众笑)不着急,我们就来问问她为什么会最先记住这8句。生3:我喜欢。师:为什么喜欢?生3:由于这句诗写得很有趣,诗人好奇地问江边上最初见到月亮的是哪一种人?月亮最初是在哪一年

4、照亮江边上的人?师:江边上最初见到月亮的哪一种人?生3:第一种诞生在江边的人,或第一种来到江边的人。师:请问长江流域什么时候浮现古人类的?(众笑)据考古学家考证,早在大概170万年前,国内长江流域上游的云南就有古人类,这古人类叫元谋人。比较接近的,距今000近年,长江下游生活着河姆渡人。唐朝诗人张若虚不是考古学家,但她这一问,却问出了人类来源问题啊。你再看看,月亮最初是在哪一年照亮江边上的人? 生3:这个师:这不仅波及人类来源的问题,同步也波及月亮来源乃至宇宙来源的问题。有关月亮来源和宇宙来源的问题,课后你们去问问地理教师或查阅有关资料,目前就不去探讨了。敢于问“来源”问题的人,多为哲学家,而

5、诗人少见。屈原曾有“天问”,目前张若虚有“月问”。有关“月问”,除了张若虚,古代尚有谁?众: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师:对。唐代尚有一种诗人问月,她就是李白。她有一首诗就叫做把酒问月,其中有这样几句“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板书出诗句)无论是李白,还是苏轼,她们都生活在张若虚之后。或许她们都参照了张若虚的“月问”。再回到刚刚的问题,“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那么比较起来,“人”和“月”究竟有什么不同?生3:“月”长期、永恒,而“人”短暂、渺小。师:你感悟得非常精确。但是这种矛盾,张若虚还是从哲学的高度加以解决了。她是怎么说的?生3

6、:“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生:作为个体的人虽然短暂、渺小,但作为整体的人类却是代代相传,“无穷已”。师:诗人想到这里,不禁感到一点欣慰。是的,月亮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浪漫故事,而一代又一代人也见证了月亮的纯情。就在唐朝的这个晚上,长江边上再次上演了一出浪漫的故事。好,我们一起来把这布满哲理的几句诗朗读一下。众:“江畔何人初见月青枫浦上不胜愁”。(跑到一位同窗面前)师:你背的几句是?生4:“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师:正好6句,背得不错。你为什么喜欢这几句?生4:这几句意境很美。师:写了哪

7、些景物?生5:春江潮水,海上明月,芳甸,花林。师:景物的中心是什么?生5:月。师:如何写月的?生5:通过潮水写月,通过花林写月。师:用了什么手法?生5:烘托。师:是的,烘潮托月,烘花托月。那么烘托出月亮的什么特点?生5:明亮。师:是的,“何处春江无月明”。你刚刚说欣赏这里的意境美,那么由明月、潮水、花林构成的意境究竟是什么?生5:清洁,明亮。师:尚有呢?生6:幽静,恬美,阔大。师:其实,下面4句也显示了这样的意境,我们一起朗读一下。众:“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师:诗人为什么要一开始用10句来描写这样的意境?生:引出下面的“月问”,为诗人布满哲理的思考

8、作铺垫。生:也为背面“明月楼”上的女子怀念远方的游子设立了空间背景,营造了情感氛围。师:说得均有道理。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开头0句。众:“春江潮水连海平皎皎空中孤月轮”。师:10句描写景物,6句揭示哲理。我现场调查一下,刚刚自选背诵的6句也在这前6句范畴中的同窗,请举手。(大多数同窗举手。)师:是的,前16句的确写得很美。但是剩余的22句,同样写得并不逊色。有了景物的渲染和哲理的铺垫,爱情主人公终于正式出场了。这事实上是写了游子思妇的爱情故事。下面我们互相提示,一起背诵吧。如果背不上,可以看课本。众:“可怜楼上月徘徊落月摇情满江树”。师:这些文字集中写了思妇的情感故事,目前请人们分析一下这个思妇

9、的情感。生:“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写出了她对游子的怀念。师:尚有吗?生10:“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写出了她对青春年华的爱惜,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师:尚有吗?生11:“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写出了她对将来的迷惘与对游子未归的失望。师:这一点补充得较好。不妨体味一下最后一句。“落月摇情满江树”,作者融情于景,以月落江树来抒发离情别绪。此外,最后写“落月”,而此前月亮又是如何运营的?生1:一开始是“海上明月共潮生”,后来是“楼上月徘徊”,再后来是“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师:是的,月“生”月“徘徊”,月“斜”月“落”,全

10、诗以“月”为线索贯穿全诗,构造严谨却又有流动之美。除了构造上的这个特点之外,我们在前面还探讨了本诗的某些特色。谁来总结一下?生13:意境美,哲理美。师:既然你归纳为“美”,那么不妨把背面的文字归纳为情感美。意境美、哲理美、情感美,也可以说归结为一点形象、哲理与情感的和谐结合。同窗们,你们想理解诗的题目“春江花月夜”的来历吗?众:想。师:春江花月夜本来是乐府歌曲名,相传为南朝陈后主所作,原词已不传。后来隋炀帝又曾做过此曲,乐府诗集收春江花月夜七篇,其中有隋炀帝的两篇。由于有皇帝带头,因此某些大臣便一哄而上,纷纷以“春江花月夜”为题来写这种宫体诗,例如隋朝诸葛颖写过一首春江花月夜:“花帆渡柳浦,结

11、缆隐梅洲。月色含江树,花影覆船楼。”(板书)你们觉得如何?生14:景色写得美,但情不动人。生15:风格不高。生16:作者没有什么真切的情感体验,只是吟花弄月。生:堆砌辞藻,无病呻吟。师:同窗们欣赏趣味很高。的确这样的宫体诗,可以从技术的层面进行批量生产。这样的诗才气有余而才情局限性。六朝文章的名声简直被此类宫体诗糟蹋够了!后裔的诗人如果想拾掇起“春、夜、花、月”这样的俗套题材,无异于引火烧身,也许会断掉一世英名。但是,有一种诗人具有强大的发明力,能化腐朽为神奇,例如张若虚。她的发明力在于,把诗情、画意和哲理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营造了亦梦亦幻的诗境。试想,如果只有画意,只有前10句,感觉恐怕跟“花

12、帆渡柳浦,结缆隐梅洲。月色含江树,花影覆船楼”差不多吧?如果只有“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几句,那么诗就显得抽象、单调。如果只有后22句,似乎缺少广阔的气象,缺少深刻的哲学背景,沉湎于爱情之中的那个思妇就成了宫廷诗人笔下的小女人,或者成为温庭筠笔下那个“照花前后镜”的小宝贝。由于情感美、意境美和哲理美,或者说由于诗情、画意和哲理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张若虚的这首春江花月夜在大量的同题诗歌中拔得头筹,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并被闻一多先生觉得“替宫体诗赎清了百年的罪”。毕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重要因这一首诗,被喻为“孤篇横绝,竟成人们”。最后,让我们一起朗读全诗。众:“春江潮水连海平落月摇情满江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