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学(专科版本)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95289378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100.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针灸治疗学(专科版本)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针灸治疗学(专科版本)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针灸治疗学(专科版本)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针灸治疗学(专科版本)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针灸治疗学(专科版本)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针灸治疗学(专科版本)》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针灸治疗学(专科版本)(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头痛是以头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可见于多种急、慢性疾病当中,其病因病机复杂。在此讨论内容仅以内科疾病之头痛为主。本病多见于西医学的高血压、血管神经性头痛、急性脑血管疾病、肌收缩性头痛、偏头痛等疾病之中。本病病位在头。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髓海之所在,手足三阳经、足厥阴经、督脉皆会于此。故头痛与手足三阳经、足厥阴经、督脉密切相关。本病病因主要与外邪侵袭、情志所伤、体虚及外伤等因素有关。头痛的基本病机是头部气血失和,经络不通或脑络失养。主症:头部疼痛。枕部痛或下连于项者,为太阳头痛;额痛或兼眉棱、鼻根部痛者,为阳明头痛;两侧头痛者,为少阳头痛;巅顶痛或连于目者,为厥阴头痛。发病较急,痛势教

2、剧,特点为掣痛、跳痛、灼痛、胀痛、重痛者,多属实证;起病较缓,反复发作,时轻时重,常伴头晕,遇劳或情志刺激而发作或加重,特点为隐痛、空痛、昏痛者,属虚证或虚实夹杂之证。兼恶风寒,苔薄白,脉浮紧者为风寒头痛;兼发热、苔黄,脉浮数者,为风热头痛;头痛如裹,兼肢体困重,苔白腻,脉濡者为风湿头痛;头胀痛,兼心烦易怒、口苦、脉弦者为肝阳上亢头痛;头昏痛,兼胸闷脘胀,苔白腻,脉滑者为痰浊头痛;头痛日久,痛有定处,或头部有外伤史,舌紫暗,脉细涩者为瘀血头痛;头空痛、昏痛,兼神疲乏力,面色不华,舌淡苔白,脉细弱者为血虚头痛。1基本治疗治法:调和气血,通络止痛。局部穴为主,配合循经远端穴。主穴:太阳头痛;天柱穴

3、、后顶穴、风池穴、阿是穴、后溪穴、申脉穴阳明头痛;头维穴、印堂穴、阳白穴、阿是穴、合谷穴、内庭穴少阳头痛;太阳穴、丝竹空透率谷穴、风池穴、阿是穴、外关穴、侠溪穴厥阴头痛;百会穴、四神聪穴、阿是穴、太冲穴、中冲穴方义:局部腧穴调和气血,通络止痛。合谷穴、内庭穴为手足阳明经远端取穴;外关穴、侠溪穴为手足少阳经远端穴;后溪穴、申脉穴为手足太阳经远端取穴;太冲穴、中冲穴为手足厥阴经远端穴。各经远端穴分别疏导相应经脉的气血。配穴:风寒头痛配风门穴、列缺穴;风热头痛配曲池穴、大椎穴;风湿头痛配足三里穴、阴陵泉穴;肝阳上亢头痛配太冲穴、太溪穴;痰浊头痛配中脘穴、丰隆穴;瘀血头痛配三阴交穴、血海穴;血虚头痛配

4、脾俞穴、足三里穴。操作:毫针虚补实泻法,寒证加灸。头痛剧烈者,阿是穴可采用强刺激和久留针。瘀血头痛可在阿是穴点刺出血。2其他疗法 耳针法:取枕、额、脑、皮质下、神门,每次选2-3次,毫针刺或压丸法、埋针法。顽固性头痛可在耳背静脉点刺出血。 皮肤针法:取阿是穴,轻、中度叩刺,使少量出血。适用于瘀血头痛。 穴位注射法:取阿是穴、风池穴、合谷穴,用1%ml,每日或隔日1次。适用于顽固性头痛。1针灸治疗对功能性头痛有较好的效果。2头痛原因复杂,多次治疗无效或继续加重者,需查明原因,尤其要排除颅内占位性病变。对高血压头痛慎用强刺激。面痛是以眼、面颊部出现放射性、烧灼样抽掣疼痛为主症的疾病,又称“面颊痛”

5、。本病好发年龄40岁以上,女性居多,多发于一侧,也有两侧同时发病者。本病多见于西医学的三叉神经痛等疾病中,临床上以三叉神经痛第2支、第3支发病者较多。本病病位在面部,与手、足三阳经密切相关。外感风邪、情志所伤、久病入络或外伤致瘀,均可导致面部经络气血痹阻,经脉不通,产生面痛。临床以实证多见。面痛的基本病机是面部经络气血阻滞。主症:疼痛骤然发作,出现电击样、刀割样、针刺样、电灼样阵发性剧烈疼痛,可伴有面肌反射性抽搐,同时伴有面部潮红、流涎、流涕、流泪等症状。发作频次不定、一般持续几秒至几分钟。间歇期无症状。患者唇部、颌部、齿龈、鼻翼、鼻唇沟、颊部、眉毛等处对触觉及运动极为过敏,一触动即刻激发剧烈

6、的疼痛,且立即扩散到其他部位。临床上称这些点为“扳机点”。患者常因说话、呵欠、咀嚼、吞咽、洗脸、刷牙、刮脸和情绪激动等诱发本病。眼部痛为三叉神经第1支即眼支痛;上颌部痛为三叉神经第2支即上颌支痛;下颌部痛为三叉神经第3支即下颌支痛。上颌、下颌部痛主要属手、足阳明和手太阳经病证。1基本治疗治法:疏经通络,祛风止痛。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主穴:四白穴、下关穴、地仓穴、合谷穴、太冲穴、内庭穴方义:局部取四白穴、下关穴、地仓穴,疏通面部经络;合谷穴善治头面疾患,与内庭穴相配疏通阳明经气血;合谷穴配太冲为四关穴,可祛风通络,止痛定痉。配穴:眼支疼痛配攒竹穴、阳白穴;上颌支痛配颧髎穴、上关穴;下颌支痛配颊车

7、穴、承浆穴。操作:毫针泻法。针刺时宜先取远端穴,重刺激,面部腧穴宜轻刺,长留针,可酌情加灸。 2其他疗法 皮内针法:在面部寻找扳机点,将虢针刺入,外以胶布固定,埋藏2-3日更换虢针。 耳针法:取面颊、额、颌、神门。毫针刺或用埋针法。 1针刺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有较好的止痛效果。 2对继发性三叉神经痛要查明原因,针对病因治疗。 3忌食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防止情绪过激。落枕是以单纯性颈项痛、活动受限为主症的病证,是常见的颈部伤筋,又称“失枕”。轻者1 周左右可自行痊愈,重者可延至数周。本病多见于西医学中的颈肌劳损,颈肌风湿病,颈部扭挫伤,颈椎退行性变,颈椎关节突关节滑膜嵌顿、半脱位或肌肉筋膜的炎症等

8、疾病中。本病病位在颈项部经筋,与督脉、手足太阳和足少阳经密切相关。常与睡眠姿势不当,或枕头高低不适,或因负重颈部过度扭转,或寒邪侵袭背部等因素有关。落枕的基本病机是经筋受损,筋络拘急,气血阻滞不通。本病多属实证。主症:颈项强痛,活动受限,项背部或颈肩部牙痛明显。督脉与太阳经证:项背部强痛,低头加重,项背部牙痛明显。少阳经证:颈肩部疼痛,头部歪向患侧,颈肩部牙痛明显。1基本治疗治法:通经活络,舒筋止痛。取阿是穴和远端穴。主穴:外劳宫穴、天柱穴、阿是穴、后溪穴、悬钟穴方义:外劳宫穴是治疗落枕的经验穴;天柱穴、阿是穴舒缓局部经筋;后溪穴能够疏调督脉、太阳经脉气血;悬钟穴疏调少阳经脉气血。配穴:病在督

9、脉、太阳经者配大椎穴、束骨穴;病在少阳经配风池穴、肩井穴。操作:毫针泻法。先刺远端外劳宫穴、后溪穴、悬钟穴,持续捻转,嘱患者慢慢活动颈部,一般疼痛可立即缓解。再针刺局部腧穴或拔罐。风寒袭络者可局部艾灸,气滞血瘀者可局部三棱针点刺放血。(2)其他疗法 拔罐法:取局部压痛点,先施闪罐法,再留罐。也可配合刺络拔罐法。 耳针法:取颈、颈椎、枕、神门,毫针中等刺激,持续运针,令患者同时慢慢活动颈项部。(1)针刺治疗本病疗效显著,可以作为首选治疗方法。针刺时宜先取远端腧穴,采用动留阵法,活动颈项部,多可立即显效。(2)睡眠时要注意枕头高低适当,同时注意颈项部保暖,防止感受风寒。(3)假设反复落枕,应考虑颈

10、椎病。颈椎病又称“颈肩综合征”,是以颈部疼痛,枕大神经和臂丛神经放射痛为主症的病证。中医学称之为“颈痹”。颈椎病包括颈椎骨质增生,颈椎间盘病变、项韧带钙化等疾病。颈椎病变常刺激或压迫神经、血管、脊髓,产生一系列症状和体征。本病病位在颈部筋骨,与督脉、手足太阳、少阳经脉有关。多与伏案久坐、跌扑损伤、外邪侵袭和年迈体弱、肝肾不足有关。颈椎病的基本病机是筋骨受损,经络阻滞,气血不通。主症:头枕、颈项、肩背、上肢等部位疼痛、活动受限,渐进性肢体感觉和运动障碍。疼痛在后项正中者,书督脉;疼痛沿肩胛和上肢外侧后线放射者,属太阳经;疼痛沿肩部和上肢外侧中线放射者,属少阳经。(1)基本治疗治法:通经活络,舒筋

11、止痛。取局部腧穴为主,配合远端取穴。主穴:颈夹脊穴、阿是穴、风池穴、后溪穴、申脉穴、悬钟穴方义:颈夹脊穴、阿是穴疏通局部筋脉;风池穴、悬钟穴疏通少阳经气;后溪穴、申脉穴疏通督脉和太阳经气。配穴:病在督脉配大椎穴、风府穴;病在太阳经配天柱穴、肩外俞穴;病在少阳经配外关穴、肩井穴。操作:毫针泻法。2其他疗法 刺络拔罐法:取局部压痛点,以三棱针点刺或皮肤针叩刺,使少量出血,再拔火罐。 穴位注射法:取局部压痛点,选用当归注射液或维生素B12注射液、1%利多卡因注射液,每处注射2ml,隔日1次。1)针灸治疗颈椎病颈型、神经根型和椎动脉型有较好疗效,能明显改善症状。现代研究-基底动脉证明,针灸能缓解血管痉

12、挛,降低血管紧张度,增加椎动脉血供,可有效增加椎血流量,提高脑的有效灌注量。2)临床上颈夹脊穴的应用广发,针刺时要求针感到达病所,这样疗效较好。3)注意颈部保健。漏肩风是以肩部酸重疼痛,肩关节活动受限和肩周肌肉萎缩为主症的病证。多发于50岁左右成人,俗称“五十肩”。后期常出现肩周韧带粘连,活动受限,故又称“冻结肩”“肩凝症”。本病多见于西医学的肩关节周围炎、粘连性关节囊炎等疾病中。本病病位在肩部经筋,与手三阳、手太阴经密切相关。多与风寒湿邪侵袭、外伤劳损、年老气血不足等因素有关。基本病机是肩部经络不通,经筋失养。主症:肩周酸重疼痛,夜间尤甚,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而诱发或加重。肩部压痛点常在肩前、

13、外、后侧,主动和被动外展、后伸、上举等活动明显受限。本病早期以疼痛为主,后期疼痛程度减轻,而功能障碍加重,活动明显受限,并可出现肌肉萎缩。疼痛以肩外部为主,前屈加重,肩髃穴牙痛者为手阳明经证;以肩外侧为主,外展加重,肩髎穴压痛者为手少阳经证;以肩后部为主,后伸加重,肩贞穴压痛者为手太阳经证;以肩前部为主,内旋内收加重,中府穴压痛者为手太阴经证。(1)基本治疗治法:通经活络,舒筋止痛。局部选穴配合远端选穴。主穴:肩髃穴、肩髎穴、肩贞穴、肩前穴、阿是穴、阳陵泉穴、条口透承山穴方义:肩髃穴、肩髎穴、肩贞穴、肩前穴、阿是穴疏通肩部经络气血;阳陵泉穴为筋会,可舒筋止痛;条口穴透承山穴可疏导太阳、阳明两经

14、气血,为临床经验效穴。配穴:手阳明经证配三间穴;手少阳经证配中脘穴;手太阳经证配后溪穴;手太阴经证配列缺穴。操作:毫针泻法或平补平泻。先刺远端穴,行针后让患者活动肩部。局部穴位可加灸。(2)其他疗法 刺络拔罐法:取局部压痛点,以三棱针点刺或皮肤针叩刺,使少量出血,再拔火罐。 穴位注射法:取局部压痛点,选用当归注射液或维生素B12注射液、1%利多卡因注射液,每处注射2ml,隔日1次。1)针灸对本病治疗效果较好。2)肩部应注意保暖。坚持关节功能锻炼,如手指爬墙、被动屈伸和收展等。肘劳是以肘部疼痛为主症的病证。是一种慢性劳损性疾病,属中医学“伤筋”范畴。多因旋转前臂和屈伸肘关节用力不当所致,常发生于

15、木工、旷工及网球运发动。本病多见于西医学的肱骨外上髁炎、肱骨内上髁炎和尺骨鹰嘴炎等疾病之中。本病主要因肘部劳损所致。由于前臂长期反复做屈伸旋转、拧、拉等动作,使手三阳经脉慢性损伤,经筋气血阻滞不通。病位在肘部手三阳经筋,基本病机是经筋受损,气血阻滞。主症:肘关节附近疼痛,伸腕和前臂旋转时加重,疼痛可向前臂或上臂放射,局部肿胀不明显,有固定的压痛点。肱骨外上髁压痛者,俗称“网球肘”,为手阳明经筋证;共故内上髁压痛者,俗称“高尔夫球肘”,为手太阳经筋证;尺骨鹰嘴处压痛者,俗称“学生肘”或“旷工肘”,为手少阳经筋证。(1)基本治疗治法:通经活络,舒筋止痛。主穴:阿是穴、曲池穴、阳陵泉穴对侧方义:阿是穴、曲池穴疏通局部经筋气血;阳陵泉穴为筋会,取对侧阳陵泉穴压痛点又属缪刺法,舒筋通络而止痛。配穴:手阳明经筋证配手三里穴、合谷穴;手太阳经筋证配阳谷穴、小海穴;手少阳经筋证配外关穴、天井穴。操作:毫针泻法。先针阳陵泉穴处压痛点多在腓骨小头,同时活动肘关节。再针肘部压痛点,采用多向透刺法,可加温和灸,或加电针。(2)其他疗法 穴位注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