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练习:专题七 三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95286018 上传时间:2023-01-1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民版高中历史练习:专题七 三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练习:专题七 三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练习:专题七 三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练习:专题七 三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民版高中历史练习:专题七 三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版高中历史练习:专题七 三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Word版含解析(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20世纪50年代在苏联推行改革的领导人是()A勃列日涅夫 B赫鲁晓夫C戈尔巴乔夫 D叶利钦解析:本题抓住关键信息“20世纪50年代”,1953年,斯大林逝世,不久,赫鲁晓夫当选为苏共中央第一书记,故选B项。答案:B2以下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评述,正确的是()A改革的重点在农业方面B推广玉米种植获得成功C突破斯大林模式的限制D全面引入市场经济体制解析:根据所学知识,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在农业方面,故A项正确;推广玉米种植在西伯利亚地区并未获得成功,故B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没能突破斯大林模式,故C项错误;赫鲁晓夫时期依然是计划经济体制,不可能全面引入市场经济体制,故D项错误。答案:A

2、3下图是19531983年苏联的GDP增长率和世界平均水平的比较。导致1963年苏联GDP增长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斯大林确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B赫鲁晓夫的改革严重脱离苏联实际C勃列日涅夫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加剧D戈尔巴乔夫的“加速发展战略”失败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执政的时间是19531964年,因此材料中导致1963年苏联GDP增长率变化的主要原因就是赫鲁晓夫的改革严重脱离苏联实际,最终使1963年的数值是负值。答案:B4下表为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增长情况表(年平均增长率百分比)。以下理解正确的有()时期项目19611965年19661970年19711975年19761980

3、年社会总产值6.57.46.34.2国民收入6.57.85.74.3工业总产值8.68.57.44.4农业总产值2.23.92.51.7注: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是19641982年。六十年代苏联经济持续增长七十年代苏联国民收入持续下降工业领域是其发展的重点勃列日涅夫改革后期的经济发展呈下降趋势A BC D解析:19611970年苏联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工业总产值和农业总产值的年平均增长率百分比都呈上升趋势,说明六十年代苏联经济持续增长,故正确;从19711980年,每五年的年平均增长率百分比分别是5.7和4.3,说明年平均增长率百分比下降,但国民收入是在上升,故错误;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工业是发

4、展的重点,工业的年平均增长率高于农业,故正确;勃列日涅夫改革后期年平均增长率均呈下降趋势,说明经济发展水平下降,故正确,C项符合题意。答案:C5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A勃列日涅夫开创了苏联改革的先河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C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解析:依据关键信息“作表面的改革”“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可知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突破原有体制的束缚,因而说他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C项正确。斯大林之后,赫鲁晓夫开创改革的先河,故A项错误;勃列日涅夫改革

5、重点在工业方面,并非限制在政治方面,故B项错误;市场经济体制在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早就出现,故D项也不正确。答案:C6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相比较,其突出的不同点是()A先从经济领域开始改革B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C彻底地打破了原有的经济体制D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解析: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均未打破苏联模式的框架,而戈尔巴乔夫改革提出“加速发展战略”,试图以经济管理方式代替行政命令的做法,故C项正确。答案:C7“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面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上述评论针

6、对的苏联领导人是()A斯大林 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解析:“一直到剥光为止”表明该苏联领导人的改革直接导致苏联解体。斯大林时期,苏联尚未解体,故A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并未导致苏联解体,故B项错误;勃列日涅夫改革并未导致苏联解体,故C项错误;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改革直接导致苏联解体,故D项正确。答案:D8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相继执政,苏联先后进行了几次改革。这些改革从本质上看都是对()A生产关系的调整B资本主义制度的巩固C社会主义制度的否定D斯大林模式的彻底突破解析:三位领导人的改革都试图改变斯大林模式,这属于生产关系领域的调整,故选A项。答案:A二、非

7、选择题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苏联兴亡史材料二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赫鲁晓夫的墓碑用黑白相间的大理石雕塑而成,中间镶着赫鲁晓夫的铜制头像。黑白相间的构图,使人联想到赫鲁晓夫复杂的性格和矛盾的一生。他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沼之中而不能自拔。勃列日涅夫由于沉迷于各种各样的荣誉中,被苏联人民讥讽为“有给自己发勋章的怪癖”。正是在胸前挂满勋章的勃列日涅夫的领导下,号称“世界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如一个病入膏肓的老人,浑身浮肿、跌跌撞撞、步履蹒跚地跨入了20世纪80年代。(1)结合材料一,谈谈1956

8、1985年苏联国民收入增长率发展起伏的概况,这种起伏与这一时期苏联经济改革有什么联系?(2)如何理解材料二对赫鲁晓夫的评价?(3)苏联人民讥讽勃列日涅夫“有给自己发勋章的怪癖”的原因是什么?解析:在回答问题时要注意从宏观上把握20世纪50年代初到80年代苏联的社会状况,培养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答案:(1)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末,苏联国民收入增长率最高,这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上台之初的改革措施有关。但其后大体上呈现逐年下降趋势,这是因为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经济改革没有突破原有经济模式的框架,不可能根除弊端。(2)赫鲁晓夫的经济体制改革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因此说“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但是总体上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所以说“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沼之中”。时代的局限性及其个人品质的缺陷使他只能“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3)勃列日涅夫改革后期趋于保守,政治生活僵化,改革陷于停滞;与美国展开激烈的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到20世纪80年代初,苏联经济全面滑坡。作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勃列日涅夫却沉迷于各种荣誉中,因此被苏联人民讥讽为“有给自己发勋章的怪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