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发展历程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95274337 上传时间:2024-02-0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2.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技术发展历程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信息技术发展历程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信息技术发展历程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信息技术发展历程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信息技术发展历程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信息技术发展历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技术发展历程(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信息技术发展历程篇一: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历程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发展历程概述(转)教学研究21第9期(总第162期)罗艳君: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发展历程概述课程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毋庸置疑。课程集中而具体地体现了 教育目标,是人才培养的规划。教育的信息化以及现代化是建立在信 息技术基础之上的,因此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 作用,不容忽视。系统地回顾和分析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演变历 程,并总结其历史经验及教训,分析其发展的影响因素,可以为当今 素质教育大背景下的信息技术课程理念及其改革提供一定的理论依 据和政策参考,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1我国中小学信 息技术课程发

2、展沿革概述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已经走过20余年,对其发展历程做一 个简要的回顾是很有必要的,对现今以及以后该课程的发展方向起一 个导向作用。总体上看,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的历史沿革可以分为5个 阶段:1)计算机课程萌芽试验阶段(19781986年);2)计算机课 程逐步发展阶段(19861991年);3)计算机课程快速发展阶段 (19912000年);4)信息技术课程启动阶段(20002003年);5) 信息技术课程发展阶段(2003年至今)。总体趋势为:文化论一一技 术性学科一一信息素养。文化论1981年,前苏联的计算机教育学家伊尔肖夫()提出“程 序设计 人类的第二文化”(Programmi

3、ng,The Second Literacy) 的理念。他指出:“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和普及,人类只有第一文化就 不够了,必须掌握阅读和编写计算机程序的能力。”1计算机课程萌芽试验阶段(19781986年)。1981年,教育 部5所直属重点大学附中首次在高中阶段以选修课方式开展计算机 课程。在这段时间内,我国中学计算机课程由无到有,并开展重点试 验,几年间全国有数千所中小学相继配备计算机,开设选修课,或开 展课外活动,编写教材,探索教学方法,撰写论文,开展学术交流活 动,使中学计算机教学的研究逐步深入。计算机课程逐步发展阶段(19861991年)。电子计算机选修课 的教学,在于使学生初步了解电子计

4、算机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 用,锻炼学生应用电子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 能力及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电子计算机选修课的教学,要求学生初 步了解电子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及系统构成;会用一种程序设计语 言编写简单程序;初步掌握电子计算机的操作并了解一种应用软件的使用方法。技术论孙符名、鲁正火在提到要将计算机教育转向信息技术课 程教育上来,并且要体现出信息技术课程技术性学科特点。计算机课 程快速发展阶段(19912000年)。1999年,计算机教育更名为信息 技术教育,但在实施过程中仍然是计算机教育的一套思想理念。一开 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并没有实质性的转变。逐渐地,

5、课程的目标实现了从掌握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到信息技术素养的转变。课程内容的转变:计算机教育主要是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计算机 是课程唯一的教学对象,而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是信息技术,仅把计 算机作为课程内容的一个方面。这些转变在是克服了许多困难之后实 现的。诸如信息技术思想理论的缺乏以及硬件设备的匮乏、师资的缺信息技术课程启动阶段(20002003年)。此阶段的课程形态、 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评价方式、教材等方面都较以前有了较大的发 展与改进。课程形态:教育技术界人士逐渐意识到信息技术课程本质 上应是一门工具性课程,不宜学22教学研究科化太强。从某种程度 上说,它甚至也是一门培训性课程。学科化太强将

6、会直接在教学模式 和评价方式上产生不利的影响2。教学模式:大部分地区的教学模 式依旧是采用传统的讲、学、考的方式。因此出现学生喜欢信息技术, 但不喜欢上信息技术课的现象。文化素养论在中明确提出将信息素养作为信息技术课程目标。 最具代表性的著作即华东师范大学王吉庆教授的。另外2篇非常经典 的论著即东北师范大学董玉琦教授的以及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 的,都对信息技术课程理念产生深刻的理论与实践影响。桑新民教授 在其论著中则称“随着信息时代的降临,在人才培育的目标模式中, 一个新概念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正在引起世界各国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并逐渐加入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目

7、标与评价 体系之中。围绕信息素养的讨论,也日益成为世界各国教育界乃至社 会各界关注的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 2。信息技术课程发展阶段(2003年至今)。信息技术课程从课程目 标、教学内容到师生角色、学习方式的转型等方面都提出新的挑战。 对于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为目的的信息技术课程来说,作为一门新兴 的课程,具有其自身的许多特点和特性。因此,除了一些普遍适用的 教学原则,它还有一些本身固有的独特的教学原则。例如:利用情 境创设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使学生主动学习;在教 学过程中鼓励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多方讨论协作、大胆创新3。总之,一方面要对经典的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有选择的继承和发 扬;另

8、一方面,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对应用较普遍和较成功的教学方法进行总结和推广以及 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大胆的尝试和探索。2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常用的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Task-Driven)是奥苏伯尔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指导的具体 教学原则之一。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 一种教学方法,是一种具有“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 体”的基本特征的教学模式,是建构主义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一种具 体应用4。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引导 学生对提出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问题,通过 任务的完成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

9、和系统的知识。Webquest教学法Webquest教学法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 同时还整合了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理论。通过使用多媒体和网络技 术,Webquest还能帮助多种智能同时发挥作用。Webquest课程资源 来源的广泛性和内容的丰富性还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性,使课 堂不再局限于小小的一间教室,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获得更多的教育资 源,教师的概念也被改写,学生可以向在线的专家学者直接讨教问题 5。Webquest实现了教学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和评价标准的多元化。探究式教学法 探究式教学法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 能力为宗旨,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参与性为前提,以 个人或

10、团体(小组)探究活动为主要形式的一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科学、人文等多方面知识及能力的学习方式6。 对基于规律学习、问题学习的内容,以探究性学习为主,辅以其他学 习方式能获得较好效果。如计算机系统的组成、程序窗口的设置、应 用软件的使用,以及学生主观性很强的作品的创造都可以采用探究性 学习为主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究,在质疑问难中探究, 在实践活动中探究。3对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发展历程的分析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设置及其内容,是教育制度和教育思 想的具体体现,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的一种反映和缩影。信息技术课程的演变发展始终没 有脱离整个社会变革的趋势,并且始终

11、受世界信息技术潮流的影响。 然而在信息技术课程发展过程中,要清楚地意识到要避免“拿来主 义”,不论是精华还是糟粕都不应该盲目地将其移植到信息技术课程 体系中,要以我国的国情和教育现状为基础,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信 息技术课程理念与教育。在20世纪90年代末,有一股将信息技术课程纳入升学以及高 考考试的潮流,但是出于种种社会原因,这一理念夭折于襁褓中。这 一现象的出现就是没有充分考虑到我国的现实国情与教育现状。回顾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二十几年来的发展演变历史,可 以认识到,信息技术课程内部的一些最基本的问题或关系、矛盾,是 左右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关键,正是对这些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或不 同把握,决

12、定了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以及课程目标、内容等,成为信息技术课程发展演变的内在 动力,构成信息技术课程发展演变的内在逻辑。只有解决了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特征、目标定位、与学校其他课程的 关系等问题与分歧,使得信息技术课程编订和实施过程更加完善,才 能促进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篇二:信息技术发展历史一、我国中小学计算机课程的发展历程第一个阶段(1981-1986)1981年1981年8月,原苏联计算机教育学家叶尔肖夫在瑞士 洛桑 举行的“第三届世界计算机教育会议”上作了题为的著名报名, 提出了人类生活在一个“程序一一第二文化的著名报名,提出了 人类生活在一个“设计的世界”的看法。我国教育部派代表参加

13、了这次会议,在听取与会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教育部于1982年做出 决定: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基础上,教育部于1982年做出决定: 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5所大学的附中进行开设计算机选修课的 试验,拉开了我国中学计算机学科教学的帷幕。在试验的基础上制 订了算机选修课教学纲要,规定计算机选修课的内容和目的为:(1)初步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2) 掌握基本的BASIC语言并初步具备读、写程序和上机调(2)掌握 基本的BASIC语言并初步具备读、写程序和上机调试的能力;(3) 初步培养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阶段信息技 术教学强调的是程序设计的能力。.第二个阶段

14、(1986-1991)第二个阶段(1986-1991)1985年,国家教委派代表参加了在美国弗吉尼亚召开的1985 年,国家教委派代表参加了在美国弗吉尼亚召开的“第四届世界计 算机教育会议”,这次会议提出:计算机学第四届世界计算机教育会 议”科教学应该从教程序设计语言为主转向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 具,也就是说以计算机应用作为基础。这一新的观点立刻受到我国 计算机教育界的重视,并着手改造中学计算机课程的内容。1987年 手改造中学计算机课程的内容。1987年2月,国家教委成立了全国 中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同年10月,中心印发了,组织编写了, 组织编写了算机教材,教材由三个模块组成:电子计算机基础

15、知 识、程序设计、电子计算机初步应用。第三个阶段(1991-1997)第三个阶段(1991-1997)1991年10月,国家教委召开了 “ 1991年10月,国家教委召 开了 “第四次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工作会议”机教育工作会议”, 这次会议是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发展 中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全国中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全国中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 扩展为“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扩展为“全国中小学计 算机教育研究中心”。中心制订了中心制订了,对中小学计算机课 程的地位、性质、目的和内容有了比较详细的要求,首次提出了计 算机课程将逐步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 基础性学

16、科的观点。主要教学内容包括 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 文字处理、数据库、程序设计语言等,使用的软件均基于DOS平台。 1994年,江苏省依据此 语言等,使用的软件均基于DOS平台。1994 年,江苏省依据此纲要编写了江苏省中小学纲要编写了江苏省中小 学教材。第四阶段(1997第四阶段(1997-2000)1997年10月,国家教委办公厅印发了,修改稿是在1994年 指 导纲要程指导纲要(修改稿),修改稿是在1994年的基础上, 根据当时计算机技术和应用的发展情况,以及国 际国内计算机教学 的发展趋势等进行了修订,增加了 Windows.际国内计算机教学的 发展趋势等进行了修订,增加了 Windows.网络通信、多媒体、常 用工具软件等内容。小学计算机课的教学以计算机简单常识、操作 技能和益智性教学软件为重点,其教学内容有五个模块:(1)计算机 基础常识和简单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