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复习资料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95265611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学史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中国文学史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中国文学史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中国文学史复习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中国文学史复习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文学史复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学史复习资料(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文学史复习资料中国文学史复习资料第一类、思考题第一章一、先秦文学的基本特征,先秦文学与文化的关系1创始性。文学伴随着原始人类的生活而产生:是、文、赋等诸体1 答: 具备,诗歌开中国抒情诗之端:诗经和楚辞分别开创了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主要流派:叙事、写人、记言的史传散文相继诞生,诸子思想各成体系:说理文由简短的对话发展到成熟的长篇大论。 2综合性。先秦时代文史哲不分离,诗乐舞相融合。文学是泛指包 括政治、哲学、历史、文学等在时期社会出现大动荡、大变革、大改组的形势,文学普遍具有实用性,或为具体社会问题而发,如诗经民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或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判断历史人物的

2、是非曲直,为现实社会提供借鉴,如史传散文的定是非,决嫌疑;或旨在揭示和解决实际社会问题,如诸子百家为拯救社会而各陈己见;或自怨而生,抨击现实政治,如屈原之作离骚。4不确定性。 2先秦文学与先秦文化的关系 (一) 夏商文学与原始宗教紧密相连。(文学以巫文化为代表,文学与之适应)(二) 西周春秋文化与礼乐文化、史官文化紧密相连(所存作品多为儒家经典和历史著作)(三) 战国诸子散文与百家争鸣的文化(士文化)现象紧密相连。(四) 楚辞与楚文化关系密切二、传说(远古歌谣和神话)时期的概况原始的神话传说和歌谣,在人们口头代代流传,经过漫长的时间,才用文字记下一鳞半爪。由于时间久远口耳相传导致变异,后世见诸

3、子文字记载的原始文学很难说是其原貌。远古时期的神话传说,反映了在生产力水平很低的情况下,先民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后来的文字记录大多是片段零散的,有些已经被后人改造,中国神话的原始形态没有很好的保存下来。 三、原始歌谣的特点1反映劳动生活、2反映幻想指挥自然服从自己的愿望,有宗教意识。 艺术形式:1语言古朴,节奏简单,一般是二言一拍形式2与音乐舞蹈三位一体四、原始神话的性质及分类,原始神话蕴含的民族精神和思维特点1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2、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3、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并征服自然的愿望。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自然现

4、象和社会现象做出符合实际的解释之时代的产物 B (发明创造神话)等神话!C:体现了深重的忧患意识,具有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体体现了先民的反抗意识。1感性具体,缺乏抽象能力。2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的拟人化的自然观。3具D思维特点:有象征性或隐喻性。第二章一、诗经的编辑及流传情况A.编辑:诗经的编辑众说纷纭,主要有采诗、献诗、删诗之说。B流传:两汉时期,出现了今文的鲁、齐、韩三家诗。三家诗在西汉被立为博士,成为官学。鲁诗出自鲁人申培,奇人出自奇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三家诗兴盛一时。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的古文“毛诗”晚出,在民间广为传播,后来三家诗先后亡佚,今本诗经,就是“毛诗”。二、诗经六艺诗经是

5、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间的诗歌305篇,所谓诗经中的六艺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三、以所学作品为例,理解分析诗经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A.思想内容:诗经305篇作品,内容十分丰富。它们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这五百年间的社会生活,反映了我国奴隶社会由盛而衰的历史变化过程。风、雅、颂三部分诗,精华在“十五国风”和“小雅”之中,大雅和颂诗主要是史料价值。诗经的诗按思想内容,主要可以归纳为六个方面:1祭祀诗:主要见于大雅和三颂,与宗法制相适应,祭祀以祭祖颂宗为主。2农事诗豳风七月3燕飨诗:指帝王大宴群臣宾客,又指亲朋欢聚

6、宴飨,且有着重要的政治目的。小雅鹿鸣4战争徭役诗:一是正面歌颂大雅江汉;二是表现对战争的厌倦,对和平的向往。三是思妇。5反映爱情的诗歌:单相思周南关雎;相互爱慕邶风静女;男思女郑风出其东门;争取婚姻自由的鄘风伯舟B艺术特色:1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开端2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的运用。3以四言为主的句式和重章、叠句、叠字、又叫重音。4丰富生动形象的比喻。 C以作品为例分析:秦风蒹葭<蒹葭是【诗经秦风】里一首优美的相思恋歌,是诗经情歌中有着永恒魅力,千古传唱的一首佳作。1情景交融的意境2重章叠句的手法3想找呢个意蕴的生成 写作特色:第三章一、先秦叙事散文的发展状况1萌芽阶段:甲骨卜辞是中国古代散文

7、的源头。而铜器铭文内容多为征伐、约契、祀典等记录。2记言叙事之祖:尚书是上古记言史料的汇编。比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更具散文特征;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3以叙事精彩著称的左传被称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4国语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国别史,以记言为主。5战国策也是一部国别史而以记人精彩著称的战国策里,人物的描写更为细致,性格更为鲜明。二、甲骨卜辞、铜器铭文、春秋笔法名词解释甲骨卜辞:殷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占卜后把占卜日期、占卜人、占卜之事,有的还包括日后吉凶应验情况,刻在甲骨卜兆旁,此即甲骨卜辞。铜器铭文:古代青铜器上的文字。也称金文、钟鼎文。内容多记奴隶主贵族的祭典、

8、训诰,征伐功勋、赏赐策命和盟誓契约等。商周代铜器铭文比甲骨卜辞更多的表现了统治者的意志和历史的人生主题意识,主要表现在铜器是统治阶级权利和财富的象征。在铜器上镂刻铭文,目的是纪念统治阶级的祖先。春秋笔法:指春秋作者以一字“寓褒贬,别善恶”来表明尊王攘夷,证明定向的思想倾向的写作方法。它言简意赅,委婉含蓄,用词准确,浅显平实。后来人们把文笔含蓄慰藉,并带有所谓“微言大义”并暗喻褒贬的文字,称之为“春秋笔法”。三、以所学作品为例,具体全面分析左传国语战国策叙事、记言、写人的特点。1左传的叙事艺术在于注意运用前后呼应、倒叙、追叙等手法。2人入胜的审美效果。3 4深入揭示战争起因,酝酿过程及其结果。

9、1叙事的特点:(一)抓住主线,突出主线 : 秦晋肴之战所以能把错综复杂的战事记述得明了有致的原因正是在这里。短短的一千字左右,就把复杂事件记叙得清清楚楚。(二)情节错落,故事曲折: 。秦晋肴之战在这一点上,显示了作者高超的剪裁材料和组织结构的艺术。 (三)重点鲜明,反复照应 : 在事件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总是有主次轻重之分的,文章的布局上也要根据需要突出重点2写人的特点: 。左传中所写的人物,不是叙述事件当中陪衬的、被动的角色,而是影响着事件进程的一系列血肉丰满的生动形象。左传的善于写人,还尤其表现在善于写处在战争各个方面、各个部位上的人物,善于在尖锐复杂的矛盾中,通过典型事件,通过人物的语

10、言、行动乃至细节,刻划出人物活生生的个性。3记言的特点:善于写外交辞令是左传的一个突出的艺术特点。如:弦高是郑国的一个爱国商人,他在“将市”的途中遇到伐郑的秦师,急中生智,一番犒师的辞令,说得是那谦恭有礼,热情周到,同时柔中有刚,明确暗示出郑国早有准备,决心迎战。弦高意在言外的话语,使孟明逡行不进,领师而回。 国语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国别史。1、他只是要把阐述的意见老老实实、有条有理地讲了出来,这同样也起到应有的感人作用。2写人的特点:文章中的人物形象也很生动,特别是暴君周厉王,文章完全略去了外形的描写,重在内在性格的揭示。3叙事的特点:文章以明快而简洁的笔调记述了春秋时期一则历史事件:周厉王施行

11、暴政,激起国人的不满和指责。全文多用于对话和记言的多达200来字,而召公的谏词又是泼墨的重点所在,是全文的精华之笔,体现了国语用记言来评述人物与事件的特色。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史,全文贯穿的是纵横家的思想,主要表现在:崇尚谋略,追求个人名利,尊士重士,热情讴歌多位侠烈之士的豪情壮举,并具有革命精神。艺术成就:1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开创了先例。手法。1叙事的特点: (一)写冯谖的“无好”“无能”贪而不知足,伏下一笔,引起正文 (12自然段)。(二)写冯谖为孟尝君营造三窟(焚券市义,请复相位,请立宗庙)从正面表现冯谖才能。(38自然段)(三)总结冯谖对孟尝君的功绩2写人的特点

12、一、主要运用欲扬先抑和层层深入的方法表现冯谖的才能:他三次弹铗而歌,再三提出生活方面的要求,反映他怀才不遇的愤懑和不平凡的气概。这时的冯谖,是“才美不外见”。到孟尝君征求门下食客有谁能为他去薛收债时,冯谖却“署曰:能”,孟尝君对他,由最初的“贱之”变为“怪之”,并且笑着说:“客果有能也”,态度有了根本性的变化。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二、运用对比手法,表现出有关人物的特点和相互关系:冯谖对孟尝君说明了焚券市义的理由和情况, 孟尝君反而“不说”。两相对照,反映出冯谖的政治远见和孟尝君识见的低下。3记言的特点:a语言的含蓄:在以先王之臣为臣。这是想罢免孟尝君的托词。本意是孟尝君政治势力扩大,决定废除

13、其相位。第四章一:简述先秦说理文的发展历程 我国先秦诸子散文由最初简单朴素的语录式文章发展为逐渐成熟完备的文章,尚书中的记言文字,已初具说理文的论说因素。老子中的文字犹如一组词义洗练的哲理诗,它和论语都以注重感情和形象性奠定了先秦说理文的基本特征。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诸子散文的产生及早期发展阶段论语、论语创的语录体在墨子中得到发展,进而形成墨子的对话式论辩文。战国中期,诸子散文的发展阶段,庄子的丰富寓和崎岖的想象,成为先秦说理文的瑰宝。战国后期,荀子韩非子中的专题论文,则标志着我国说理文体制的完全成熟。二、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诸子的思想及对后世的影响 儒学对中国后世的影响:在春秋战国时的诸

14、子百家中涌现出来的儒家学说,因为与中国古代封闭的封建社会制度相适应而得到封建统治者的青睐,自从西汉“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作为封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占据了历史主导地位,与封建专制思想并行绵延流长。不可否认,儒学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起了一定的正面作用,同时,它对中国社会各方面的负面影响也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儒学思想在后世的文化发展中一直是中国文化思想的主流,受它影响下的中国社会在追求统一的形式化过程中逐步僵化,经济上的自洽满足沦为了贫穷愚昧,文化上的皓首穷经变成了思想桎梏。a.朴素辩证法思想。B.政治上: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C.在修身方面: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D价值观由“无”“道”

15、“德”构成。E.追求生命的自由是最基本的范畴。F“道通为一“的齐物观老子的著作、思想早已成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黑格尔说:“中国哲学中另有一个特异的宗派是以思辨作为它的特性。这派的主要概念是道,这就是理性。这派哲学及与哲学密切联系的生活方式的发挥者是老子。” 思想核心为“道”老子的道既指“先天地生”世界本源,又指事物变化的总规律。,即在万物之先,又在万物之中。故老子关于“道”的思想是二元论的。对战国以后的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思想都有影响。老子的辩证法反映出老子的深刻性,看出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庄子在哲学上继承发扬了老子和道家的思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哲学思想体系和独特的学风文风。他认为“道”是客观真实的存在,把“道” 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讲天道自然无为。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在人类生存方式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