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绝唱教案2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95255263 上传时间:2023-09-0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6 绝唱教案2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6 绝唱教案2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6 绝唱教案2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6 绝唱教案2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6 绝唱教案2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6 绝唱教案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6 绝唱教案2(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题:绝唱教学目的 1了解我国古代民间艺人高超的演唱艺术。 2理解本文听觉上的声音与各种感觉沟通起来形成感觉上共通的特点。 3学习比喻的类型及其作用。 4学习本文铺垫衬托的写法。德育点:鉴赏民间女说书艺人高超的歌唱艺术。能力点:理解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知识点:学习铺垫、烘托和通过比喻化无形为有形、 变抽象为具体的写作手法。重点、难点 重点: (1)了解我国古代民间艺人高超的演唱艺术。 (2)理解本文听觉上的声音与各种感觉沟通起来形成感觉上共通的特点。 难点: (l)学习比喻的类型及其作用。 (2)学习本文铺垫衬托的写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解释下列词

2、语。 (1)高谈阔论:大发议论(含贬义)。 (2)谈笑自如:自由自在地连说带笑。 (3)抑扬顿挫: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4)百变不穷:变化多次不停止。 (5)鸦雀无声:形容非常安静。 (6)千回百折:形容曲折的样子。 (7)屏气凝神:暂时抑止呼吸,有意地闭住气,聚精会神。 (8)轰然雷动:形容声音非常响,像打雷一般。 二、导人 故事导入:三十年前,欧洲某乐团为非一部落的土著居民演奏舒伯特小夜曲。令人惊奇的是,这些几乎没有接触过现代文明的原始部落的居民,居然被感动得如醉如痴!音乐,是人类心灵的诗章。真正的音乐能打动真诚而丰富的心灵。但,声音无形无色,转瞬即逝,如何才能把这难以捕捉的美丽留住呢?

3、让我们来学绝唱,刘鹗怎样用文字为留下一段音乐的美丽传奇。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按事情发展过程分三段。 第一段:第自然段。 写听书前。介绍听书的时间、地点、戏台及观众的情况。 第二段:第段。 写听书的过程。写了男人、黑妞和白妞的演唱。 第三段:第段。 写听书后,听众的反应。 2提问:文章第自然段写明湖居戏台前座无虚席,无处落脚,花了二百个钱,才弄了一张短板凳,在人缝里坐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写出观众之满,座位之贵,衬托下文演唱的精彩。 3提问;文章第自然段写戏台上有哪些道具,写这些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戏台上,只摆了一张半桌,桌子上放了

4、一面板鼓,鼓上放了两个铁片儿(梨花筒)旁边放了一个三弦子,半桌后面放了两张椅子。写这些说明道具简单,反衬出下文演员演唱技艺的高超。 4提问:文章第自然段怎样写男人的外貌的? 讨论并归纳:穿了一件蓝布长衫,长长的脸儿,一脸疙瘩,仿怫风平福橘皮似的,甚为丑陋。从衣着、面容写。突出他面容的丑陋。 5提问:文章第自然段写男人弹得几个曲?弹得怎样?从哪里可以看出? 讨论并归纳:先弹了一两个小调,后来弹了一枝大调。弹得很好。开头人也不甚留神去听,到后来,全用轮指,那抑扬顿挫,人耳动心,恍若有几十根弦,几百个指头,在那里弹似的。还从观众的反应写。这时台下叫好的声音不绝于耳,却也压不下那弦子去。 6提问:文章

5、第8 自然段怎样写黑妞的外貌的? 讨论并归纳:帘子里面出来一个姑娘,约有十六七岁,长长鸭蛋脸儿,流了一个抓髻,戴了一副银耳环,穿了一件蓝布外褂儿,一条蓝布裤子,都是黑布镶滚的。虽是粗布衣裳,倒十分洁净。从性别、年龄、面容、发型、装饰、衣着写,突出黑妞的洁净。 7提问:文章第自然段怎样写黑妞的演唱? 讨论并归纳:先写和奏。这姑娘便立起身来,左手取了梨花筒,夹在指头缝里,便丁丁当当的敲,与那弦子声音相应;右手持了鼓捶子,凝神听那弦子的节奏。后写演唱。忽揭鼓一声,歌喉遽发,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驾出谷,乳燕归巢。每句七字,每段数十句,或缓或急,忽高忽低;其中转腔换调之处,百变不穷。 8提问:文中“

6、如新营出谷,乳燕归巢”用什么修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用比喻写出黑妞声音的清脆、宛转。把听觉比喻成视觉可见的事物,更觉得新鲜、形象、生动。 9提问:黑妞唱得好不好?从哪里可以看出?写黑妞的演唱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唱得很好。先从正面议论,觉一切歌曲腔调仅出其下,以为观止矣。再从侧面衬托。写一观众的误会,以为这唱的是白妞。然后由另一个观众把黑妞与白妞的演唱作比较,突出白妞演唱的精彩,为下文写白妞的演唱作了烘托和铺垫。 四、小结 本文主要写白妞的演唱技艺的高超,但先写了男人和黑妞的表演的精彩,为下文写白妞的演唱进行烘托并作了铺垫。 五、作业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请运用下列

7、词语造句。 1高谈阔论: 2抑扬顿挫: 3鸦雀无声: (二)简答。 1文章第自然段写戏台前满座的情况表现了什么?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文章第自然段写道具的简单有什么作用? 3文章第自然段写“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这句话好在哪里? 第二课时 一、深入挖掘、明确写作特色上节课我们读了课文,写了生字和解词,初步了解课文。这节课我们再来看看作者是如何表现说书艺人的高超技艺的。(一)、比喻通感、就在全场鸦雀无声之时,王小玉启朱唇,发皓齿,唱出了千古绝唱。魅力何在?旋律的起伏变化是怎样的?跳读第、段,用曲线画出王小玉说书时声音的层次变化,根据曲线用文中的原话概括说书的各个阶段。(明确五个阶段:初不甚大越唱

8、越高陡然一落忽又扬起人弦俱寂)2.、刘鄂教会描写歌声的方法了:即写出其声音变化层次。这只是骨架,很干巴,美的事物应该是骨肉丰满的。每个阶段的声音是怎样美的?文章用什么方法把她声音的美传递给我们的呢?(默读6、7段,直线划出表现声音美的句子,边读,赏析。)(1)师引:第一个阶段: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一样,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如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人的五脏六腑,生物课本看到了,皱折多,形状不规则,特别是肚子疼的时候,弯腰曲背,整个人扭曲了。现在熨斗熨过一样,你有什么感受?(顺畅、舒服)吃人参果是什么感受?谁吃过美食家八戒,“舒服”“甜

9、润”明确:用熨过的身体感受和吃人参果的味觉感受两个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小玉说书起始阶段时声音的舒畅甜润)其他阶段的比喻学生自行在书上划出并赏析。交流:描写越唱越高的声音,“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描写回环转折、节节高起的声音,“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描写陡然一落,千回百折的声音,“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描写忽又扬起的声音,“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小结:这些比喻,栩栩如生地表现了白妞在发展阶段的高亢尖细、跌宕阶段的婉转悠扬、高潮部分的多姿多彩和变化无穷范读引导学生闭目感受王小玉说书的魅力,自读。引入通感

10、:都用到了联想和想象,把无形无色的声音转化为具体可感的物象。将人的各种感觉沟通起来,以视觉写听觉,以味觉写听觉,以视觉写嗅觉在修辞中叫“通感”。钱钟书云:色调的冷暖;钱钟书说: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提示:我们见识过吗?例:1、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1600年前,当仕途失意的白居易夜闻琵琶语时,“江州司马青衫湿”,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慨叹历经千年而不褪色!大弦弹出的声音深沉悠长,像阵阵疾雨;小弦弹出的声音轻细柔慢,就好像人在窃窃私语。各种生动的比喻以加强形象性。音响之精微。大弦嘈嘈,小

11、弦切切,交错杂弹,就像大珠小珠泻落在玉盘。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就同时显露出来,令人眼花缭乱,耳不暇闻。加强了悦耳的听感和韵律的节奏。 2、一声高叫,声如炸雷豁啷啷直从人们头顶碾过,全场一个冷颤,从头到脚,每一个手指尖儿,每一根头发梢儿都麻酥酥的了。化听觉为身体感觉。(二)、烘托: 1评论衬托:作者运用大量比喻和通感的手法,极尽学渲染之能事,把白妞曲折宛转轻快的歌声写活了,赢得了台下轰然雷动的叫好声,我觉得文章可以到此为止了,后面的一段是不是画蛇添足?抽读,交流其作用;引用古语,评论,突出其艺术效果。解释“绕梁三尺,三日不绝“”三月不知肉味“。其实在说书之前,戏台下已有人对其高度评价了,抽读第四段

12、。比较这两段的异同。(本段虚说神龙见道不见尾,让人景仰想像,同时将二比较,突出白妞的说唱更技高一筹。)2、环境的烘托:“三月不知肉味”表现读书人梦湘先生的赞赏。是不是只赢得了读书人这个当时的高雅人群才欣赏?还有哪些人也喜爱小玉说书?朗读第一段,用一句话概括。描写了演唱前的热门非凡,戏园盛况(用一个词形容)。以人到的早和人的多侧面烘托其艺术感染力之强,可谓雅俗共赏,有广泛的欣赏对象,即今天的铁杆儿粉丝,丝毫不亚于今天同学们对周杰伦等的崇拜。3、人物的衬托:a琴师:外貌丑陋,但技艺高妙。文章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来刻画他。b黑妞说书有什么特点?:黑妞说书声音清脆,唱腔多变。黑妞说书和王小玉说书结束后,

13、观众有什么反映?明确:黑妞说书结束后,观众 “以为观止”;王小玉说书结束后,观众认为“三月不知肉味”。c老残,身份江湖医生,游历的郎中,见多识广,阅历丰富,开始怀疑到赞叹,施用逆笔,逆后反拨,造成波澜。小结:以上为侧面烘托:琴师的演奏、黑妞的说唱、听众的赞扬、戏园的人满为患,这样层层衬托、步步铺垫,与正面描写小玉的说唱相得益彰,突出表现了白妞高超的说唱技巧。总结:描写声音:有声调变化及每种变化的特点。运用比喻、通感。描写人物: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结合。二、拓展:1、欣赏了小玉的绝唱,再来听一段现代曲艺,来自三秦大地上的秦腔农民是世上最劳苦的人,尤其是在这块平原上,生时落草在黄土炕上,死了被埋在黄

14、土堆下;秦腔是他们大苦中的大乐,当老牛木牵疙瘩绳,在田野已经累得筋疲力尽,立在犁沟里大喊大叫来一段秦腔,那心胸肺腑,关关节节的困乏便一尽儿涤荡净了。秦腔与他们,是和西凤白酒,长线辣子,大叶卷烟,牛肉泡馍一样成为生命的五大要素在这样的地方,这样的环境,这样的气氛,面对着这样的观众,秦腔是最逞能的。它的艺术的享受,是和拥挤而存在,是有力气而获得的。如果是冬天,那风在刮着,像刀子一样,如果是夏天,人窝里热得如蒸笼一般,但只要不是大雪,冰雹,暴雨,台下的人是不肯撤场的。最可贵的是那些老一辈的秦腔迷,他们没有力气挤在台下,也没有好眼力看清演员,却一溜一排地蹲在戏台两侧的墙根,吸着草烟,慢慢将唱腔品赏。一

15、声叫板,便可以使他们坠入艺术之宫,听了秦腔,肉酒不香,他们是体会得最深。那些大一点的,脾性野一点的孩子,却占领了戏场周围所有的高空,杨树上,柳树上,槐树上,一个枝杈一个人。他们常常乐而忘了险境,双手破掌时竟从树杈上掉下来,掉下来自不会损伤,因为树下是无数的人头,只是招致一顿臭骂罢了。更有一些爬在了场边的麦秸集上,夏天四面来风,好不凉快,冬日就趴个草洞,将身子缩进去,露一个脑袋。也正是有闲阶级享受不了秦腔吧,他们常就瞌睡了,一觉醒来,月在西天,戏毕人散,只好苦笑一声悄然没声儿地溜下来回家敲门去了。这是贾平的秦腔三秦大地的陕西,村村有戏班,人人会清唱。甚至吃了上顿没下顿,老婆都跟人去讨饭了,他们仍在屋里唱。生活可以贫穷,但精神不能空白。这就是咱中国的农民。2、小玉唱的什么?梨花大鼓,又称山东大鼓,作为山东人,你知道多少?起源于山东。是我国北方最早的鼓曲形式,曲目蕴藏丰富,地方色彩浓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有着350多年的历史。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时代的变迁和新兴曲种的冲导致了山东大鼓的衰落。现在仅有少数演员和大量文史资料遗存。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抢救之列。三、小结 本文重点描写白妞(王小玉)这位民间说书艺人高超的演唱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